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运行时刻表计算方法
• 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列车运行图
§3-1 列车运行图概述 - §3-2 运行图分类 - §3-3 运行图要素 - §3-4 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
§3-1 列车运行图概述 -
一、运行图含义
1、列车运行的图解:表示列车在区间运行、在车站到发通停 区间运行 车站到发通停 区间运行 车站到发通停的时刻
区间——列车运行时分 ; 车站——列车到、发、通、停的时刻
机车在折返段所在站的停留时间标准:
t折 = t到达 + t入段 + t整备 + t出段 + t出发
(min)
基本段所在站(不采用循环运转制时)也需办理上述各项作业,且整备 作业时间更长
3、列车在技术站和客货运站的技术作业时间标准
目的:车站与区段的协调,运行图与车站技术作业过程相配合 技术作业时间标准主要有:
列车运行图要素
§3-3 -
列车运行图要素
一、区间运行时分
1、含义:列车在两个相邻车站(车场、线路所)中心线之间的运行时 间标准 2、确定:“牵引计算+试运行”;按上下行方向和各种列车分别确定 (原因:平面和纵断面条件、列车运行速度的不同) 3、分类:
纯运行时分 通通( t 运 ) 通停( t运 + t停) 起通(t运 + t起) 起停(t运 + t起 + t停) 停车附加时分 起动附加时分
2、直角坐标系上列车中心点的移动轨迹 移动轨迹:表示列车到发通停的时刻 移动轨迹
横轴——时间 纵轴——距离 横线——车站 竖线——时间
§3-1 列车运行图概述 -
二、运行图作用
1、路网列车运行的基础 运行的基础
具体规定了各次列车 占用区间的先后 到发通停时刻 按图行车―- ∴按图行车 -行车工作的基础 区间运行时分 机车或车底的交路
三、按区间正线数目分
运行图类型 1 2 3 交会点 车站 车站、区间 两者兼有 越行点 车站 车站 注 上下行同一正线 上下行两条正线 区段内部分双线
单线运行图 双线运行图 单双线运行图
四、按运行速度分
1、平行运行图:同一区间、同一方向,速度相同(无越行列车),运 平行运行图: 平行运行图 行方式相同 2、非平行运行图:同一区间、同一方向,多种不同速度列车(常见运 非平行运行图: 非平行运行图 行图),运行方式不同
前方站
停车 (b) (d) 到达
前方站
后方站 监督列车 通过 停车出发
区别:前方站监督列车… 区别
前方站
τ连
图 (a)
τ连
图(b)
τ连
图 (c)
τ连
图 (d)
前方站
后方站
后方站
后方站
后方站
§3-3 -
列车运行图要素
三、车站间隔时间
3、同方向列车连发间隔时间 (τ 连 ) 、 (3)计算公式:
(a)/(b)类型计算公式为 )( )
六、按同方向列车运行方式分
图3-1-9
单线不成对运行图
1、追踪运行图:在“AB”区段,同向列车以闭塞分区为间隔 追踪运行图: 追踪运行图 2、非追踪运行图:在“非AB”区段,同向列车以站(所)间区间为间 非追踪运行图: 非追踪运行图 隔
图3-1-10 双线追踪非平行运行图
第三章
§3-3 -
列车运行图
优点:真实反映站间距的大小; 优点 缺点:因各区间曲线、坡道不同 缺点 →速度不同 →运行线在整个区段为斜折线 →不整齐,不宜查错 →不采用
2、按区间运行时分 运行时分比例确定 运行时分
方法:作图法和计算法(按数值比例计算) 方法 优点:一条斜直线→整齐→易发现差错 优点 说明:里程实际运行速度是变化的→轨迹为不规则曲线→简化为斜直线 说明
2、机车在基本段和折返段所在站 所在站停留时间标准(大铁路)
时间标准取决于机车的运用方式 (1)肩回 肩回运转制交路 肩回 (2)半循环 半循环运转制交路 半循环 (3)循环 循环运转制交路 循环 (4)环型 环型运转制交路 环型
§3-3 -
列车运行图要素
二、停站时间
2、机车在基本段和折返段所在站停留时间标准(大铁路)
( p上 + p下 )t上(下) t站 = + t开关 + t不同 + t确认 nmd
p上 , p下 —高峰小时车站上车或下车人数 (人)
t开关 —开关车门时间 (s)
n—高峰小时开行列车数 (列) m—列车编成辆数 (辆)
t上(下)—平均每上或下一位乘客所需时间 (s)
t不同 —车站屏蔽门与车门不同步时间 (s) d—每车每侧车门数 (扇) t确认 —确认车门关闭状态良好及出站信号显示时间 (s)
§3-2 运行图分类 -
二、按纵轴划分的运行图
3、运行线与时刻的标记(运行图图形表示方法) 车次: 车次:斜写在两端区间的运行线上 标记: 标记: 普通旅列:———— 特快: 摘挂列车:—|—|— 单机: 时刻 标记在斜线与横线相交的钝角内 通过列车填写在出发一端 只填个位数(十分格运行图)
§3-2 运行图分类 -
二、按纵轴划分的运行图
表 示 竖线 横线 时间线 车站(场)中心线 粗线 小时 大站 细线 分钟 小站 红线 特殊时间 特殊站
运行图图例
• 图3-1-1 二分格 二分格运行图 图3-1-2 十分格 十分格运行图
图3-1-3 小时格 小时格运行图
§3-2 运行图分类 -
二、按纵轴划分的运行图
1、按区间实际里程 实际里程比例确定 实际里程
= 制动距离l
制
+ 司机确认信号时所经距离 l 确源自相对方向列车不同时到达间隔时间
§3-3 -
列车运行图要素
三、车站间隔时间
1、相对方向列车不同时到达间隔时间 (τ 不 ) 、
(4)计算公式:
τ 不 = t作业 + t进 = t作业 +
式中
0.5l列 + l确 + l制 + l进 60v进
(min)
τ不
τ
区段 单线 单线 单或双线 单或双线 单或双线 单双线连接 站(所)
自某方向______时起 时起 自某方向 列车到达车站 列车到达或通过车站 列车到达或通过前方站 列车到达车站 列车从车站发出 单线区间→双线区间 运行列车不停车通过车站
τ会
τ连 τ 到发 τ 发到
τ 不通
相对方向列车不同时通过间隔时间(列车在双线区间交会) 相对方向列车不同时通过间隔时间(列车在双线区间交会)
4、确定方法 确定方法
(1)相结合的方法:牵引计算+列车试运行。 )相结合的方法: 计算参数:区间距离、运行速度,加、减速度,线路平、纵断面条件等。 (2)区间距离 )区间距离:车站(到发场)中心线或线路所通过信号机之间。(3) ( ) 分别确定:上下行、停与通、各种列车。 分别确定
图3—2—1 计算车站或线路所间列车运行时分距离图
§3-3 -
列车运行图要素
三、车站间隔时间(车站上办理2列车的“到发通”作业所需要的最小间隔时间)
1、相对方向列车不同时到达间隔时间 (τ 不 ) 、
(1)含义:见表
同方向列车不同时到发间隔时间 同方向列车不同时发到间隔时间
至______时止 时止 对向列车到或通过该站 该站向同一区间发出另一对向列车 由车站向该区间再发出另一同方向列车 该站发出另一同方向列车 另一同方向列车到达车站 双线区间→单线区间 运行列车不停车通过该站 列车关系 对向列车 对向列车 同向列车 同向列车 同向列车 对向列车
6、MRT列车出入车辆段作业时间 组成(包含以下 部分的列车运行时分) 包含以下3部分的列车运行时分 组成 包含以下 部分的列车运行时分 ①进入区间正线前等待信号开放和确认信号的时间 ②列车始发站到正线防护信号机 ③正线防护信号机到车辆段 确定: 确定: 时间①――实际观测计算确定 时间②、③――“牵引计算+试运行”相结合
§3-3 -
列车运行图要素
二、停站时间
5、MRT列车在折返站停留时间
含义:列车在折返站办理必要作业所需的最小时间 作业(按顺序有以下5项): 1、站线上,到达客运作业 2、入折返线走行 3、折返线上作业,如更换列车操纵台等 4、出折返线走行 5、站线上,出发客运作业
§3-3 -
列车运行图要素
二、停站时间
t到 , t发 , t解 , t编
旅列车底在段所在站的停留时间标准 货列整列或成组装卸作业时间标准
§3-3 -
列车运行图要素
二、停站时间
4、MRT列车停站时间
停站原因: 停站原因:客运作业,乘客乘降 决定因素: 决定因素:乘降量;上、下一位乘客所需时间;开关车门时间(以及车门 和车站屏蔽门的同步时间;确认车门关门状态良好时间) 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 式中: 式中:
3、同方向列车连发间隔时间 (τ 连 ) 、
(4)分析结论
连 第一种类型(后通型): 第一种类型(后通型):
τ = τ不
(内容类似) (内容类似)
τ连 第二种类型(后停型): = τ 会 第二种类型(后停型):
但是: 但是:
τ 连 发生在前、后两站上,
而τ 不和τ 会 发生在同一车站。
两列车通过前、后两个车站时的连发间隔时间 两列车通过前、
τ会
(3)计算: 为出发列车准备发车进路、办理闭塞、开放出站信号等作业时间 根据各站信联闭设备条件及其作业内容查定
§3-3 -
列车运行图要素
三、车站间隔时间
3、同方向列车连发间隔时间 (τ 连 ) 、
(1)含义:见表 (2)形式:2种类型――后行列车在后方站通过或停车 类型 后行列车 在后方站 第一类后通型 第二类后停型 前行列车在前方站 通过 (a) (c) 通过
2、运输工作的综合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