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建筑----楼1.北京鼓楼:在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
坐北朝南,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通高46.7米。
楼身坐落在4米高的砖砌城台之上,台上四周围以宇墙。
清代划每夜为五节,每节为两小时。
分别是:一更(晚7时至9时)称戌时,又称定更、起更、初更;二更(9时至11时)称亥时;三更(11时至此次1时)称子时;四更(1时至3时)称丑时;五更(3时至5时)称寅时。
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
而二更至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
击钟鼓时先快击十八响,再慢击十八响,俗曰:“紧十八,慢十八”,快慢相间计六次,共108响。
鼓楼的更鼓:(gèng gū)每更皆由香司(丛林中,专司报时之职称)司掌打鼓报时。
2.北京钟楼:在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在鼓楼北,是老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
钟楼正南为一座与围墙相连的三联大门。
楼身有上下二个功能层和中间的一个结构暗层,平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带周围廊;城台(下层)外显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内部为拱券结构,前后各有三座券门,鼓楼屋顶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
门内有石梯69级,由此登临。
3.阅古楼:在北海公园白塔山的西麓。
"阅古楼"为乾隆手书。
楼内墙壁上,镶嵌着我国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等石刻495方,共收集了我国从魏晋至明末135位著名书法家的340件楷书、行书、草书等作品,总计约十万字左右。
书法、刻法均极其精美,被称为"双绝"。
阅古楼呈半圆形,左右环抱,上下两层,依山而建,造型别致。
楼体前圆后方,中间为纵深的天井。
阅古楼历代书法。
4.前门箭楼:(正阳门箭楼)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
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
箭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
上下共四层,东、南、西三面开箭窗94个,供对外射箭用。
箭楼四阔七间,宽62米,北出抱厦五间,宽42米,楼高24米,门两重,前为吊落式闸门(即千斤闸),后为对开铁叶大门。
箭楼北面:有月台和两层阶梯,都有汉白玉护栏,阶梯下左右两边又汉白玉石狮。
5.西洋楼:是圆明园的一处遗址。
巴洛克式建筑风格,1860年“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
图为西洋楼复原图。
6.德和园大戏楼:清代有三大戏楼驰名中外,它们是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故宫博物院畅音阁大戏楼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清音阁大戏楼。
德和园大戏楼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
它位于仁寿殿西北,总高约22米,底层舞台总宽17米,总深16米。
戏台共有三层台面,名福、禄、寿三台。
每一层台面都设上下场门,可同时演出。
大戏楼首层上部有七个天井,地面有六个地井,天井、地井都通向后台,演员可从中出入。
戏楼后面。
戏楼藻井和装饰。
戏楼旁看戏的戏廊。
7.景福阁: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部山顶,前后各五楹,皆南向,有曲廊相通。
清乾隆时(1736-1795)为菊花形的昙花阁,光绪年间(1875一1908)重修时改建为景福阁。
是一座六瓣莲花形的三层楼阁。
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八年(1892年)改建后改名为景福阁。
景福阁坐落在万寿山东麓、顶峰。
坐南朝北,它是一个独特的,十字形,带敞厦的建筑。
8.佛香阁:颐和园的主体建筑,在万寿山前山高20米的方形台基上,南对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
佛香阁高41米,8角3层4重檐,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阁内供接引佛,每月望朔,慈禧在此烧香礼佛。
据说这座巨大的建筑物被英法联军烧毁后,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
阁前有八字形台阶114级直登台上。
阁内慈禧礼佛堂的陈设和藻井。
(天花板)佛香阁上的围廊。
9.大悲阁:又名天宁阁。
在河北正定隆兴寺内。
高33米,五檐三层,面阔七间,深五间,歇山顶,上盖绿琉璃瓦。
北宋开宝四年,宋太祖驻跸正定,于七月在隆兴寺建大悲阁,并铜铸大悲菩萨像于阁内。
铜佛有42臂,故又千手千眼观音,通高22米余,下有2.2米高的石须弥座,是我国现存铜像中最高的一座。
10.清远楼:又名钟楼,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古城宣化正中。
全楼高25米,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建筑。
楼建在高8米的十字券洞上,楼内有钟一口,重约万斤,用四根通天柱架于楼体上层中央。
镇城钟钟声悠扬洪亮,可远传40余里,故清远楼又俗称钟楼。
清远楼建筑风格独特,为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品。
11.文津阁: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是仿浙江宁波天一阁建造的。
这里曾藏《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万册,是一份极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文津外观两层重檐,内部三层结构,中间夹层能防止阳光直射。
12.山海关城楼:在河北秦皇岛,城楼凸出城墙,城门为一券门,上有四角歇山顶门楼一座,二层。
城楼,指城墙上的门楼,是"城"的标志,我国古代城市的一种防御建筑,城楼之间城墙相连,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
13.袄神楼:在山西介休市北关顺城街。
是三结义庙前的乐楼,又是街心点缀的过街楼。
是一个三重檐歇山顶转顶结构的古代建筑物,楼平面“凸”字形,总深度20米,突出于廊外的过街楼面宽三间,进深也是三间,街心部分面宽五间,进深四间。
周设回廊,下层为庙门,上层为乐楼,中心为神龛。
楼高二层,约25米,腰间设平座色栏,上部覆盖重檐,实为四层。
四根通柱直承上层梁架,楼顶十字歇山式,檐下四向凸出山花,瓦件脊饰全为琉璃制品,瑰丽壮观。
这座高层古建筑物,为我国建筑中的精品。
14.春秋楼:在中国有多处。
(许昌、南阳)山西运城春秋楼,在山西解州关帝庙后院北部。
楼内有关羽读《春秋》像,故名。
孔子编《春秋》逢麟绝笔,因此《春秋》又称《麟经》,故春秋楼又名麟经阁。
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
宽七间,深六间,二层三滴水,四角歇山式屋顶,高30米,雄伟壮丽。
上下两层皆施回廊,四周勾栏相联,可供凭依,楼顶绿色琉璃瓦覆盖。
楼内关公读《春秋》塑像。
15.飞云楼:在山西省万荣县东岳庙内楼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总高约23米。
平面正方,中层平面变为折角十字,外绕一圈廊道,屋顶轮廓多变;第三层平面又恢复为方形,但屋顶形象与中层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顶。
楼有四层屋檐、12个三角形屋顶侧面、32个屋角,宛若万云簇拥,飞逸轻盈。
它为纯木结构,楼内所有大小木质结构相连,不用一颗铁钉、一快砖,全部是榫卯套扣,连接的天衣无缝,非常牢固,即使遇到地震也不怕,因为它们会越摇越紧。
16.文溯阁:在沈阳故宫。
阁之外观为二层,黑琉璃瓦绿剪边硬山顶,面阔五间,加西侧楼梯间为六间,进深三间。
阁下层均出檐廊。
阁内为三层,在下层顶板下的空间,东、北、西三面各以回廊的形式增加一层,俗称“仙楼”。
据说以“五行八卦”之说,“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黑是代表水的。
而文溯阁是专为存贮清代大百科全书《四库全书》所建的楼阁,书忌火,以黑瓦为顶,寓含着“以水克火”之意。
而窗柱等不饰红金等暖色也有这一层“取吉避灾”的用意。
《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书架分排于阁内各层。
17.凤凰楼:在沈阳故宫。
建造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
此楼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
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匾。
建造凤凰楼的是皇太极,是皇帝嫔妃纳凉远眺的绝佳场所,皇太极也曾经在这里召集王公贝勒读书讲史。
18.胜棋楼:在南京莫愁湖畔,楼为二层五开间建筑,刻工精美,正门中堂有棋桌。
相传这里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大将徐达弈棋的地方,朱元璋为了嘉奖徐达的功绩和棋艺,当即将“对弈楼”和整个莫愁湖花园钦赐给徐达,并将“对弈楼”更名为“胜棋楼”。
楼内朱元璋与徐达对弈蜡像。
19.文昌阁:又称文汇阁、魁星楼。
在江苏省扬州市中心。
为三层八角形建筑,高24.25米,圆形攒尖顶,供奉文昌帝君,底层四面设有拱门,与街道相通,登楼可眺望街景。
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是汉族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
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昌星,或文星。
姓张,名育,字亚子,晋代蜀人,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
20.雕花楼:在苏州洞庭东山镇。
据《吴中胜迹》载:雕花楼于1922年兴工,用二百五十余名工匠昼夜施工,历时三年,花去黄金三千七百四十一两。
雕花楼原是私家宅园,全楼的梁、桁、柱、檐通饰砖、石、木雕和铸铁装饰。
砖、木浮雕,十分丰富,在江南的现代建筑中,仅为一例。
雕花楼,外观二层,实为三层,第三层采用缩进两檩法,隐于其上,庭中仰望目不可及,登楼可远眺东山风光。
雕花楼内陈设。
21.天一阁:在宁波市月湖西,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
建于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它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图书典籍,并且对后世其他藏书楼的兴修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它依据《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理论,取“以水克火”之意,把藏书楼定名为“天一阁”,阁前凿池,名“天一池”。
书阁为木构的二层硬山顶建筑,通高8.5米。
底层面阔、进深各六间,前后有廊。
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
22.烟雨楼:在浙江嘉兴市南湖湖心岛上。
因唐朝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意而得楼名。
烟雨楼始于建于五代后晋年间(公元936-947年),建筑面积640余平方米,自南而北,前为门殿3间,后有楼两层,面阔5间,进深2间,回廊环抱;二层中间悬乾隆御书“烟雨楼”匾额。
乾隆六下江南,多次登烟雨楼,一再赋诗,备致赞赏,曾亲画烟雨楼图。
烟雨楼曾是中共一大会址。
楼内陈设。
23.太白楼:有多处。
(四川江油、安徽省歙县、常州、黄山)山东济宁太白楼:唐代诗人李白于公元736年,同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移家至任城(济宁),居住在酒楼之前,“常在酒楼日与同志荒宴”。
现在太白搂(1952年重建)坐北朝南,面宽7间,东西长80米,南北进深13米,高15米,楼体为两层重檐歇山式建筑,青砖灰瓦,朱栏游廊环绕。
24.花戏楼:在安徽亳州城北关隅咸宁街。
花戏楼与大关帝庙山门连为一体,是一座仿木结构砖雕牌坊,中间为三间四柱五楼式门楼,拱形券门,门额砖刻"大关帝庙"四个大字,并饰以金色,其上端镶嵌"参天地"三个金字。
进入山门即戏楼,是古代演戏用的舞台,其平面呈"凸"字形。
坐南朝北,木质结构,面阔三间,为两层楼建筑,组合歇山顶,绿色琉璃瓦屋面,配以五彩琉璃塑像,富丽堂皇。
花戏楼顶部藻井、垂花柱和精美木雕及彩绘。
25.承启楼:在福建省龙岩永定区高北村。
又称“围屋”。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建成,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376.17平方米,直径7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