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科技的潜在危害。
纳米技术带来的潜在危害还是不小的,需要严格的监管.国内基本上还 是空白,但是研究机构也会有意识的对所选择的材料进行生物安全性 方面的衡量.有急性毒性的材料以及慢性积累毒性的材料一般是很少 用在生物相关的方向,但是在其他的领域,我就不了解了,有可能会 有所区别
但是,这些毒性的分析都是建立在一定量的基础上的,一般我们会给出 一个具体的范围和合理的操作方式,以及处理方法。从粒径上讲,小粒 径比大粒径的材料更有活性,也可能更危险。
比如,在大小不一的沙尘暴粒子中,就包含纳米尺度的,容 易被吸入肺内。又如,汽车尾气和电焊金属蒸汽,侵害人体的途 径之一就是其中纳米级的物质。人类要认识、监测和消灭纳米危 害,必须开展纳米研究,以纳米技术来治理纳米危害。据解思深 介绍,我国科学家正在尝试用纳米技术来治理小流域土壤和水的 重金属污染
《自然—纳米技术》杂志25日公布的报告称, 在全美国范围内电话调查了363名纳米技术 科学家、工程师和1015名非专业人士。调查 结果显示,科学家们虽然认同他们所从事的 纳米研究将给医学、环保、国防等领域带来 突破,却对纳米技术可能给环境和人类健康 带来的风险抱有严重担忧。研究者正对每种 可能性逐一排查,如纳米粒子被吸入肺中会 有何影响以及纳米材料是否有毒等。 报告指出,美国公众更担心 纳米技术被应用于新型监视设 备致使隐私泄露,还有这项新 技术可能导致人们失业。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了绿色和平组织发出的警告。据称,绿色和平 组织发表了一份长达70页的报告,报告警告说:目前世界各国在实验 室中竞相开发的各种纳米材料,最终可能形成一系列难以生物降解的 新型污染物。 美国和日本一些大企业已经计划 大量生产纳米碳管材料。这一动向 引起了环境保护组织的担忧。在一 些商业化的材料中,纳米碳管已经 被采用。第一个问题是,在纳米碳 管的生产过程中,工人是否可能吸 入这种纳米材料从而影响健康。
据路透社近日报道,研究人员发现,鱼类摄取少量碳纳米物质后患上 了脑癌。实验鼠在吸入碳纳米管(由碳原子组成的管状分子)后出现肺病 的症状,就好像吸入了石棉颗粒一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解思深就纳米技术的安 全问题提出,在纳米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纳米产品技术不过关、 对纳米产品认识不足等因素都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随着科技的发展,“纳米”这个词已 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 方面面,纳米毛巾、纳米杯子、纳米内 衣、纳米化妆品等等。但其实你知道吗, 使用纳米材料对人体有一定的潜在危害。 在昨天举行的“科技咖啡馆”上,来自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尼尔· 查普尼斯教授和 南京大学的闫锋教授就阐述了纳米的 “危险”。 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者发现, 大多数在含有直径为20纳米的特氟 隆塑料颗粒的空气中生活了15分钟 的实验鼠会在随后4小时内死亡;而 暴露在含直径120纳米颗粒的空气中 的对照组则安然无恙。由此可见, 不同直径的纳米颗粒对生物的作用 是不同的 。
一些研究发现,工程科学新近制造 的一些纳米粒子可能会引发癌症。纳 米技术可以创造并操控1纳米大小的 物质。与此相比,一根头发的直径大 约是8万纳米。科学家说,通过操控 这些纳米粒子,有望利用一个一个原 子制造出超微型机器,就好像从单个 细胞培育出生物体一样。问题在于, 这些粒子也许对人体有害。纳米粒子 非常微小,所以能穿透细胞膜,但同 时又大得足以将异物带入DNA链。
闫锋教授在南京大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从事的是光电子和微电子 的研究,他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他的一个助手在研究纳米颗粒时就发现 一个问题,纳米颗粒如果粘在人的皮肤上不容易去除掉,因此对人体健 康是有潜在威胁的。尼尔教授长期从事纳米技术的研究,他介绍说,全 世界有一些科学家正在从事纳米毒性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据说吸入跟碳相关的粒子会引起毒变,导致人体内脏器官的病变,这 的确引起了非常大的关注。”不过,有关纳米毒性的研究一直存在争议, 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际的例子表明接触纳米颗粒,这些粒子就会进 入人的器官,进而引起病变
IBM科学家TomTheis认为, 从长远看,将来纳米碳管大量 生产,并应用于衣物或是汽车 车身,那么人们接触这种材料 的机会要大得多。言外之意是 纳米碳管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 到那时可能显现出来。
中科院院士解思深表示,产过程中保护不当,污染人员和环境; 使用过程中,技术不过关或认识不足,这些应该绝对避免。 他 同时强调,纳米材料可能造成的危害不是纳米如果开发或使用不 当,纳米材料会产生危害。如生研究带来的,而是在大自然和人 类以前的生产和生活中早就存在的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用单个原子、 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研究结构尺寸在0.1 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纳米科学 技术是以许多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 术,它是现代科学(混沌物理、量子力学、介观 物理、分子生物学)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 微电子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核分析技术)结 合的产物,纳米科学技术又将引发一系列新的科 学技术,例如:纳米物理学、纳米生物学、纳米 化学、纳米电子学、纳米加工技术和纳米计量学 等。
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者 让老鼠在含有直径为20纳米聚 四氟乙烯颗粒的空气中待15分 钟,大多数实验鼠在随后4小 时内死亡,而另一组大鼠暴露 在含直径为120纳米颗粒的空 气中,则安然无恙。该研究小 组在另一项实验中还发现纳米 颗粒能够进入大鼠的嗅球,并 迁移到大脑。 纳米粒子很小,比细胞小上千倍。由于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和巨 大比表面积等,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进入生命体后, 它们与生命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化学特性和生物活性,与化学成分相 同的常规物质有很大不同。前期研究表明,一些人造纳米颗粒在很小 剂量下容易引起靶器官炎症;容易导致大脑损伤;容易使机体产生氧 化应激;容易进入细胞甚至细胞核内;表面吸附力很强,容易把其他 物质带入细胞内;有随纳米尺寸减小生物毒性增大的趋势;表面的轻 微改变导致生物效应发生巨变等。
实际上,在没有从事纳米研究之前,人类就已经受到纳米的危害。解思 深举例:沙尘暴中的颗粒大小不一样,其中就包含着纳米颗粒。再如,汽 车尾气中的金属颗粒包含有害的有机物质,其中一部分就是纳米。另外, 电焊工人受到金属蒸汽的侵害,金属蒸汽中也有纳米金属颗粒。所以不能 说开展纳米研究就打开了“潘朵拉的盒子”。要认识纳米,并消除纳米的 有害性,必须开展纳米研究。
专家们同时认为,现在身边纳米材料似乎很多,但真正发挥纳米材料 特性功能的产品都不会完全给普通人说明原理。大部分鼓吹是纳米材料的 东西,其实并非纳米材料。纳米在过去的几年中似乎被用来和高科技划上 了等号,“而事实上,使用纳米技术的产品和高品质的产品之间并无什么 特别关联,并不是使用了纳究数据,目前还很少。初步的实验证据 提示我们,即使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它的微米颗粒与纳米颗粒也可能具 有不同的生物效应,这些生物效应,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大量未知的问 题需要研究。
我们要在危害还没出现之前就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就是科 学发展观的思想,尽最大努力不对我们的环境和健康造成危害的前提下, 来发展纳米科技,造福人类。纳米技术是国家利益的体现,也是国家提 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各个国家都在抢占纳米科技和市场的制高点, 而未雨绸缪,严格保证纳米产品的安全性是关键。
纳米技术可用于生产新型抗菌材料,制造 采集患者细胞样本的微型探针、功能更强大 的计算机和激光设备。纳米技术自诞生之日 就引起媒体普遍关注,截至目前,进入销售渠道 的纳米产品已达数百种。然而,科学家们因纳 米技术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消极 影响而忧心忡忡。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在全美 国范围内电话调查了363名纳米技术科学家、 工程师和1015名非专业人士。20%的受访科 学家和15%的非专业受访者担心纳米技术可 能对环境构成新形式的污染;超过30%的科学 家和20%非专业受访者担心纳米科技可能给 人类健康带来风险。科学家们虽然认同他们 所从事的纳米研究将给医学、环保、国防等 领域带来突破,却对纳米技术可能给环境和人 类健康带来的风险抱有严重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