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业成本法培训课程(PPT 45页)

作业成本法培训课程(PPT 45页)

消费者需求:单一化
个性化、多样化
生产系统:由前向后“推进式”
由后向前“拉动式
3、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不适用性
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传统成本计算会产生以下不合 理现象: ⑴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越来越小比重的直接人工去分 配占有越来越大比重的制造费用; ⑵ 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 ⑶忽略批量不同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
一方面,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间接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直接 人工比例大大下降;
另一方面,间接费用的构成内容越来越复杂, 一些最重要的制造费用并不受生产数量或与之 相关的指标的影响,许多制造费用甚至发生在 制造过程之外。
作业成本计算法下分配间接费用遵循的原则是 “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其分配程序为:
(875000/50000)
A 、B单位成本如下:
产品类别 产品A
成本项目
直接材料 25
直接人工 10
制造费用 35
合计
70
产品B 15 10 35 60
缺陷:在制造费用分配上,不能体现产品生产复杂性。
ABC方法: 通过分析经营活动,认为制造费用的发生
现金短缺:3600-4590= -990 元
第九章 作业成本法(ABC)
第一节 作业成本法概述
一、作业成本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1、技术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日趋高度自动化,使 得产品成本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制造费用在产品 成本中所占比例大幅上升,而直接人工在产品总成
本所占比重大幅下降。
2、社会经济背景
或短缺。如果结余,可让领导者尽早安排资金的使
用,如果是短缺,可让领导者尽早安排筹借。
6、现金收入=60*30*3=5400 现金支出: 房租:600*3=1800 材料费用:30*3=90 工资费用:30*30*3=2700 合计=4590
现金结余=5400-4590=810元
7、现金收入=40*30*3=3600 现金支出: 房租:600*3=1800 材料费用=30*3=90 工资费用=30*30*3=2700 合计=4590
以后,会计理论界对ABC研究的兴趣持续高涨。
三、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1、作业成本法的涵义 作业成本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 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 顾客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即:把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 作业,并把作业收集的成本按成本动因分配 到成本对象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方法。 新的企业观认为,企业是为最终满足顾客 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形成一 个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的作业链。因而,产品 成本实际上就是企业全部作业所消耗资源的 总和。
案例:刘开设了一家语言培训中心。他租借了一处教学楼, 房屋租金为每周600元;刘估计每周需要花费30元的材料费用; 每小时支付2位老师(包括刘和张)每人15元的工资费用; 他们在教学时把学生每3人分成一组,学生每人每小时学费 10元,这样每小时可获得60元的收入。刘相信如果他们每周 教学30小时就可以盈利。但张对每周30小时学费收入能否产 生利润信心不足,也担心能否每小时报到6个学生,或许每 小时只有4个学生来上课。 要求: 1、分别计算培训工作时间为1小时和30小时的固定成本 2、分别计算培训工作时间为1小时和30小时的变动成本 3、绘制一张基本式盈亏临界图,假设每小时6个学生,培训 时间30小时内 4、计算盈亏临界点和解释盈亏临界点的含义 5、结合本案例解释现金预算的目的 6、编制前3周的现金预算。每周教30小时,每小时教6名 7、编制前3周的现金预算。每周教30小时,每小时教4名
因此,传统成本计算法的应用必然导致成 本信息的严重扭曲。
二、作业成本理论的发展
1971年乔治·斯托布斯教授在具有重大影响的《作 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对“作业”、 “成本”、“作业成本计算”等概念作了全面阐述。
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的罗宾·库珀 和罗伯特·卡普兰首次明确提出了作业成本法 (简称为ABC)这一概念,对ABC的现实意义、运 作程序、成本动因选择、成本库的建立等重要问题 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奠定了ABC研究的基石。
2、作业动因
作业动因是引起产品成本变动的因素。 作业动因计量各种产品对作业耗用的情况, 并被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劳务的标准。 它们计量了每类产品消耗作业的数量,反映了 产品对作业消耗的逻辑关系。 比如:当“检验外购材料”被定义为一个作 业时,则“检验小时”或“检验次数”就可成为一 个作业动因。
与产量成比例变动。 2、批量水平作业
是生产每批产品而从事的作业。 其成本与产品批数成比例变动,是该批产 品所有单位产品的固定(或共同)成本。 例如机器从生产某批产品转向生产另一批 产品时,就需要对机器进行准备调整。 其成本与产品批数成比例变动,与产量多 少无关。
3、产品水平作业 是为支援某种产品的生产而从事的作业。 其目的是服务于该项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例
人事、财务 法律、研发
1、投入作业
产品设产作业
加工、搬运、 储存、检查
3、产出作业
销售、运输、 售后服务
3、基本原理
作业消耗资源,产品耗用作业。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而产品的成本则是制造 和传递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 成本计算的基本对象是作业。 基本步骤: (1)将企业提供的各种资源向各作业进行分配; (2)再将各项作业所耗用的资源向产品分配。 把成本视为“作业的成本”乃至“作业过程的成本” 是成本会计的重大变革。基于此认识所进行的作业成 本管理则被称为成本管理的一场革命。
资源 分配成本 作业 分配成本 产品
ABC举例:
设某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A产品年产销量 5000件,B产品年产销量20000件,A、B两种产品的 每件产品需要的直接人工工时都为2小时,该企业 全年耗用50000人工小时,其中,1/5用于生产A产 品,4/5用于生产B产品。
两种产品材料、人工成本如下:
在作业成本法中,成本动因可以分为: 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
1、资源动因
资源动因是引起作业成本变动的因素。 资源动因被用来计量各项作业对资源的耗用,运 用资源动因可以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有关作业。 它反映资源消耗量与作业间的关系,是把总分类 账上的资源成本分配到各项作业的依据。 例:假定质量检验部门有两大资源消耗, 10万元 的检验员的薪酬和2万元的材料,并且质量检验部门 设有“外购材料的检验”、 “在产品的检验”和“产 成品 的检验”三项作业。 会计部门通过估计各作业消耗的人力,把检验员 的薪酬分配到各作业。这个估计的人力就是检验员 的薪酬的资源动因。
(1)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作业为中心 (2)从就成本论成本转向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分析 (3)对制造费用从单标准分配转向多标准分配
两个前提: A、作业消耗资源 B、产品消耗作业
资源
资源动因
作业
作业动因
(间接费用)
(作业成本库)
产品
表示成本计算和形成过程, 表示资源的消耗过程
四、作业成本计算
1、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的制造费用的分配 产品成本区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
费用三个项目。制造费用属于间接费用,按不同 产品所耗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的比例分配计 入产品成本。
其基本假设是:制造费用的发生与生产数量 相联系,并且间接费用的变动与这些数量标准 是一一对应的。因而把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 时、原材料成本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
传统计算方法下分配间接费用的分配程序 为:
根据作业成本和作业成本动因数量可以计 算作业成本动因分配率。
作业成本动因分配率=
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动因数量
第三节 作业成本计算的一般程序
一、确认和计量各类资源耗费,将资源耗 费价值归集到各资源库 二、确认作业、主要作业和作业中心,并 建立作业成本库,将各个资源库汇集的价 值分配到各个作业成本库中 三、将各作业成本库价值分配计入最终产 品或劳务成本计算单,计算完工产品或劳 务成本
如,对一种产品编制材料清单、工艺设计、流程 设计、产品改良等。这种作业的成本与单位数和 批数无关,但与生产产品的品种成比例变动。 4、生产维持作业(能力水平作业)
是为维持工厂生产而从事的作业。这些作业 与产品的生产数量、生产的批次、产品的种类 无关。
例如工厂管理、暖气、照明及厂房折旧等。 这种作业的成本,为全部生产产品的共同成本。
2、作业的分类
作业是业务流程的具体化,是由人力、机器、技 术或设备执行的任务,可以作为企业划分控制和管理 的单元。
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 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 销售的全过程。
一个价值链中的作业可以分为:投入作业、生产作 业、产出作业和管理作业
4、管理作业
制造费用 (间接人工) 按生产部门归集 制造费用
生产部门 生产部门 (铸造) (切削)
生产部门 (装配)
按分配率分配 制造费用
产品
产品1
产品2
产品N
2、作业成本计算方法下的制造费用的分配 对于直接费用处理,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
会计是一致的。其根本区别在于对间接制造费 用的分配不同。
作业成本法认为传统的制造费用的分配假设 不能成立。原因有二:
求量化。 比如,饭店为顾客服务,服务员可能就要履行
下列工作: (1)领座和提供菜单;(2)为顾客点菜;(3)将
菜单送给厨房;(4)给顾客上菜;(5)给顾客续饮 料;(6)给顾客上单结帐;(7)收钱并找零; (8)清理餐桌。
以上的每一个工作都是一项活动,完成每项活动 都要消耗以货币计量的资源。
这就是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也即成本动因。
作业成本法对包括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的 “直接成本”可以直接计入有关产品,与传统成 本计算方法相同。而间接成本(制造费用等) 则首先分配到有关作业,计算作业成本,然后 再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有关产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