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秋兴八首》注释、分析

杜甫《秋兴八首》注释、分析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玉露凋伤枫树林①,巫山巫峡气萧森②。

江间波浪兼天涌③,塞上风云接地阴④。

丛菊两开他日泪⑤,孤舟一系故园心⑥。

寒衣处处催刀尺⑦,白帝城高急暮砧⑧。

【作品注释】
①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②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③江:长江。

兼天涌:波浪滔天。

④塞:关隘险要之地,此指夔州。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⑤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⑥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⑦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⑧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作品分析】
《秋兴八首》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秋兴(其一)》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内容意象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

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四处砧声所打断。

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

最后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

【思考与练习】
1.理解诗人在写景中所蕴涵的深沉的思想情感。

2.体会本诗章法谨严,情景交融,语言练达,格律精工的艺术特点。

【链接】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钟云:《秋兴》偶然八首耳,非必于八也。

今人诗拟《秋兴》已非矣,况舍其所为秋兴,而专取盈于八首乎?胸中有八首,便无复秋兴矣。

杜至处不在《秋兴》,《秋兴》至处亦非八首也。

清·金圣叹《杜诗解》
若谓玉树斯零,枫林叶映,虽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寄托。

奈何流滞巫山巫峡,而举目江间,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阴接地之风云。

真为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

此一解总贯八首,直接“佳人拾翠”末一解,而叹息“白头吟望苦低垂”也。

清·李沂《唐诗援》
王阮亭曰:《秋兴》八首,皆雄浑丰丽,沉着痛快,其有安于长安者,但极言其盛,而所感自富其中。

徐而味之,凡怀乡恋阙之情,慨往伤今之意,寇盗交兵,小人病国,风俗之非旧,盛衰之相寻,所谓不胜其悲者,固已不出乎意言之表矣。

宗子发曰:《秋兴》诸作,调极铿锵而能沈实,词极工丽而尤耸拔,格极雄浑而兼蕴藉,词人之能事毕矣,在此体中可称神境。

乃世犹有訾议此八首者,正昌黎所谓“群儿愚”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五、六,则贴身起下……,“他日”、“故园”四字,包举无遗,言“他日”,则后七首所云“香炉”、“抗疏”、“弈棋”、“世事”、“青琐”、“珠帘”、“旌旗”、“彩笔”,无不举矣;言“故园”,则后七首所云“北斗”、“五陵”、“长安”、“第宅”、“蓬莱”、“曲江”、“渼陂”,无不举矣。

……发兴之端,情见乎此。

第七,仍收“秋”,第八,仍收“夔”,而曰“处处催”,则旅泊经寒之况,亦吞吐句中,真乃无一剩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