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朱 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历史学系,讲师。
摘 要:城市的布局和空间受到特定的经济形势影响,但也与政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不同的环境构成不同的空间表达和诉求。
13世纪前后的佛罗伦萨和杭州表现出惊人相似一面的同时,也由不同的背景衍生出相异的城市空间,体现了东西方历史上城市化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城市布局;空间;佛罗伦萨;杭州Abstract:The Urban fabric and space are effected by specific economic condition, while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s and society, different environment determined different expression and appeal in the aspect of space. Florence and Hangzhou in the time of 13th century reflected astonishing similar points, in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they also produced dissimilar urban space, reflecting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oriental and western urbanization in history.Key words:Urban fabric;Space;Florence;Hangzhou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3-55(8)佛罗伦萨与杭州:13世纪前后城市布局和空间的比较研究*朱明*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1YJC770097)和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11CG28)的阶段成果。
13世纪前后的佛罗伦萨和杭州有诸多相似之处,迅速发展的工商业,广泛联系的行会组织,以及崛起的市民阶层,都深刻影响了城市的结构和面貌。
在商业化的背景下两座城市都进行了适应经济发展而进行的现实主义城市规划。
这时期杭州出现了从坊市制向厢坊制的变革,御街成为主要商业区域,而佛罗伦萨则以旧市场作为中心、鞋匠路作为中轴连接了城市的主要区域。
在总体布局方面,市场和商业场所占据了城市最中心的位置,行会店铺遍布城市。
然而不同的政治背景(杭州作为宋元朝代的重要城市,而佛罗伦萨则正处于共和体制)使两个城市的演变出现了不同的布局和结构。
在城市建筑方面,佛罗伦萨的市政厅体现了城市自治和行会统治的象征意义,鲜花圣母大教堂成为城市精神和身份的体现。
而杭州的城市空间表达则主要体现在西湖区域的改造等,体现了与西方不同的权力归属和空间形态。
本文将使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利用史料中对城市的记载和地图资料,从城市空间的视角分析比较早期全球化时代的欧亚大陆两端的这一对相似的城市,从微观层面进行比较,从中看出中西城市空间建设的不同特色和发展殊途。
1 城市发展的经济背景13世纪前后,位于欧亚大陆两端的意大利和中国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商业化的进程,而佛罗伦萨和杭州正是这场轰轰烈烈的商业革命的东西两个中心。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衰落和溃退,从10世纪起,意大利在地中海地区又恢复了经济活力,他们重新占领地中海市场,尤其是10到14世纪期间,以贸易为主的增长引导欧洲经济迅速发展。
在一系列的扩张中,意大利商人成为其中的先锋,这个以比萨、热那亚、阿马尔菲和威尼斯为首的航海共和国,处在欧洲内陆和东方之间,成为了商业运输和贸易交往中举足轻重的成员。
东西方产品以更大的规模展开贸易,东方商品有香料、宝石、丝绸、纸张、金属器皿、瓷器、地毯等手工业产品,而西方商品多为原料和初级产品,如毛皮、木材、金属、农产品、毛织品、丝织品。
这一时期,意大利也积极采取了进口替代措施,兴起了高级手工业产品的生产,如纸张、瓷器、玻璃、棉布等纺织品,进一步出口到东方市场。
同时,南北欧之间的贸易也大规模展开,除了陆路还开通了海路,在这一蓬勃发展的经济体中,意大利与西北欧成为南北两个极点。
意大利商人率先发展起商业公司,依靠出口贸易和生产,以及东西方之间的关键位置使意大利变得日益富裕。
[1]在竞逐利益的过程中,佛罗伦萨所在的托斯卡纳地区成为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虽然这一带处于山区,却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比萨港作为与海外市场的连接点,阿尔诺河连通内陆和地中海,法兰契杰纳大道成为沟通南北的交通动脉,还有众多城镇分布在广阔的腹地。
率先发展起丝织业的卢卡和拥有强大金融业的锡耶纳成为其中的佼佼者,相比之下,佛罗伦萨是个后来者,但到13世纪末它却超过所有其他城市成为国际大都会,同时在国际商业、银行业和呢绒业三大领域取得超前地位。
[2]与佛罗伦萨经济复兴紧密伴随的现象就是快速的城市化,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乡村居民迁入,1200年前后佛罗伦萨的人口达到了1.5到2万,14世纪则增至9到13万,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之一。
无独有偶,在欧亚大陆的最东端,中国的经济从宋朝起也开始出现了飞跃,被列入“中世纪经济革命”的范畴,为西方学者所津津乐道。
[3]日本学者斯波义信更是将这时期称作“9~13世纪发生在中国的商业革命、城市革命的颇具代表性的一个范例”。
[4]从开封到杭州所出现的蓬勃发展的商业活动,正是这种经济革命的充分体现。
即使到了元初,临安改名杭州,但并未带来太大的破坏,杭州仍然是城宽地阔、人烟稠密的国际大都市。
在宋元时期,在国内形成发达的商业网络,以及从大都市到地方市镇的城市体系;在海外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形成众多国际通商港口,如广州、泉州、宁波、杭州等,贸易范围也大大扩展,此前与中国通商国家多集中在东南亚,而两宋期间则越过马六甲海峡,南海商路一直向西延伸到印度洋,直至东非海岸和地中海。
[5]《诸蕃志》中对13世纪这些商路及其流通的各种商品都作了细致介绍,体现了当时中国所达到的国际贸易水平。
[6]商业市场的拓展也带来了金融上的变革,这时期出现了称作“交子”的纸币,这一划时代的变化也被誉为金融革命。
经济发展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日本学者将其定义为唐宋变革,视作宋以后为“近世”的开始。
经济革命造成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经济中心南移,杭州就是在这股经济热潮中发展起来的,加上曾经作为南宋首都的有利地位更使其占尽优势,在13世纪成为马可波罗所赞誉的“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
除了商业上的优势,杭州也是手工业生产中心,纺织、造纸、印刷、陶瓷、造船等手工业作坊都达到很高的生产水平,产量也足以供应全国乃至海外市场。
《西湖老人繁胜录》称“京都有四百十四行”,可见其手工业之盛以及分类之细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这个国际大都市在当时达到16万户人家,人口最多时达到150万之巨。
尽管在人口上相比,欧洲城市与中国城市有较大的差异,但仍可看出其城市布局的变迁及所受影响。
在这场商业化中,两个城市除了经济上的迅速发展以外,也都出现了大量的商人,形成新的阶层。
商业的快速发展使佛罗伦萨的商人力量颇为强大,以这些中等阶层为基础的行会成员构成了平民阶层(popolo),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并缔造城市共和国,他们努力削弱贵族家族的权威,对城市生活也施加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南宋政府突破了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大力发展商业,商人阶层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杭州城中非农业人口也不再受歧视,而是拥有了“坊郭户”的法定名称,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为一股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市民社会也日趋成熟壮大,达到了少有的开放和自由程度。
这些新阶层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顺应商业的需要而大力发展城市化,同时也在城市中营造属于自己阶层的空间,创造自己的象征。
2 商业化与城市的布局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佛罗伦萨和杭州在对城市进行设计和改造的时候都遵循了功能主义的原则。
在佛罗伦萨,中世纪早期遗留下来的建筑和城市面貌,昏暗拥挤的街道和砖木材质的建筑已远远不能满足这时期市民的需求,频频发生的火灾也使佛罗伦萨必需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城市重建。
13世纪前后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大量涌进的外来移民,终于为佛罗伦萨提供了一次城市建设的契机,采取大规模的城市化来解决时代给予的难题。
佛罗伦萨在13世纪末开始扩建城墙,以容纳越来越多的居民,城市面积增加部分与两个世纪之前相比增加了几乎15倍之多。
但城市的设计和建设尤其是空间的组织也遵循了规律理性,拓宽道路,规范房屋,要求卫生美化,尤其是统一道路两旁房屋的高度和立面。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佛罗伦萨设定了一个理想的城市模式,崇尚规则,在城市空间实现整齐匀称的几何组织,由此开启了文艺复兴城市的特点,即向中心会聚的同时注重秩序和平衡(图1)。
城市内部的建筑也经历了较大改变。
与商业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市场,也是市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佛罗伦萨最主要的市场广场坐落于城市的地理中心,如今称作“老市场(Mercato Vecchio)”,这里在古罗马时期是广场(forum),到19世纪城市改造时又被辟为共和广场。
旁边就是谷物市场,亦称“圣米歇尔广场”;佛罗伦萨的崛起与其对外金融活动是分不开的,金融中心也成为城市重要的市场,位于老市场南边不远处,后来称作“新市场(Mercato Nuovo)”。
圣米歇尔广场成为市政府着力建设的地方,由于这里关系经济民生,因此得到政府的重视。
从13世纪末起,这个广场被辟为谷物市场,市政府予以积极干涉,控制着这里的物价和粮食供给。
1336年一场大火毁坏了设在这里的管理城市市场活动的官员所用的木质凉廊,于是在此处立起新的建筑。
新建筑高达40多m,完全由石块砌成,占据了大半个广场,四面均开口,是一个敞廊型建筑。
当修建到第二层时,增建了围墙和拱廊,逐渐成为一个封闭式建筑。
圣米歇尔广场不仅是一个谷物市场,其中也被赋予了商人的信仰。
从14世纪中叶起,这个商业场所的宗教氛围日益增加,圣殿中挂上了供膜拜的圣母画像,外面的墙壁上设立了神龛。
1406年城市法令规定行会均需筹资捐献其保护神的雕像,置于建筑外面墙壁的神龛中。
这一年佛罗伦萨征服了比萨,此举不仅为行会信仰之用,也是为了突显城市的名声。
城市中大小行会共21个,中小行会捐献大理石雕塑,而富裕的行会则加倍出资捐献青铜雕塑,在神龛之上还饰有各个行会的徽章。
[7]由此,这个商业建筑显示出城市权力的商业基础,同时还有一种商业与宗教并重的特征,商人的经济活动与虔诚的宗教活动紧密相连,不仅处在圣母圣人的注视下,而且此处还负责城市的慈善救济活动,对城市贫困问题的关注成为商人和行会的义务。
中世纪的欧洲城市中教堂往往遍布各处,尤其是修会和修道院也开始进驻城市,以满足城市宗教生活的需要,尤其是在13世纪后半期开始将教堂和修道院修建在靠近城市中心繁华处,以吸引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