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核分支杆菌

结核分支杆菌


免疫性
结核的免疫为有菌免疫或称传染性免疫。有菌有 免疫 胞内菌,主要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 超敏反应:产生细胞免疫的同时也产生迟发型超 敏反应。
结核菌素试验
原理
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
结核菌素试剂 旧结核菌素(OT) 纯蛋白衍生物(PPD): 试验方法 分别取PPD 5单位注入两前臂皮内, 48~72小时后观察。
三、肺结核病免疫学诊断 1、常用的有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 试验,该试验阳性是感染过结核菌的证据之一。 2、血中、痰中结核抗体检测阳性也有助于诊 断。 3、严重肺结核患者可出现内分泌检查异常 4、BACTEC法测结核分枝杆菌的代谢物,一般 两周可分离出分枝杆菌,但菌量多少能影响阳性 结果出现的天数。 5、聚合酶链反应(PCR),特异性较差,优 点是敏感性可达98%~100%
• 结合菌素是其主要成分;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导 致组织坏死和全身中毒症状,参与结核结节的形成。
所致疾病
肺部感染:肺结核(肺痨)
原发感染:首次感染,多见儿童 继发感染
• 已痊愈的原发感染可以复活成为活动性结核病。 • 由外界新侵入的结核分枝杆菌引起。
肺外感染 :脑、骨、肾、关节生殖系统等 结核病
四怕
乙醇:75﹪的乙醇作用数分钟 湿热:加热62-63℃15min 紫外线:病人用过的物品在强阳光下直晒半日,可达到消毒的 目的。 抗痨药物(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
变异性
形态 菌落: 耐药性:可能是长期用一种药后,耐药变异菌株选择性 生长,或由于染色体控制药敏性基因突变而形成耐药性 基因。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菌株往往只对某一药物耐药, 而对其他药物敏感,提倡联合用药 毒力 • 卡介苗(BCG):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于 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230次移种传 代,历时13年而获得的减毒活菌株,目前广泛用于 人类结核病的预防。
致病性与免疫性
所致疾病
传染源:患者或带菌者
传播途径:经飞沫或污染物品传播(粘膜上皮细胞) 所致疾病:白喉(diphtheria)。
局部炎症
入血(毒血症 )
致病性与免疫性
免疫性
白喉的免疫主要依靠抗毒素; 新生儿通过胎盘可由母体得到抗毒素;
儿童易感;
防治原则
(一)人工自动免疫 注射白喉类毒素。 目前我国应用“白百破”三联疫苗(DPT混合疫苗)。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生物学性状
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含有凝固血清的吕氏培养基(Loeffler medium):细 小、灰白色湿润、圆形突起的菌落。
含有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黑色菌落。
生物学性状
抵抗力
对干燥、寒冷和日光的抵抗力较强;
但对湿热的抵抗力不强,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对青霉素及多数广谱抗生素敏感,但对磺胺不敏感。
培养特性
专性需氧 营养要求高 生长缓慢:18h 罗氏固体培养基:一般需3537℃培养2-6周才能长出菌 落;典型菌落乳白色或米黄 色,形似菜花
抵抗力
四不怕(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 耐干燥:在干燥痰中可存活6-8个月;在空气尘埃中, 其传染性可保持8-10d 耐酸碱(3% HCl或6% H2SO4) 或碱(4% NaOH) 有抵抗 力:标本培养前处理 耐染料:对1:13000孔雀绿或1:75000结晶紫有抵抗力 青霉素等抗生素
病人面部结节融合可呈“狮面”状
微生物学诊断
抗酸染色 PCR技术
防治原则
目前尚无有效的菌苗进行特异的预防 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治疗 氨苯砜、利福平和氯苯吩嗪
棒状杆菌属
白喉棒状杆菌(C.dephtheriae):致病性最强。 类白喉杆菌(diphtheriod bacilli):假白喉棒 状杆菌、结膜干燥杆菌、阴道棒状杆菌、痤疮棒 状杆菌等。 多为条件致病菌。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
1.白喉毒素(diphtheria 原性的蛋白质: toxin)是一种毒性强、具有高度抗
A--s-s--B 抑制易感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协助A链进入易感细胞内。
2.索状因子(cord factor)能破坏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 影响细胞呼吸与磷酸化。
3.K抗原
有利于细菌在粘膜表面的定植。
四、其他检查
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或间接 判断支气管、肺内病变,并且有活组织检查、灌 洗、录像、拍摄气管内照片等功能,对于诊断和 鉴别诊断特别有用。 2、胸腔镜和纵隔镜检查:均可用于观察胸腔、 纵隔内肿大淋巴结,并可取出活组织检查以利诊 断和鉴别诊断。 3、超声波检查:主要用于胸腔积液的诊断和 鉴别诊断。
• 现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600万人,传染性肺结核病人 200万人,每年因结核病死亡25万人,为各类传染病之 首,因此结核病成为需要解决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泉州本地状况:
分枝杆菌属
是一类细长略弯的分枝状杆菌 含脂质高(与其染色性、抵抗力、 致病性相关) 抗酸杆菌---抗酸染色 本属种类较多
结核分枝杆菌 麻风分枝杆菌 非结核分枝杆菌
百日咳鲍特菌
革兰染色阴性 短小杆菌,两端浓染 单个或成对、短链排列 光滑型菌株有荚膜 无芽胞
所致疾病
传染源--患者或带菌者。
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 病原菌经呼吸道进入易感儿童体内,粘 附于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产生活性致病物 质引起的百日咳病。


①卡他期 类似普通感冒,症状主要是微热、轻度 咳嗽等。此期传染性强,随飞沫排出大量细 菌。 ②痉咳期 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有特殊的高音调 鸡鸣样吼声,呼吸道有大量粘稠分泌物,排 出困难。 ③恢复期 咳嗽逐渐减轻,鸡鸣音消失。
防治原则
我国使用“白百破”三联疫苗 (DPT) 对儿 童主动免疫效果好。 “白百破” 三联疫苗系选用 I 相百日咳鲍 特菌死疫苗与精制白喉类毒素,精制破伤风 类毒素混合。 治疗首选红霉素、氨苄青霉素等。
呼吸道感染细菌 呼吸道感染细菌是指经呼吸道传播,主要 引起呼吸道器官或呼吸道以外器官病变的 一类细菌,主要指结核分枝杆菌、白喉棒 状杆菌、嗜肺军团菌、百日咳鲍特菌、流 感嗜血杆菌等。

流行病学


全球总疫情 20亿人口感染了结核菌,现症结核病人2000万, 每年新发病人数800-1000万,发展中国家占95% 每年300万人死于结核病。2011年,全球新增结 核病患者870万人,死于结核病的人数为140万人。 我国疫情:主要是人型和牛型
特异性防治
卡介苗预防 卡介苗是目前唯一可预防结核的疫苗。 药物治疗 我国目前结防规划采用的是直接观察下的短程督导化疗。服药方 法是隔日服药。短程督导化疗分为两个阶段:强化期和继续期。强化 期为杀菌阶段,即在治疗开始时的2-3个月,联合应用4-5种抗结核药, 以便在短时间内尽快杀灭大量繁殖活跃的敏感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继续期为巩固治疗阶段,即在强化期之后的4-6个月内,继续消灭残 留的结核菌,并减少和避免复发机会 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利福平、乙胺丁醇等。
致病性
引起军团病(夏秋季流行)
1.流感型 2.肺炎型 3.肺外感染型
防治原则
无有效的预防方法 预防措施中,特别强调水源管理,加强 室内空调系统和饮水系统的卫生管理, 加强对人工管道系统的消毒处理。

治 疗
首选红霉素, 对治疗反应 迟缓的患者 可合用利福 平等其他药 物。
适 应 症:
军团菌病、肺炎支原体肺炎、肺 炎衣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结膜 炎、厌氧菌所致口腔感染、空肠 弯曲菌肠炎、百日咳等。
染色法



革兰染色法: 结晶紫 1min 碘液 1min 95%乙醇 脱色 复红 1min 抗酸染色(齐尼式染色): 5min 脱色 石炭酸复红 3%盐酸酒精 美兰 其它特殊染色
革兰阳性
革兰阴性
抗酸染色
1、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染色 细长略弯,有时呈分枝状 (1~4) m ×0.4m 无芽胞、鞭毛,有荚膜 抗酸染色阳性
治疗五项原则 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 肺结核是可治愈
防治: ⑴预防为主,开展耐多药结核病防治 ⑵开展结核病和艾滋联合病防治 ⑶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以及人口聚集较 多的场所的防治 治疗机构:结防所、肺科医院、疾控中心 (免费)
复习思考题
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性状有何特点?
何为结核菌素试验?简述其临床应用.
婴儿满月即可接种白百破疫苗,3~4岁和6~8岁时各加强一次。 (二)人工被动免疫
治疗
白喉抗毒素(注射前做皮肤试验,阳性者应采取脱敏注射);
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
类毒素。
嗜肺军团菌
1976年美国费城退伍军人大会中爆发的一 种原因不明的肺炎,经发现发现命名为嗜 肺军团菌,是一种新的革兰阴性杆菌 自然界普遍存在,易存于各种天然水源及 人工冷、热水管道系统中。
原发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 肺泡
吞噬 细胞 原发性感染
吞噬细胞内繁殖
(渗出性炎症)
全身性粟粒性结核 结核结节
原发性感染见于学龄儿童及 未受过感染的成人。
逐渐纤维 化和钙化
继发感染:多见于成年人,感染多为原发 病灶引起的内源性感染;感染时机体已有 特异性细胞免疫,因此病灶多局限,一般 不累及邻近淋巴结,也不易全身传播。但 容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和空洞形成,随痰派 出,称为开放性肺结核,传染性很强。
麻风分枝杆菌
形态与染色
细长略弯曲 抗酸染色阳性 典型的胞内寄生菌
培养特性
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
抵抗力
在干燥环境中7天以内仍有繁殖能力
致病性
易感人群 人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或由 飞沫传播 潜伏期 :一般是6个月至5 年 发病慢、病程长 麻风 瘤型麻风 结核样型
应用
判断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 用于婴幼儿结核病诊断 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对未接种BCG的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