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造地质学综合地质报告之金山镇地区综合报告

构造地质学综合地质报告之金山镇地区综合报告

第一章:引言
本次构造地质综合作业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构造地质综合作业包括几方面的内容:构造地质纲要图的制作;构造地质综合剖面图的制作及编写专题读书报告。

以此培养学生读图、做图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并通过专题论文的编写,让学生对地质构造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加深课堂知识点的理解和研究。

本次构造地质综合作业主要任务是:一份金山镇构造地质纲要图,一份金山镇综合剖面图(5个剖面)和一份金山镇专题读书报告。

比例尺为1:100000。

该地区的岩层年代及岩性由老至新为中泥盆统砂岩、砾岩,上泥盆统页岩、泥岩,下石炭统砂岩、沙砾岩,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下二叠统灰岩、泥岩,中二叠统砂岩,上二叠统灰岩、页岩,中三叠统灰岩、泥灰岩,下白垩统砂岩、砾岩,上白垩统粉砂岩、页岩,古近系砾岩、砂岩。

由于上三叠统、下三叠统、侏罗纪的地层的缺失,因而在金山镇地区形成了角度不整合面和平行不整合面。

金山镇地区的整体地势为东高西低,最高点高程为渚岭的1800m 左右。

而且,在部分地区有花岗岩体和斑岩岩体的侵入。

第二章: 地层及构造层
金山镇地区底层主要是从中泥盆统至古近纪地层,在下二叠统与中三叠统地层中间缺少了上三叠统,从而形成了平行不整合,构成亚构造层;在中三叠统与下白垩统地层间缺少了下三叠统、侏罗纪地层,形成角度不整合,从而构成了构造层。

此外,在该地区的北东地区有花岗岩体的侵入,在北东及西部地区有斑岩体的侵入。

第一节:地层简要叙述
1、泥盆纪地层:泥盆纪地层主要是中泥盆和下泥盆纪地层,主要分布在金山镇地区的南东部,是该地区出露最早地层。

岩性为页岩、泥岩、砂岩及砾岩,与上覆地层石炭纪地层为整合关系。

2、石炭纪地层:该岩层在该地区分布很广泛,主要在西部和南东角。

岩性主要是:粉砂岩、页岩、砂岩及砂砾岩。

与上覆地层及下伏地层均为整合关系。

3、二叠纪地层:该地层分布也很广,几乎在整个金山镇地区的各个区域都有出露。

岩性主要为:灰岩、泥岩、砂岩及页岩。

由于缺失上三叠纪地层,且与中三叠地层为平行关系,因而二叠纪地层与上覆地层为平行不整合关系,与下伏地层为整合关系。

4、三叠纪地层:该地层只有中三叠纪地层,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而且出露部分的范围较小。

岩性为泥灰岩和砾岩。

由于与上白垩纪地层间缺失了下三叠纪及侏罗纪地岑,且地层不平行,因而与上覆地层为角度不整合关系,与下伏地层为平行不整合关系。

5、白垩纪地层:该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北部地区。

岩性主要是:砂岩、砾岩、粉砂岩及页岩。

与上覆地层的关系为整合关系,与下伏地层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

6、古近纪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出露很少。

岩性主要为砾岩和砂
岩。

与下伏地层的关系为整合关系。

是金山镇地区的最新的地层。

第二节:岩体
金山镇地区的侵入岩体主要是花岗岩体和斑岩。

花岗岩体仅出露在金山镇地区的北东地区,规模比较大,长度在3500m以上,宽度在2000m 以上。

根据其与围岩的关系可粗步推断,该岩体的形成应在三叠纪之后,而且产出于断层的一旁,可推断该岩体的发育可能与断层的形成有关。

此外还有斑岩的发育,斑岩岩体主要出露在西部及北东部,规模也较大,长度分别为2800m以上及4200m以上,宽度约为200,可能是以岩墙的形式产出。

根据它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可知,它切割的最新地层为下白垩纪,并且切割了花岗岩岩体,因为它的形成时期在下白垩纪之后,并发育晚于花岗岩体的形成。

第三节:构造层特征
该地区的地层,第一节已简要叙述,在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方面分析,引入构造层的概念。

构造层主要是根据地层之间接触关系中的角度不整合关系来划分。

亚构造层的划分界限是平行不整合关系。

在金山镇地区中,角度不整合关系主要在下白垩纪地层与中三叠纪地层之间,因而在该两套地层之间即为构造层的界限。

第一个构造层:中泥盆纪至中三叠纪;第二构造层:下白垩纪之古近纪。

平行不整合关系又将第一个构造层划分为两个构造亚层。

并且,在两个构造层形成后,有岩体的侵入。

第三章:构造
该地区的构造主要有褶皱、断层及其组合形式的构造,并且主要发育在中泥盆纪至中三叠纪构造层中。

逆断层由西向东编号依次为F1,F2,并且基本贯穿整个金山镇地区。

正断层由北向南编号一次为 F3、F4、F5、F6、F7,主要分布在南东角,并组合构成了地堑和地垒构造。

平移断层由西向东编号依次为F8、F9、F10、F11,分布在中部地区。

并且在该地区发育了一系列的褶皱构造,其中有4个大型的背斜褶皱和3个小型的向斜褶皱。

第一节: 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该构造层为金山镇最主要的构造运动分布地区,几乎所有褶皱及断层都分布在该构造层中。

在该构造层中的褶皱轴迹方向基本一致,走向均为60度左右。

发育的逆断层走向基本一致,约为50度,倾向为25度左右。

形成时期为中三叠纪之后,在白垩纪之前。

在南东地区的5个正断层组成的地堑地垒规模均在1000m 左右,形成时期在下石炭纪之后。

平移断层的形成晚于逆断层的形成。

第二节:白垩纪构造层
在该构造层中基本没有褶皱和断层的发育,只有一小部分的岩浆岩侵入体。

在此后的环境中,该构造层主要是以沉积环境为主。

第四章:地质发展史
在金山镇地区,最老地层为中泥盆纪地层,在较平静的构造环境中不断沉积,在沉积到下石炭纪地层之后,由于受沿岩层方向的拉伸力的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正断层,从而形成了地堑地垒构造。

此期间地层一直在接受沉积作用。

直到沉积了下三叠纪地层后,地壳抬升接受剥蚀作用,直至下三叠纪地层剥蚀完后,地壳下降,继续接受沉积作用。

此后中三叠纪地层沉积成岩。

在中三叠纪之白垩纪期间,构造运动最剧烈,并且中间的地层均被剥蚀。

首先受到挤压运用形成一系列向斜和背斜交替的大型褶皱。

而且褶皱形成后,花岗岩的侵入。

而且此期间发育了两个大型的走向逆断层。

然后地壳再次下降,开始白垩纪地层的沉积作用,直至古近纪沉积作用的完成。

第五章:结束语
通过这次的综合地质的实习及其作业的完成,我不仅对构造地质学上的理论知识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懂得了理论知识在实习中如何实际应用,而且对构造地质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提高,都为我们今后在该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对课程的安排上,希望能增加实习课的次数,感觉总是讲理论知识,总觉得听不懂,而且有些东西比较抽象,建议增加实习课。

还有希望老师在讲课时能多强调一下哪些是重点,以便最后复习是能抓住重点
最后,在此感谢余老师在本学期中为我们的学习所做的工作,感谢同学们在本课程学习方面对我的帮助。

第六章:附件
附图一:金山镇构造地质纲要图
附图二:金山镇综合剖面图
参考文献:
1、朱志澄,宋鸿林,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90
2、王根厚,张长厚,曹秀华,构造地质学实习讲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0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