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语前置——主谓倒置
即主谓倒装,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致的。
在古汉语里的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有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
但在下面情况下,谓语可以放在主语的前面:
一、疑问句中,为突出疑问的重点,谓语前置。
例如:
1.谁与,哭者?(《礼记》)
译文:哭的人是谁呀?
“哭者”是主语,“谁与”是谓语,说话人为强调自己提问的部分,即“谁与”,故将其置于主语之前。
翻译时按“哭者谁与”的顺序处理,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感叹句中,谓语是感叹的中心,为了增加感情色彩,谓语前置。
1、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实在太不聪明了。
“汝之不惠”是主语,“甚矣”是谓语,智叟以为愚公是一个十分愚蠢的人,说话时将表示程度的谓语提到了主语的前面。
翻译时按“汝之不惠甚矣”的顺序处理
2、贤哉回也!(《论语七则》)译文:“颜回很贤德啊!”
三、在祈使句中,强调动作,需要突出谓语时。
1、勖哉夫子!(《史记・周本纪》)译文:夫子勖哉--你努力吧!
勖,勉励。
2、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
四、陈述句,为突出陈述重点,谓语前置。
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文: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思呢,我确实不是吝啬财物才拿羊换下牛的,(但是)百姓认为我吝啬也是有道理的。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一句中“百姓之谓我爱也”是主语,“宜乎”是谓语,齐宣王对自己的做法感到迷惑,为了强调百姓的误解也是有道理的,说话时故意将“宜乎”放在了主语的前面。
翻译时按“百姓之谓我爱宜乎”的顺序处理。
从上述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谓语前置句的一个共同点:即大多数是简单句,谓语一般较短。
因为谓语长了语意舒缓,不适合于感叹句和急剧疑问句的情绪。
现代汉语中
1、“怎么了,你?”
2、出来吧,你们!
3、多么鲜艳啊,这件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