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生关系的新颖例子

师生关系的新颖例子

蔡元培与许德珩的师生情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和九三学社主要创始人许德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位著名的进步学者,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也深为后人称道。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他实行兼容并蓄的办学方针,使北大一扫封建学堂的陈腐习气,逐渐成为当时中国反帝和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中心。

当时正在北大学习的许德珩对蔡元培的做法深为敬佩。

由于家境贫寒,许德珩无法继续学业。

无奈之下,他冒昧找到蔡元培请求帮助。

蔡元培考核了他的英文笔译能力之后,推荐他到国史编纂处,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翻译,月薪10块银元。

这不仅使许德珩能够继续求学,而且还可以将节省下来的钱补贴家用。

许德珩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1919年5月1日,北洋军阀政府准备在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上签字,蔡元培马上将这一消息告诉许德珩,并同意北大及北京各高校学生于5月3日晚在北大三院礼堂集会,共商大计,以迫使反动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爆发后,许德珩和其他30名爱国学生被反军警逮捕入狱。

蔡元培不顾反动当局“以3000000金收买凶手刺杀蔡元培”的恫吓,以校长身份全力营救被捕学生,并表示愿对学生的行为负全部责任。

在社会各界舆论的压力下,面临倒阁危险的段祺瑞反动政府不得不下令释放被捕学生。

蔡元培在北大校园里亲自欢迎被捕学生出狱。

五四运动以后,许德珩从上海启程赴法国,开始了7年的勤工俭学生活。

在此期间,他与蔡元培的交往更为密切。

蔡元培赴法国考察教育时,许德珩曾为他在巴黎寻找住所,并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内形势。

许德珩1927年初回国后,即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之中,而后又参加了抗日救国运动。

1932年12月13日,他被北平反动当局非法逮捕。

消息传出后,蔡元培与宋庆龄、杨杏佛等人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名义致电蒋介石、宋子文及平津卫戍司令于学忠等提出抗议。

许德珩出狱后,给蔡元培写了一封信,请他以长者的地位和影响为爱国民众保障民权及言论自由呼吁。

不久,蔡元培即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主席的名义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为保障民权而奋力疾呼,不遗余力。

多年以后,许德珩曾回忆说,在他接触的历史人物中,最令人钦佩的,一是孙中山先生,二是蔡元培先生。

许德珩称赞他们是“青年的表率”。

刘质平其人刘质平,音乐艺术家、音乐教育家,是中国著名艺术大师李叔同的高足之一。

原名刘毅,字季武,浙江海宁盐官人。

民国初年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受老师李叔同赏识并着意培养,并资助他东渡日本,入东京音乐学校深造。

程门立雪”李叔同看中刘质平,曾有一段富有传奇的故事。

李叔同(1880—1942),佛教界中赫赫有名的弘一大师,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又号二一老人。

祖籍浙江平湖,出生于天津。

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他被尊为南山律宗大师,律宗第十一世祖,享誉海内外。

赵朴初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李叔同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

音乐家刘质平、画家丰子恺皆出其门下。

1912年8月,李叔同应经亨颐校长之聘,辞却上海城束女学教职,赴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翌年更名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简称浙一师)担任图工科音乐图画教员。

这是李叔同一生的重要阶段,由于他博学多能,多才多艺,因而威信超群:“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全校师生乃至工役没有人不起敬的。

”刘质平有幸躬逢其威,旋投其门下。

这年初,刘质平于海宁高级中学毕业,以考入浙江两级师范学堂。

入学后,由于学业出众,家境贫寒,因而获准免交学杂、书、膳、宿各费,先读预科接读师范科,历时五年。

同年九月,他始从李叔同学习音乐,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教风:一是奉行为人师表,人格第一。

课前作好一切准备,端坐钢琴旁恭候学生上课。

两块活动黑板写满讲课要点,乐谱端放钢琴盖,只等上课铃响便按预定计划授课;二是因地制宜,自编教材。

所授歌曲多选外国曲调填词,所授琴曲也多选外国名曲另配伴奏谱,结合讲课、传授西洋和声作曲知识。

刘质平由此茅塞顿开,热爱上了音乐。

1912年严冬的一天,大雪弥漫,积雪盈尺,刘质子独自在琴房反复弹琴揣摩,练习作曲,终于写下了处女习作,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喜悦,持谱去李叔同宿舍求正,老师接过曲谱审视良久不语,刘质平唯恐责备急于求成,一时羞愧交加,几乎置身无地。

因为音乐课从未要求过学生练习作曲!正当忐忑不安之际,忽闻李叔同宣布:“今晚八时三十五分到音乐教室,有话当面讲。

”说完微微一鞠躬,送刘而去。

及晚风狂雪大,校园里一片银色世界,刘质平提前来到音乐教室。

只见门口已有足迹,然教室门关,声息全无一,乃伫立门外静候。

约过十余分钟,突然灯亮门启,李叔同持表出门,指看挂表时针高兴地说:“时间无误,一分不差。

”缓打量刘质千周身披雪,全身颤抖,嘱可去,有话可明日再讲。

殊不知仅此一曲一约,他已被李叔同认定是可栽培的音乐人,每周授乐理一小时、钢琴一小时,李叔同还安排他向在杭的美国人鲍乃德夫人学习钢琴,为刘质平的日后深造打下了牢固基础。

倾心栽培刘质平后来成了在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史上留下名字的人物,这当与李叔同对他的早期教育有关。

不过,李叔同像对待他的另一个学生丰子恺一样,他对刘质平的教育仍是重“器识”,其次才是重“文艺”。

1915年秋,刘质平因病休学回到老家,心情十分苦闷。

李叔同写信安慰鼓励:“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勉于苦中寻乐;若处处拘泥,徒劳脑力,无济于事,适自苦耳。

吾弟卧病多暇,可取古人修养格言(如《论语》之类)读之,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

下半年仍来杭校,不佞甚愿舆吾弟常相众首也。

秋泛近佳!”寥寥数语,爱才之心跃然纸上。

刘质平于1916年夏毕业后在李叔同的鼓励下东渡日本,他一到东京便发现许多中国官费留学生并不受日人欢迎,日本学生或作恶言讥讽;或作“滑稽讪笑之态”,今刘质平惶惑、苦闷。

李叔同复信:此类事本人“居东八岁,屡见不鲜”;盖因中国官费生考试甘落人后,“大半为日人作殿军”,甚至连“作殿军之资格亦无”;勉励刘质平:“君之志气甚佳,将来可为吾国人吐一口恶气!”并叮嘱刘质平:一、宜重卫生,俾免中途辍学……;二、宜慎出场演奏,免人之嫉妒……;三、宜慎交游,免生无谓之是非……;四、勿躐等急进……;五、勿心浮气躁……;六、宜信仰宗教,求精神上之安乐……。

不久,刘质平在弹奏贝多芬钢琴曲时产生了畏难情绪,又担心报考正规音乐学校时落榜,有负老师栽培。

李叔同在回信中侧重其心志:“……愈学愈难,是君之进步,何反以是为忧!B氏曲君习之,似躐等,中止甚是。

试验时宜应试,取与不取,听之可也。

不佞与君交谊至厚,何至因此区区云对不起?但如君现在忧虑过度,自寻苦恼,或因是致疾,中途辍学,是真对不起鄙人矣。

从前鄙人与君函内解劝君之言语,万万不可忘记,宜时时取出阅看。

……”1917年秋,刘质平考入东京音乐学校专修音乐理论与钢琴,入学不久,他又被留学费用折腾得一筹莫展。

李叔同曾为他申请过官费,但没有成功。

刘质乎在东京得知申请官费无望,家中又宣布中断对其资助,他致书李叔同表示:“有负师望,无颜回国,唯有轻生,别无他途!”李叔同接到此信,心急如焚,毅然决定解囊相助。

急急写信追问,提议按月从薪金中拨出二十元寄交,维持至君“毕业为止”,并给刘质平立下了规矩:一、此款系以我辈之交谊,赠君用之,并非借贷与君,因不佞向不喜与人通借贷也。

故此款君受之,将来不必偿还。

二、赠款事只有吾二人知,不可与第三人谈及。

家族如追问,可云有人如此而已,万不可提出姓名。

三、赠款期限,以君之家族不给学费时起,至毕业时止。

但如有前述之变故,则不能赠款(如减薪水太多,则赠款亦须减少)。

四、君须听从不佞之意见,不可违背。

不佞并无他意,但愿君按部就班用功,无太过不及。

注意卫生,俾可学成有获,不致半途中止也……1918年春,李叔同为“抛弃世事,免除一切烦恼”准备出家。

为免刘质平产生后顾之忧,他曾破例登门与人“商贷”,“未见复音”,因此不得不改找他友求助,他复信说明作好两手准备:“质平仁弟:君所需至毕业为止之学费,约日金千余元,顷已设法借华金千元,以供此费。

余虽修道念切,然决不忍置君事于度外,此款倘可借到,余再入山。

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职君毕业时止。

君以后可以安心求学,勿再过虑,至要至要!即颂近佳!演音三月廿四日。

”在李叔同的真诚帮助下,刘质平终于度过难关,按预定计划,在东京音乐学校继续学业。

李叔同对学生,确如慈父,难怪刘质平自己说:“先师与余,名为师生,情深父子。

”当然,刘质平也“不忍以己求学之故,迟师修道之期”,他不顾学业未了,于1918年夏返国,在李叔同出家之前和丰子恺一起跟老师拍照留念,护送恩师入山。

师生情谊李叔同出家前期常云游于沪、杭、甬诸寺,适刘质平正在沪、甬两地教书。

随身携带的竹箱铺盖等物品,均由刘质平打理。

刘质平如逢假期,便作伴相送,目睹寺主“供养周到,体贴人微”方才离去。

途中所需费用,由刘质平随时寄奉。

1920年8月李叔同首次云游温州庆福寺,发现这里“风景殊胜”,环境幽静,颇宜闭关修道,只是寮舍破旧,急需修整,就写信给刘质平,要求布施。

李叔同舆刘质平订有“生死之约”。

双方约定:如刘质平亡于李叔同前,由李叔同诵念《大方广佛华严经》百遍为之“超度”;如李叔同生西于刘质平前,则由刘质平料理后事。

”如果是跟着旅行团去少林寺,在寺内的立雪亭前,导游肯定会给你讲一个为求法雪中断臂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少林寺二祖慧可。

“立雪亭”以前叫做“达摩亭”,达摩是少林寺的祖师,南朝梁武帝时航海到广州。

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

后出禹门游化终身。

慧可,原名姬光,青年时期就大量阅览了经典和佛藏,后出家香山寺,四十岁时,得知达摩思想后,便投达摩以求心法,此时达摩正在面壁,神光便坐禅侍待,出入侍从,虔诚求教,但姬光出家时,接受的是小乘教法,在达摩看来是旁门左道,便一直没有应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姬光的决心。

北魏正光元年(520年),姬光前来求法,达摩闭门面壁,置之不理,姬光在门外恭候。

时值数九寒天,大雪纷飞。

第二天天亮时,积雪没膝,达摩仍不理会,并坚定地说:“除非天降红雪”。

姬光为表示其诚意,拿出利刀,砍下自己的左臂,将看下来的左臂围绕达摩亭画了一个圈,把雪都染成了红色。

达摩见他心诚,把衣钵传授给他,赐法名为慧可。

从此,少林弟子为了纪念慧可禅师,便行单手礼佛之礼。

慧可得到达摩真传之后,将大乘佛教传于其弟子僧璨,僧璨又传与道信……一代一代相传,至唐代六祖慧能,中国的禅宗才完全形成,人们称达摩为禅宗初祖,慧可为禅宗二祖,将曾经的断臂求法处的“达摩亭”为“立雪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