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检测(四)——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读中国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比重及其年增长率变化预测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A.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和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无关联性B.2010年以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年增长率呈下降趋势C.2015年劳动适龄人口年增长率为零,劳动适龄人口最少D.2050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达到最低值,劳动力短缺2.针对目前我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高的现状,我国政府应()①吸引外来移民迁入②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外劳务输出③推迟退休年龄④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解析第1题,根据示意图,可判断劳动适龄人口年增长率为正值,则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将在增加,劳动适龄人口年增长率为负值,则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将减少,劳动适龄人口年增长率为0时,则劳动适龄人口最多,2050年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在60%左右,劳动力仍然充足。
故选B。
第2题,目前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仍然较大,为了减缓人口压力,可以有计划的进行人口迁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故选B。
答案 1.B 2.B“人口红利期”从数量上界定,指的是人口负担系数为50%以下的一段时期。
其中人口负担系数是指0-14岁、65岁及以上的非劳动人口与15-64岁劳动人口的比重。
下图是浙江省人口年龄结构图,下表是2010年浙江省流动人口年龄构成(%)表。
根据材料完成3-4题。
3.A.2010-2020年B.2020-2030年C.2030-2040年D.2040-2050年4.如果浙江省保持表中的人口流动特点,将对浙江省的影响是()A.加重老龄化问题B.减轻就业压力C.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D.延长人口红利期解析“人口红利期”指的是人口负担系数为50%以下的一段时期。
由图可以看出2030年前非劳动人口30%多,劳动人口占60%多,非劳动人口不及劳动人口的一半;2040年非劳动人口超过劳动人口的一半。
所以第4题选C。
由上表可以看出净迁入劳动人口多于净迁入非劳动人口数量,所以有利于延长人口红利期。
答案 3.C 4.D第六次人口普查反映了近1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其中广东成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广东的流动人口达3 128万。
下表是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以及户口待定人口。
5.下列关于广东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广东流动人口占该省总人口的40%B.广东的总人口数量超过其环境人口容量C.广东的总人口数量大于其人口合理容量D.广东成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主要是人口自然增长率高6.影响表中四省区人口变化的因素是()A.云南出生率最高是因为自然因素B.江苏人口死亡率最高是因为环境因素C.广东常住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最高,是因为经济因素D.四川常住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负值,是因为政策因素解析第5题,图中没有信息可以判断流动人口的数量。
广东省总人口数量超过其人口合理容量。
广东省人口多的原因一个是自然增长率高,另外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也有大量的人口迁入。
故选C。
第6题,云南省出生率最高,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造成的。
江苏省人口死亡率高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造成的。
四川省常住人口不断减少,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大量的人口迁出造成的。
故选C。
答案 5.C 6.C下图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进入人口零增长年份预测图(港澳台地区资料暂缺)。
读图完成7-8题。
7.我国不同区域出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差异显著,总体上表现为()A.沿海地区均较早,内陆地区均较晚B.南方地区均较早,北方地区均较晚C.东部地区普遍较早,西部地区普遍较晚D.直辖市2020年前都实现了“人口零增长”8.导致各地出现“人口零增长”时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便利程度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迁移率D.城市化水平解析第7题,根据示意图可以判断出现“人口零增长”比较早的主要在东部地区,出现较晚的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沿海地区海南省出现较晚,直辖市重庆在2025年后才出现,故选C。
第8题,导致各地区出现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发展水平高低造成的。
答案7.C 8.B下图示意某国2008年人口结构,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信息反映出该国()A.为发展中国家B.人口出生率高C.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D.中老年人口性别比失调10.该国0-4岁的人口数明显多于5-9岁,其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A.年龄结构B.性别结构C.生态环境D.移民政策解析第9题,据图判断该国低龄人口比重低说明出生率较低,老龄化严重(标准为大于60岁以上人口超10%或大于65岁以上人口超过7%),可推断该国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属发达国家的可能性较大,故第9题选D。
第10题,找出与0-4岁、5-9岁相关的25-34岁的人口(父母)比例关系,可判断选A。
答案9.D 10.A读某城镇年内风频统计及工业区划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对该城镇环境影响最小的工厂是()A.①B.②C.③D.④12.该城镇东南部适宜规划()A.仓储物流中心B.高档住宅小区C.中心商务区D.休闲度假村解析第11题,①水泥厂位于河流上游、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对城镇会带来水和大气的污染。
②造纸厂位于河流上游,会对河流造成污染。
③印染厂位于城镇内,会对城镇带来环境污染。
④化工厂位于河流下游,减轻了对城镇的水污染,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减轻了对城镇的大气污染。
故选D。
第12题,该城镇东南部有造纸厂和化工厂,有河流、铁路、公路经过,交通便利,适合建设仓储物流中心。
答案11.D 12.A(2013·广东省韶关市)读1979-2010年我国西部大城市制造业企业迁移模式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影响企业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地价B.信息C.技术D.劳动力14.可推测该模式代表的城市()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D.城市中心区人口规模逐渐减小解析第13题,根据图中企业主要从地方行政、经济中心迁往郊区的高密度制造业分布区,结合四个选项,则可知影响企业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地价。
第14题,该模式是工业从中心区向郊区迁移,其代表的郊区城市化现象,城市没有“空心化”现象,城市中心区人口规模不一定逐渐减小。
答案13.A 14.B读我国甲、乙两城市不同区域人口变化(%)统计图,完成15-16题。
15.两城市发展进入()A.城市化阶段B.郊区城市化阶段C.逆城市化阶段D.再城市化阶段16.导致两城市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B.城市中心区危旧房改造与郊区新住宅区建设的加快C.城市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D.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解析第15题,根据图示不同区域的人口分布的变化特征判断,两城市中心区人口都在减少,而近郊区人口迅速增加,可推断此时两城市进入郊区城市化阶段。
第16题,注意题干信息“我国”,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但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答案15.B 16.D(2013·广东省汕头市)下表所列为我国四个城市主要社会服务功能情况,根城镇教育设施水平星级酒店汽车交易市场大型综合超市地铁里程甲高中2所0个0个2个0公里乙国家重点大学26所160个58个318个440公里丙一般大学2所4个1个16个0公里丁国家重点大学4所72个33个274个236公里17.)A.甲乙丙丁B.乙丁甲丙C.甲丙丁乙D.乙丁丙甲18.四城市中,最适宜发展国家级IT产业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17题,城镇等级越高,教育设施水平越高,星级酒店数量、汽车交易市场和大型综合超市越多,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表中城镇等级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乙丁丙甲。
第18题,IT信息产业对科学技术水平要求高,最适宜发展国家级IT产业是国家重点大学最多的城市。
答案17.D 18.B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2009年城区地价等值线”,读图回答19-20题。
19.中心商务区最有可能分布的区域是()A.①B.②C.③D.④20.与其他区域相比,近年来④地地价涨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A.高附加值产业集聚B.原有基础设施完善C.外来人口迁入D.逆城市化发展解析本题组在地价等值线的基础上考查商业区的相关特点及影响城市地租水平的因素。
商业区的市场最优原则和交通最优原则决定了其分布的区域地租水平高这一特点。
第19题,根据等值线数值判读很容易地找出地租水平最高的地②地,即选B。
第20题,结合图像中相关信息,大学新城和创意软件园等高附加值产业带动了地价的上涨,故选A。
答案19.B 20.A二、综合题(40分)21.(10分)(2013·菏泽模拟)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397亿(不含港澳台),超过60岁的老年人为1.776亿,约占总人口的13.26%,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38.3%,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未来五年将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每隔5年的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示意图(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则出现老龄化)。
材料三漫画《长大以后问题就更明显了》。
(1)以上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存在人口老龄化和________问题。
(2)读材料二,分析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将产生哪些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问题,有的专家提出应放宽生育控制实行二胎化政策,对此,你是否赞成,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中《长大以后问题就更明显了》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可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人口发展的老龄化问题,材料三反映了性别比例失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