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眼里的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一)支玉恒一、从学科性质上看。
“语文姓语”,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
二、从课堂形态上看。
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具有生命活力地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三、从学生发展上看。
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
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
四、从学习氛围上看。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
五、从教学个性上看。
语文教学不但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
(《什么是好课——直观的感性评价》)(二)靳家彦一、目标明确。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定立体的目标。
师生认同,指向明晰。
二、重点突出。
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师生都应胸中有数,明明白白。
难点要突破,疑点要解决,特点要抓准,重点才能突出。
立足于教材,延伸要适度。
三、以生为本。
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
四、流程科学。
课堂流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教学流程符合学科逻辑,顺理成章。
严谨流畅,疏密有致。
五、注重内化。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充满文化气息;内化、积淀、裂变、生成,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
六、体现沟通。
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知行间相互沟通,有机整合。
七、启迪创造。
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倡导创新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八、媒体得当。
根据需要与可能,恰当运用媒体手段,常规手段与现代媒体各展其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处理好手段与目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九、讲求实效。
无论何种方式方法,无论什么理论模式,最终的检验尺度是学生质量。
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因材施教,效果显著。
十、多元评价。
对一堂课的评价应根据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综合评价。
(《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三)贾志敏舞台表演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
两者间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前者重在结果,后者重在过程;前者讲究的是美,后者讲究的是真;前者观看的是“台上一分钟”,后者观看的是“台下十年功”。
一般来说,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在课堂上。
因此,就有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说法。
一堂好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怎样的课才算好课?我认为,好的课,要体现三个教学原则:1、要以学生为本。
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
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
2、要以训练为主。
语言是一种技能。
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
本事是训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
3、要以鼓励为主。
毋庸讳言,我们的母语是众多语言中不易学,不易掌握的语种之一。
课堂上学生出现差错,产生困难是十分正常的。
不去挖苦、讽刺,要多给学生以鼓励与帮助。
鼓励学生不仅是种手段,也是一个教师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学要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反之,课堂上松松垮垮,东拉西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是算不上一堂好课的。
好的课,从感觉上来说,可用“累”与“不累”来区别:如若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
反之,听者焦虑不安,惋惜不已,时而抬腕看表,时而交头接耳,等待着下课钟声响起,那么,这样的课是不能列入好课之列的。
(《让课堂充满活力》)(四)薛法根教学目标简明: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
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
“勤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
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教学媒介简单: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用语简要: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简约之美——我的好课设计观》)(五)王崧舟第一味是“语文味”。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
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
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
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味是“书卷味”。
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好课三味》)(六)孙双金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上课的乐趣也在过程中。
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
1、登什么山?要攀登“三座人山”:一座是知识的高山;一座是思维的高山;一座是情感的高山,课堂要让学生情感经受洗涤,得到净化。
2、学习的路径由谁选择?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去尝试,去探索。
碰壁又何妨?摔倒又怎样?学生就是在摔倒、碰壁中找到正确的路径。
3、怎么上山?自己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建构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情感价值,才会终身难忘。
(《好课像登山》)(七)孙建锋好课是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同融入。
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弥足珍贵。
生命属于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依恋另一个生命结伴而行。
从生命意义上讲:好课,就是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享受生命,追求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同融入。
教师与学生生命共同融入的好课,意味着教师那见功、望利的眼睛能和学生看山、看水的眼睛聚焦,那把弄柴、米、油、盐的手能和学生调弄棋、琴、书、画的手共舞,那踏破红尘的脚能和学生踏青、赶海的脚同步;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每一节课负责,而且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追求一种简约而不简单,轻灵而不轻浮的教学艺术,而且要追求一种纯朴而不雕琢,创新而不因袭的美感。
好课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平等对话。
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间的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那么,浓浓情感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桥。
好课中,教师真诚地把学生看作心灵上的朋友,学生忘情地把教师当作灵魂中的亲人;教师眉开眼笑,学生眉飞色舞;教师欢声笑语,学生莺歌燕舞;教师柔情似水,学生情深似海。
“心桥”飞架,对话变通途:心空月朗,凉风习习,地碧天蓝,襟怀若谷;话语涓涓而流,心门徐徐洞开。
身置此境,话谈清了;理,摆透了;情,交融了;心贴紧了。
情至理顺,精神漫游。
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有心灵不能理喻?哪有心室不能点亮?哪有心花不能怒放?好课是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相互牖启。
心走向神,不能安放,心走向物,也不能安放,一如鲁滨逊漂流到荒岛,孤零零一颗心,面向异物,何以安放?心走向心,才能找到安顿,找到归宿。
好课注重的是学生心走向教师心,教师心走向学生心的过程,即教师与学生智慧相互牖启的过程。
教师节,李老师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硬纸板上画着一双鞋。
”下面写着:“老师,这双皮鞋送给你穿。
”批改作文的时候,李老师读到了送“鞋”的理由。
“别人都穿着皮鞋,老师穿的是布鞋,老师肯定很穷。
我做了一双很漂亮鞋子给他。
不过那鞋不能穿,是画在纸上的,我希望将来老师穿上真正的皮鞋。
现在我没有钱,因为爸爸下岗了,妈妈出走了。
我穿着布鞋,同学们都说我家里穷。
以后,我有钱了,一定会买一双真皮鞋给老师穿。
讲评作文的时候,李老师拿出“礼物”,宣读习作,并意味深长地道出了心声:“脚上穿着布鞋,心里却装着别人,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
能给予就不贫穷。
”(《我的好课观》)(八)窦桂梅好课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评价尺度也已走向多元。
那么,透过这些表象的“尺度”,新课程理念关照下的语文课堂是否还应该具备某些本质性的价值追求?——没有“围场”的课堂,家常味的课堂!流程(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片段)朴素得不能再朴素——“描述、初读、感受、交流、读诵”。
周老师却如一位底蕴深厚、谙熟规律的“指挥家”,启发引领、联想推演,用神奇的指挥棒经营自己的“乐队”——启程,抒情,转合,激荡。
没有现代化辅助手段,完全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正视学生的关注点,不是居高临下的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于是,学生才探究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唱出”了自己心中的色彩,获得了心灵的远航与飞扬。
从很大程度上讲,就人文教育而言,推动其前进的不是技术而是思想;不是那些精于弄巧、疏于深思的“工匠”,而是底蕴厚实的教师。
这节平常课是和孩子一起制作的家常菜,是真实朴素,平常普通的味道,然而却是一天也不能离开的真正有营养的米饭,而不是钙片、维生素之类的“补药”。
这样的课堂就像每天的生活那样自然,教师是在为学生上课,而不是给听课的人表演。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不是呢?(《绿意在课堂生长——我欣赏这样的语文课》)(九)游彩云怎样的课才算好课呢?有这么一节比赛课,上课的老师普通话标准,朗读水平高;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小组学习井然有序、场面热闹;教学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课件制作精美,使用恰当;课上得顺利流畅,目标也能基本完成。
不少老师都认为这节课不错,应该算是好课。
但是再细细思量,我们发现这些表面的成功却隐藏着深深的不足。
(1)学生积极但不激动,因为学习任务不经努力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2)小组学习“热闹非凡”但过于整齐划一,富有个性、创意的思想没有真正呈现出来;(3)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徐但缺少思想的交锋;(4)孩子们表现不错但看不到他们成长发展的轨迹;(5)老师胸有成竹但教学的智慧没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