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中央电大胡吉成一、言语交际的基本要素言语交际包括四大要素:主体要素、主观要素、核心要素、客观要素。
主体要素是指言语交际活动的参与者,也即人,也包括单位和组织机构,但说到底还是人,因为后者也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完成交际过程的。
主观要素是指交际者的交际动机,每个人说话都具有主观意图,或者陈述,或者询问,或者感叹,或者命令,绝对不会无缘无故说出话来,例如“李秘书你把这个讲话稿尽快整理好交给我”就是命令。
核心要素是交际过程中使用的手段——语言或者辅助手段,发话人要根据交际动机恰当组织话语,把自己的意图传递出来,让对方正确理解,所以使用言语,要注意避免歧义,采用正确的语气方式。
客观要素是指交际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包括主观环境和客观环境,这对于言语交际也具有很强制约作用的因素,同样的词语、句子,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该对谁说,该怎样说,都密切联系环境,把握环境影响,是一个人的言语能力和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
每一次交际行为的发生都与一定的生活场景密切相关,不是在真空中进行,因而客观要素对于言语交际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言语交际中的这四大要素,在整个言语交际过程中都要完整地呈现出来,缺一不可,要完成交际任务,实现交际意图,每一个要素的把握掌控都非常重要。
例如主观要素,直接牵涉到语句的使用,本来该用祈使句,结果使用了陈述句,别人不一定领会你的意图。
例如打算向同事借一支笔,一般会说“借我一支笔用一下吧”,但是也会说成“你有笔吗?”也即用疑问句表达祈使句的意思,但是后一句就容易让人误会为一般的询问,对方不一定采取行动,而使用祈使句,言语动机就非常明确了。
每一个要素,又不是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比如主观要素就涉及到言语手段的选择问题,言语手段的选择又要注意到环境因素的制约作用。
交际要素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主体要素,因为人在整个言语交际过程中,动机的形成、言语的组织、环境的把握,都要靠主体要素来灵活掌控。
主体要素是指言语交际过程中言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也即发话人和听话人。
要使言语交际有效,达到目标,主体要素的品德修养、言语水平、交际技巧、洞察判断、综合分析能力都非常重要,前面谈到对言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其实就是对言语交际主体要素的要求。
这里的要求不仅仅是对发话人而言,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话人和听话人的身份是不断变化的,你说话是发话人,对方是听话人,对方说话是发话人,你就成为听话人。
因此,要提高言语交际水平,作为主体要素的人,必须加强修养、积累知识、提高素养,因为语言水平不只是简单掌握语言技巧可以提高的,而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
主体要素包括发话人和听话人两个方面,要认识他们对于使用语言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认识主体要素的不同分类,这样对于主体要素对言语的把握才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主体要素的分类:从人的自然属性即性别看,可分男性和女性;从年龄看可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还可以分出幼年,也有人按照年龄分为学前期、学生期、职业期、养老期等;从身份看可分本族人和外族人、中国人和外国人等;从相互之间的关系看可分家人和亲戚、朋友和一般人、熟悉的人和陌生人、上级和下级和同级、长辈晚辈和平辈;从彼此关系的亲疏看,可分关系亲密、关系普通、关系疏远、关系抵触、关系敌对等等。
这种分类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不仅仅是理论的研究,而对于指导言语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发表言论,对于言语核心要素的运用是有差别的,而听话人对于言语信息的反应也是有差别的,同样一句话,一般人说和领导人说,份量、影响完全不同,可见,言语交际中弄清楚主体要素的基本类别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做到看人说话,随机应变。
这里的主体要素的分类认识,与本节第四个内容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中的适应言语交际环境密切相关,也与第八章角色原则中的交际角色内容密切相关,自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这两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揣摸,以深入认识理解主体要素对于言语运用的要求。
二、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第一,满足交际目的满足交际目的,可以说是言语交际的第一要义,因为人际交往、言语交际,总是具有主观意图,总是具有目标的,即或是两个熟人相遇互相一声“你好”的问候,也是一种目的。
汉民族的血液里融化着“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有很多关于“吃”的概念渗透在日常生活行为中,通过一定的词语表达出来,例如“混饭吃、饭桶、找饭吃、给碗饭吃、丢了饭碗、铁饭碗、吃利息、炒冷饭、吃闲饭、有饭大家吃”等等,所以人们见面往往是一声“你吃了吗?”其目的就是一个打招呼,而不是真正关心你是不是已经吃饭或者说要请客,这就是交际目的。
而与一个陌生人相遇,则不能这样问候,这里就与主体要素的分类联系起来了。
所以言语交际要满足交际目的,就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有时候需要绕圈子,有时候需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有个笑话说一个人打电话给对方,对方的小孩子接了电话。
这个人问:“你爸爸在家吗?”小孩回答说“在家”,然后就把电话挂断了。
因为小孩子不懂这里的疑问句的用途实际上是祈使句,是请求对方的父亲接听电话。
发话人没有结合言语交际的目的和听话人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结果交际目的没有达到。
因此,要做到满足交际目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自己说话的目标是什么,使用语句不能含混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让人不得要领;话语还要注意准确,特别是像同义词的选用,一定要采用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那个词;注意把话说完整,把信息完整圆满传递出去;同时还要注意尽量简化言语,避免冗余信息,特别是说一大堆废话把真实信息掩盖了,对方难以理解你的意图,交际目的就难以达到。
第二,适应言语环境语境是言语交际四大因素之一,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构成。
在修辞活动中,一般把适应言语环境看作是最基本的原则,因为任何话语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话语是不是贴切,是不是合适,检验的标准就是是不是适应言语环境。
这就像一件很漂亮的羽绒服,在冬天穿就非常合适,而在夏天穿就是让人笑话。
语言中的词语句子,本身无所谓优劣,全看适应是不是适合语境需要。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是要求说话要根据语境需要随机应变,而不是墨守成规。
宋楚瑜2007年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开篇就巧妙运用了语境,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尊敬的顾校长、中央国台办的陈主任,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安,大家好。
听到顾校长刚刚的一番赞美之词,套一句北京人所说的话,听到以后,特可心。
昨天还有天气预报说可能今天有一些雷阵雨,但是今天到清华大学来,看到不仅是风和日丽,而且是拨云见日,这不就象征两岸关系我们大陆都希望雨过天晴、拨云见日,这种期待是我们大家共同的。
”适应言语环境,特别是只对听话人的反馈信息及时做出言语调整,是一个人临场应变能力的具体体现。
如果我们巧妙地利用语境的某种特殊条件进行修辞活动,就能使语言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语境就没有修辞,关键在于人们是不是善于运用。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如果没有“春风”和“江南岸”的环境配合,“绿”只是个平平常常的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要是没有“红杏枝头”和“春意”的环境配合,“闹”也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动词。
那么,从哪些方面来利用语境提高表达效果呢?大体为:1.利用社会、时代背景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被捕时对着母亲和女儿的一段唱词,说的话几乎都是双关语:李玉和:(庄重接酒)妈,有您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全能对付!(一饮而尽)谢,谢,妈!(唱)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
鸠山设宴和我交“朋友”,千杯万盏会应酬。
时令不好风雪来得骤,妈要把冷暖时刻记心头。
铁梅:爹!(扑向李玉和,哭)李玉和:(唱)小铁梅出门卖货看气候,来往“帐目”要记熟。
困倦时留神门户防野狗,烦闷时等候喜鹊唱枝头。
家中的事儿你奔走,要与奶奶分忧愁。
这段唱词表面上嘱咐的是生活琐事,实际上强调的是对敌斗争,这是当着鬼子的面儿这种特定场合决定的。
作品正是利用这一语境,充分展示了李玉和不畏强暴、机智坚定的英雄性格。
2.利用题旨情境“题旨”即为“题意”;“情境”即为一段时间和空间具体情形的概括。
茅盾的小说《春蚕》是写春天来到一个养蚕村的故事。
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天气继续暖和,太阳光催开了那些桑拳头上的小手指模样的嫩叶,现在都有小小的手掌那么大了。
老通宝他们那村庄四周的桑林似乎长得更好,远望去像一片绿锦平铺在密密层层灰白色矮矮的篱笆上。
“希望”在老通宝和一般农民们心里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强大。
蚕事的动员令也在各方面发动了。
藏在柴房里一年之久的养蚕用具,都拿出来洗刷修补。
那条穿村而过的小溪旁边,蠕动着村里的女人和孩子,工作着,嚷着,笑着。
这段文字写得很有生气,利用比喻写春天给养蚕人带来了“希望”。
不一般的是最后写村里人兴奋、忙碌的情景:“蠕动着村里的女人和孩子,工作着,嚷着,笑着”,这是一个多项状语后置的句子,这里作者刻意用“蠕动”来描写“忙碌”,采用了比拟的手法,突出了养蚕村的特点。
作品中除此以外,还多处用了这个词,诸如“渐渐地,那些树影又在水面上显现,一弯一曲地蠕动,像是醉汉。
”还有“‘乌娘’在蚕箪里蠕动,样子非常强健。
”作者之所以这样反复运用,就是要强调养蚕人想的、说的、忙的,都是为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蚕,而忙碌的结果,却是失望与沮丧,使“希望”与“失望”形成强烈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个主题,也正符合了旧中国高利贷对蚕农进行残酷剥削的题材。
3.利用交际对象这种方法报刊标题采用得较多,我们仅举几例:①姓钱不爱钱的钱钟书——钱钟书拒收稿酬②冰心一片冰心③张娟娟今日大婚,“箭”证幸福例①利用钱钟书先生的姓与“金钱”的“钱”构成同音同形,表现了钱钟书先生的高尚品德。
例②让人名与谓语的中心语同音同形,突出了冰心老人的高洁品格。
例③是报道两位射箭运动员,经过六年的爱情长跑,终于在2009年青岛全运会后,举行婚礼。
作为画龙点睛的标题,这些提法都恰到好处地利用语境提高了表达效果。
4.利用交际场合场合是由一定的时间、地点、人员等构成的某种环境。
合理地利用交际场合和有效信息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因素。
比如:陈汉元的文章《从宜宾到重庆》里写道:重庆的主要街道在山城的脊背上弯弯曲曲地延伸着。
在重庆,即便在热闹的街区,你也难得看到骑自行车的人,因为骑自行车爬坡实在太困难了。
有人开玩笑说:在重庆,有时候是人骑车,有时候是车骑人。
这段话中“有时候是车骑人”是指“有时候人要扛着车”,因为上一句写了“人骑车”是正常的现象,下一句写“车骑人”就显得幽默风趣,而且构成了词语顺序的回环往复,生动而形象。
语境对于言语运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境的制约功能:语境的制约功能在于规定了言语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