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简介】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他是歌德的挚友,死后和歌德葬在一起。
【生平及其作品介绍】席勒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的小城马尔赫尔的贫穷市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
席勒童年时代就对诗歌、戏剧有浓厚的兴趣。
1768年入拉丁语学校学习,但1773年被公爵强制选入他所创办的军事学校,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
诗人舒巴特曾称这座军事学校是“奴隶养成所”。
在军事学校上学期间,席勒结识了心理学教师阿尔贝,并在他的影响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等人的作品,这促使席勒坚定的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从1776年开始,席勒就在杂志上发表一些抒情诗。
而且,在军校读书期间,席勒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反专制思想。
我主要根据席勒的创作和思想的转变,把他的生平划分为四个阶段,(大家可以看表格)分别是:一、1781-1787狂飙突进时期席勒青年时期的创作主要思想:反抗暴君,提倡人与人之间平等思想,号召把艺术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武器。
主要作品:《强盗》、《阴谋与爱情》、《论当代德国喜剧》、《论作为一种道德机构的剧院》《堂·卡罗斯》1777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1781年完成,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强盗》之所以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是因为作品中蕴涵的反专制思想深切的迎合了当时德国青年的心理。
此时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已经发展至高潮,而《强盗》一剧的主人公卡尔就是一个典型的狂飙突进青年形象。
他不满于专制与格局并存的社会现状,却由无力改变。
他追求自由,对当时的社会提出挑战,是典型的叛逆者,最后却只能悲剧收场。
《强盗》取得成功之后,席勒进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旺盛的创作期。
从1782年至1787年,席勒相继完成了悲剧《阴谋与爱情》(1784年)、《欢乐颂》(1785年)诗剧《唐·卡洛斯》(1787年)等。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高峰,它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是狂飙突进运动最杰出的成果。
此剧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与宫廷中尔虞我诈的行径。
《阴谋与爱情》无论在结构上还是题材上都是德国市民悲剧的典范。
诗剧《唐·卡洛斯》以16世纪西班牙的宫闱故事为背景,以生动的情节表达作者的理想:通过开明君主施行社会改良。
这个剧本是席勒创作风格的转折点,表明他已经由狂飙突进时的激进革命精神转化为温和的改良思想。
此后,席勒青年时代的创作宣告结束。
二、1788-1794理论思辨和历史研究时期主要思想:自上而下的改良和人性的完善思想取代了暴力反抗思想。
转向温克尔曼对希腊原则和艺术理想的解释,强调要以艺术来确立人性的和谐。
作品:《希腊诸神》、《艺术家》、《论美书简》、《秀美与尊严》、《关于各种审美对象的断想》、《论激情》、《审美教育书简》、《论崇高》其中《论美书简》就是《给克尔纳论美的信》的别名,1793年写成。
《审美教育书简》的成书背景我将在下面部分详细介绍。
三、1794-1804魏玛古典主义时期与歌德合作,力求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找到一种统一性,以达到他的人道主义理想——人性的自由和完整。
《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论崇高》、《论运用美的形式的必然界限》、《论审美习俗的道德效用》、《论悲剧中合唱队的运用》、《理想和生活》;这时期的代表作是剧本《华伦斯坦》三部曲(1798-1799年)等剧作。
1794年是对于席勒来说非常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席勒与歌德结交,并很快成为好友。
在歌德的鼓励下,席勒于1796年重新恢复文学创作,进入了一生之中第二个旺盛的创作期,直至去世。
《审美教育书简》即在这段时间整理发表。
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
这一时期席勒创作的特点是以历史题材为主,善于营造悲壮、雄浑的风格,主题也贴近宏大的社会变革题材。
晚年创作的《威廉·退尔》是这一时期席勒的重要剧作。
四、1804-1805 晚年虽然单独划分为一个时期,但是理论属于古典主义时期。
似又回到暴力革命道路。
创作了剧本《威廉·退尔》《威廉·退尔》以瑞士独立斗争为背景,在歌颂民族英雄的同时也歌颂努力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举,在欧洲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
戏剧取材于14世纪瑞士英雄猎人威廉·退尔的传说。
这一题材原本是歌德在瑞士搜集到的,他将其无私赠予席勒。
席勒从未去过瑞士,却将这一传说诠释得极为生动。
瑞士人为了感激席勒,把退尔传说发生地四林湖沿岸的一块极为壮观的巨岩石命名为“席勒石”。
除戏剧创作外,这一时期席勒还和歌德合作创作了很多诗歌,并创办文学杂志和魏玛歌剧院。
歌德的创作风格对席勒产生了很大影响。
席勒在德国文坛的出现约比歌德迟了十年,像歌德一样,他也经历了由狂飙突进时代浪漫主义的倾向到古典主义的转变。
他的作品始终表现出反封建的强烈情绪和对民族独立自由的热烈愿望,但同时也暴露出他在政治上的妥协性与改良主义。
总体来说,席勒从1794年到晚年去世这整个时期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风格的,早年的浪漫激情已经几近消失。
1805年5月,席勒逝世,歌德为此痛苦万分:“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
”歌德死后,根据他的遗言,被安葬在席勒的遗体旁。
过度:首先,是对席勒美学思想概谈:席勒的美学著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美的本质和功用,包括《给克尔纳论美的信》七篇,给一位丹麦亲王的《审美教育书简》二十七篇;第二类关于古代诗和近代诗,亦即古典主义诗和浪漫主义诗,在精神实质上的分别,主要是《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第三类关于悲剧,包括《论悲剧题材产生快感的原因》,《论激情》,《论崇高》以及《论合唱队在悲剧中的用途》。
我们今天的报告会也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席勒的美学观点进行介绍。
【美的功用与性质——以《审美教育书简》为代表】在这部分,我们的思路是“人性分裂——游戏冲动——游戏冲动的对象”,美的本质是自由;通过美,人性得到完整。
一般提到席勒,人们会说席勒是康德的门徒。
席勒美学与康德的关系是引起争论的问题之一。
从1791年到1795年,席勒中断了他的文学创作,一方面全力研读康德,一方面写出了多篇美学论文。
《美育书简》的第一封信就坦承“下面的看法大多是以康德的原则为”的。
但是,在1792年下半年以后,席勒开始频频批评康德,主要是针对康德形而上学地把理性与感性、主观与客观对立起来。
席勒与康德的关系是复杂而又矛盾的。
应当说,对于席勒这样一个被黑格尔称为“心灵而又爱作哲理思考”的一流人物,盲目信从是与他无缘的,所以不能说席勒是纯粹的康德主义者;但他的出发点和一系列问题的提法确实是康德式的,尽管他的结论已超出了康德给定的范围。
一、《审美教育书简》成书背景:席勒为了报答丹麦亲王奥古斯登堡的克里斯谦公爵所曾给予自己的资助,将这十多封论述美育的信寄给了公爵。
这些信最初只流传于哥本哈根的宫廷之中。
1794年,因火灾原稿被焚,但保留了复制件。
后来,席勒又重写了全部书简,篇幅几乎较原稿加长了一倍,并于1795年上半年陆续发表。
1、现实背景。
席勒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论著尽管也同康德一样,具有思辩哲学的特点,极为晦涩抽象,但其出发点却同康德迥异。
康德的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不是从现实的社会和文艺现象出发,而是从其先验的哲学体系出发。
席勒的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却完全是从活生生的德国现实出发的,是在抽象的理论形式中包含着丰富的现实内容。
他的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开始于震荡整个欧洲大陆的法国大革命之后。
这场大革命一方面取得了推翻封建统治、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所固有的弊病。
那就是这场革命尽管以“自由”为旗帜,但却并未能真正给人民带来“自由”。
1786年,席勒前往魏玛;次年,在歌德的举荐下任耶拿大学历史教授。
席勒在耶拿大学就职两个月后,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的对象正是席勒在青年时期深恶痛绝并且深受其害的封建专制。
席勒跟德国大部分思想家和诗人一样,对法国大革命表示欢迎,希望“理性的王国”从此可以实现,他密切注意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演变。
但是对于革命过程中的革命势力与发动势力的反复较量与残酷斗争,以及雅克宾派专政时的恐怖行动,席勒难以理解,认为这情形距离他设想的“理性的王国”实在太远了。
1795年,席勒发表美学论著《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书简》,曲折地表达了席勒对暴风骤雨般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抵触情绪。
席勒对以法国革命为标志的政治革命的道路已感绝望。
他以厌恨的态度对待法国大革命,认为这只不过是一场政治暴乱和“梦想”。
因此,他深感绝望,决心采取超现实的方式来解决现实问题,彻底摆脱现实的政治与经济要求,而通过美与艺术来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内在心灵自由。
他在1795年11月4日给歌德的信中写道:“因此我看不出天才有什么脱险的办法,除非抛弃现实的领域,努力避免和现实建立危险的联系,和它完全断绝关系。
因此我想诗的精神要建立它自己的世界,通过希腊神话来和辽远的不同性质的理想时代维持一种因缘,至于现实则只会用它的污泥来溅人。
”他甚至还在《美育书简》中设想过一个培养拯救人类的艺术天才的最佳途径。
那就是,当天才还在襁褓之中时,就由神把他从母亲的怀抱中攫走,带到辽远的希腊的明朗天空下养大,成为完全脱俗的纯洁而高尚的人,再让他回到祖国,用艺术来教育和清洗他的时代。
由此可见,席勒己将美与艺术的追求看作是改造社会与人的唯一手段。
2、理论背景:A、主体意识的崛起。
18世纪的德国正处于启蒙运动的潮流之中。
启蒙运动是18世纪成为哲学的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成为启蒙哲学的主流、基石和支柱。
理性,即人类的最高理智,作为哲学的同义词,成为当时的一面革命旗帜和一种前进的动力。
人们希图恢复理性的权威,使思想从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康德哲学中,在中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的基础上,从道德层面,康德极大的张扬了人的主体性。
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主义?》中说到,“勇于运用自身的理性”。
B、教育思想。
在教育思想上,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自然教育理论,伏尔泰提出了培养具有健全理性的自由人的教育。
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席勒提出“美育”的思想,用美使人性完整。
下面我介绍下审美教育书简的内容概要:二、审美教育书简的内容概要本书是作者的一部经典名著,也是作者美学思想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作者鉴于他所处的时代“上层腐朽,下层粗野”的状况,认为当时的人是不完整的分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