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醉酒驾驶的犯罪构成及其认定

论醉酒驾驶的犯罪构成及其认定

随着近年来酒后驾车现象严重,导致交通事故频发,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和安全。

为此,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①(以下简称《刑修八》),将醉酒驾车犯罪正式写入刑法。

在此前后,关于醉驾是否应当入刑的争论也颇为激烈,笔者认为,既然醉驾已经写入刑法,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醉酒驾驶犯罪。

本文将就该新增罪名的概念、犯罪构成要件及如何适用作出基本的分析,力求能解决刑法问题,助益于刑法实践。

一、醉酒驾驶犯罪的概念(一)醉酒驾驶犯罪的概念要想明确醉酒驾驶犯罪的概念应当从《刑修八》的规定入手。

《刑修八》第二十二条规定: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根据本法条的规定,结合刑法分则中关于定义各具体犯罪概念的通行做法②,笔者认为醉酒驾驶犯罪的概念应当是:醉酒驾驶犯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

(二)关于醉酒驾驶犯罪概念的理解关于醉酒驾驶犯罪概念的理解有三个方面。

其一,醉酒驾驶犯罪是作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三的一款,即是对交通肇事罪的立法补充。

在犯罪构成的主客观方面二者虽然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也有相似之处,醉酒驾驶犯罪行为的前提也必然是违反了道路交通管理的法规。

其二,该项罪名限于驾驶机动车。

这也是对现实状况的准确反映,绝大多数的交通事故均发生在机动车之间,或机动车与其他车辆之间。

机动车因其是机械制动,速度较快,一旦失去人的有效控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极大,因此造成的社会危害性更加严重,更符合犯罪的本质要件。

醉酒驾驶犯罪作为刑法中刑罚较轻的犯罪,不宜过度扩大刑罚的打击面,应当对其施加必要的限制。

其三,该项罪名是醉酒驾车而非酒后驾车。

也就是饮酒后开车不一定必然发生醉驾,醉是饮酒达到一定程度的状态,实践中是以血液中酒精含量80mg/100ml作为饮酒与醉酒的分界线。

只有当酒后驾车者检测出来的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了80mg/100ml,才达到醉酒的标准,构成醉酒驾驶犯罪。

二、醉酒驾驶犯罪的犯罪构成(一)醉酒驾驶犯罪的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③犯罪客体是决定具体犯罪分类的重要依据,明确一项罪名首先要确定其犯罪客体。

要明确醉酒驾车犯罪的犯罪客体,可以从交通肇事罪入手,因为醉酒驾驶是规定在交通肇事罪之后,同为刑法一条,其犯罪客体关系密切。

交通肇事罪的犯罪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④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是交通秩序与安全。

而醉酒驾驶犯罪仅限于道路上驾驶机动车,因此笔者认为醉酒驾驶犯罪的客体是道路交通秩序与安全。

增加交通秩序这一方面是因为法条对醉酒驾驶的认定不需要考虑是否发生了实际危害结果甚至是可能存在的危险,仅仅是达到醉驾即可。

也就是说醉酒驾驶仅仅是危害了道路交通的秩序,可能没有危机到道路交通的安全,但仍然构成犯罪。

因此醉酒驾驶犯罪的客体应当是道路交通运输秩序与安全。

(二)醉酒驾驶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损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

根据《刑修八》的规定,笔者认为醉酒驾驶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行为人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实施的醉酒驾驶的行为。

该行为属于危害行为中的作为,不要求必须发生危害结果。

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醉酒驾驶犯罪属于行为犯,行为犯是指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

这类犯罪并不要求造成物质性的和有形的犯罪结果。

⑤醉酒驾驶犯罪的成立只需满足实施了醉酒驾驶的行为即可,不需要产生实际的危害结果如交通事故的发生,甚至也不需要产生实际的危险,如深夜没有车辆行人往来的道路上醉酒驾驶,仍然构成犯罪。

⑥第二,该行为受时间、地点和程度的限制。

从时间上讲,醉酒驾车一般是饮酒结束后不久进行的行为,如果饮酒结束后至酒醒再驾车,一般不构成醉酒驾驶犯罪,这一点也要和第三方面即饮酒的程度联系起来。

地点方面,根据《刑修八》的规定,醉酒驾驶仅限于道路上,而何为道路呢?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项的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内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因此道路不是交通运输线路,道路的范围相对较小,这也限制了醉酒驾驶犯罪的客观方面。

最后饮酒的程度是判定醉酒驾驶犯罪的最关键要素,也就是“醉”与“非醉”的界限,达到醉的标准并实施了驾车的行为就基本可以确定构成醉酒驾驶犯罪。

(三)醉酒驾驶犯罪的主体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⑦醉酒驾驶犯罪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根据《刑修八》的规定应当是机动车驾驶者,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三)项的规定,“‘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

”将醉酒驾驶犯罪的主体限定在机动车驾驶者,是因为自行车、农用畜力车等非机动车速度有限,无法达到足以危害道路交通秩序与安全的状况。

(四)醉酒驾驶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一般包括故意和过失。

⑧关于醉酒驾驶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还是过失,理论界存在争议,但可以排除的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多数观点认为醉酒驾驶犯罪主观上属于故意,即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论醉酒驾驶的犯罪构成及其认定王俐智(吉林大学法学院长春130012)王俐智:论醉酒驾驶的犯罪构成及其认定168··企业研究Business research总第396期第06期2012年3月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故意又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多数观点认为醉酒驾驶犯罪是间接故意,也就是驾驶机动车者明知道自己醉酒驾车可能发生危害道路交通秩序与安全的后果而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这种放任态度表现为既不希望,也不阻止,而是听之任之。

当然由于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之间的区别也不是很明显,因此有人认为醉酒驾驶犯罪属于过于自信的的过失,即机动车驾驶者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道路交通安全的后果,但由于对自己的驾驶技术过于自信,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损害结果。

笔者认为醉酒驾驶犯罪主观上属于间接故意。

因为对于过失犯罪,只有产生危害后果才能成立,而醉酒驾驶犯罪属于行为犯,不需要产生实际损害结果。

醉酒驾驶犯罪的主观上应当是间接故意。

三、如何认定醉酒驾驶犯罪(一)罪与非罪1.醉酒驾车与酒后驾车在醉酒驾驶的概念中已经分析的比较清楚,关键是看血液中酒精含量的多少。

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mg/100ml 且小于80mg/100ml 的属于酒驾,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mg/100ml 的属于醉驾。

⑨2.醉酒驾车与醉酒乘车在日本的刑法规范中,不仅醉酒驾车构成犯罪,对于其同乘者同样构成犯罪,⑩就我国《刑修八》的规定,醉酒驾车的同乘者不构成犯罪。

对于醉酒驾车入刑已有打击面过宽,扩大刑法圈之嫌,不宜再对同乘者课以刑罚。

(二)此罪与彼罪醉酒驾驶犯罪与交通肇事罪的区别和联系1.两者既遂形态不同刑法理论将具体犯罪根据既遂形态的不同分为行为犯、结果犯、危险犯和举动犯。

醉酒驾驶犯罪属于行为犯,只看行为人是否实施了醉酒驾驶的行为,不考虑是否产生了实际的危害后果。

而交通肇事罪属于结果犯,不仅要求实施了法定的行为,必须还产生了实际的危害后果。

⑾2.两者的主观方面不同犯罪主体的罪过分为故意和过失。

醉酒驾驶犯罪主观上属于故意,且一般属于间接故意。

行为人预见到醉酒驾驶的行为可能产生危害后果,但是却放任其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

而交通肇事罪主观上属于过失,既可以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也可以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行为人对自己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应当预见,由于疏忽大意而未预见,或者虽然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

这里的过失是指对造成严重的后果而言。

⑿3.犯罪的主体不同醉酒驾驶的犯罪主体是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驾驶者。

地点限定在了道路上,主体限定为驾驶者。

而交通肇事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要是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

所谓交通运输包括公路交通运输和水陆交通运输,这和醉酒驾驶仅限于道路交通不同。

而交通肇事罪中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不仅包括驾驶人员还包括交通运输活动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人员和交通运输安全的管理人员。

其他非交通运输人员也可以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比如最高法院司法解释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者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

以交通肇事罪共犯论处。

”显然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要更广泛。

4.刑罚的轻重程度不同。

醉酒驾驶犯罪只有一个量刑幅度,即拘役并处罚金。

而交通肇事罪有多个量刑幅度。

醉酒驾驶犯罪的法定最高刑期是拘役六个月,而普通交通肇事罪的法定最高刑是有期徒刑三年。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若是积极逃逸的会转化成故意杀人罪,法定最高刑可能判处死刑。

5.醉酒驾驶犯罪是对交通肇事罪的立法补充。

《刑修八》将醉酒驾驶犯罪作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一款列在交通肇事罪的后面是对交通肇事罪的立法补充,近年来我国交通事故频发,严重危害公共安全,而许多事故不能达到交通肇事罪的罪责标准,成为立法上的缺陷,经过增加的醉酒驾驶犯罪弥补了交通肇事罪的不足,是对交通肇事罪的立法补充。

醉酒驾驶犯罪与交通肇事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对于正确认识醉酒驾驶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分析醉酒驾驶犯罪的概念和犯罪构成要件,我们对醉酒驾驶犯罪有了基本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又通过对醉酒驾驶犯罪的认定的简要分析,明确了醉酒驾驶犯罪和交通肇事罪的区别和联系,认识到了醉驾入刑的必要性。

关于醉酒驾驶犯罪的理论研究和刑法实践刚刚起步,但醉酒驾驶的现象已有了明显的下降,社会尤其是道路交通的公共安全状况大有改观,初步实现了醉驾入刑的立法目的。

本文对醉酒驾驶犯罪所作出最基本的法律分析难免有所疏漏,但希望对刑法实践能有所助益。

注释: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2011年2月25日通过,2011年5月1日开始实施②高铭暄主编的刑法分则中关于犯罪多定义为:违反有关法律,实施有关活动的行为。

③参见《刑法学》(第三版)5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高铭暄,马克昌主编④参见《刑法学》(第三版)40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高铭暄,马克昌主编⑤参见《刑法学》(第三版)16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高铭暄,马克昌主编⑥戴玉忠《醉酒驾车犯罪相关法律规定的理解与适用》《检察日报》2011年6月21日1页⑦《刑法学》(第三版)9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高铭暄,马克昌.主编⑧《刑法学》(第三版)11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高铭暄,马克昌.主编⑨曹晓烨硕士学位论文《危险驾驶罪研究》2010年10月11页⑩参见毕敏敏、佘淑华《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定罪与量刑》《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1年2月91页⑾张明楷著《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版540页⑿戴玉忠《醉酒驾车犯罪相关法律规定的理解与适用》《检察日报》2011年6月21日2页参考文献[1]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9页93页113页161页402页[2]戴玉忠《醉酒驾车犯罪相关法律规定的理解与适用》《检察日报》2011年6月21日1页2页[3]毕敏敏、佘淑华《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定罪与量刑》《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1年2月91页[4]曹晓烨硕士学位论文《危险驾驶罪研究》2010年10月7页10页11页[5]张明楷著《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版540页541页16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