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热分析法(DTA)
2019/9/12
10
o-a之间是DTA基线形成过程
2019/9/12
11
此过程中ΔT的变化可用下列方程描述:
ΔT
CR
K
CS
1
exp
K cs
t
(6 1)
当t足够大时,可得基线的位置:
Ta
CR
CS K
(6 2)
2019/9/12
12
Ta
Ta
CR
CS K
14
CR
dTR dt
CS
dTR dt
KTa
(6 5)
CS
dTR dt
KTW
TR KTa
式3-式6,得:
(6 6)
CS
dT dt
dH dt
KT
Ta
(6 7)
2019/9/12
15
(一)
dT
在峰顶b点处,
0
dt
dt
dT CS dt
KT Ta
ln Tc
Ta
K CS
t
Tc
exp
K CS
t
Ta
(6 9)
反应终点C以后,ΔT将按指数函数衰减直至
2019Δ/9/1T2 a(基线)
17
2019/9/12
18
(三) 将(6-7)式积分整理后得到
c
H
Cs[Tc
Ta ] K
[T
a
Ta ]dt
(6 10)
由于差热曲线从反应终点c返回到基线的积分
表达式可表示为:
Cs[Tc Ta ] K c [T Ta ]dt
(6 11)
c
H
K
[T
a
Ta ]dt K
c
[T
Ta ]dt
峰:离开基线后又返回基 线的区段(如BCD)。
吸热峰、放热峰
峰宽:离开基线后又返回 基线之间的温度间隔(或时 间间隔)(B’D’)。
峰高:垂直于温度(或时间) 轴的峰顶到内切基线之距 离(CF)。
峰面积:峰与内切基线所 围之面积(BCDB)。
外推起始点(出峰点):峰 前沿最大斜率点切线与基 线延长线的交点(G)。 4
2019/9/12
20
6.3.3 差热分析仪
差热分析仪的组成
加热炉
温差检测器
温度程序控制仪
信号放大器
记录仪
气氛控制设备
2019/9/12
21
6.3.4 差热分析的影响因素
1. 仪器因素: 炉子的形状结构与尺寸,坩埚
材料与形状,热电偶位置与性能 2. 实验条件因素:
2019/9/12
1
差热曲线是由差热分析得到的记录曲线。纵坐标 是试样与参比物的温度差ΔT,向上表示放热反 应,向下表示吸热反应,横坐标为T(或t)。
2019/9/12
2
DTA曲线术语
2019/9/12
典型的DTA曲线
3
2019/9/12
基线:ΔT 近似于0的 区段 (AB,DE段)。
2019/9/12
6
假
设:
试样S和参比物R放在同一加热的金属块W 中,使之处于同样的热力学条件之下。
1. 试样和参比物的温度分布均匀(无温 度梯度),且与各自的坩埚温度相同。
2. 试样、参比物的热容量CS、CR不随温 度变化。
3. 试样、参比物与金属块之间的热传导 和温差成正比,比例常数(传热系数)K 与温度无关。
2019/9/12
7
设Tw为金属块温度,即炉温
程序升温速率 : dTw
dt
当t=0时,TS=TR=Tw
2019/9/12
8
2019/9/12
9
差热分析时,炉温Tw以φ开始升温,由 于存在热阻,TS、TR均滞后于Tw,经过一 段时间以后,两者才以φ升温。
升温过程中,由于试样与参比物的热容 量不同(Cs≠CR)它们对Tw的温度滞后并 不同(热容大的滞后时间长),这样试 样和参比物之间产生温差△T。当它们的 热容量差被热传导自动补偿以后,试样 和参比物才按照程序升温速度φ升温。 此时△T成为定值△Ta,从而形成了差热 曲线的基线。
CR
CS K
(6 2)
1)程序升温速率Φ恒定才能获得稳定的 基线;
2)CR与CS越相近,ΔTa越小,因此试样 和参比物应选用化学上相似的物质;
3)升温过程中,若试样的比热有变化, ΔTa也发生变化,因此DTA曲线可以反映 出试样比热变化;
4)升温速率Φ值越小,ΔTa也越小。
K a [T Ta ]dt KS
(6 12)
S:差热曲线和基线之间的面积
2019/9/12
19
根据式(6-12)可得出下述结论:
1.差热曲线的峰面积S和反应热效应ΔH 成正比;
2.传热系数K值越小,对于相同的反应热 效应ΔH来讲,峰面积S值越大,灵敏度 越高。
(6-12)式中没有涉及程序升温速率φ, 即升温速率φ不管怎样,S值总是一定的。 由于ΔT和φ成正比,所以φ值越大峰形 越窄越高。
2019/9/12
13
基线形成后继续升温,如果试样发生了吸热 变化,此时试样总的热流率为:
CS
dTS dt
K TW
TS
dH dt
ΔH:试样全部熔化的总吸热量
(6 3)
参比物总热流率
CR
dTR dt
K TW
TR
(6 4)
dTW dTR
dt dt
2019/9/12
6.3.1 基本原理
2019/9/12
5
6.3.2 差热曲线方程
为了对差热曲线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从 6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分析探讨,但由于 考虑的影响因素太多,以致于所建立的 理论模型十分复杂,难以使用。
1975年,神户博太郎对差热曲线提出了 一个理论解析的数学方程式,该方程能 够十分简便的阐述差热曲线所反映的热 力学过程和各种影响因素。
6.3 差热分析法(DTA)
(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定义: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和 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与温度关系的一种
技术。
当试样发生任何物理(如相转变、熔化、 结晶、升华等)或化学变化时,所释放 或吸收的热量使试样温度高于或低于参 比物的温度,从而相应地在DTA曲线上 得到放热或吸收峰。
dH dt
K Tb
Ta
Tb
Ta
1 K
dH dt
(6 8)
峰高(ΔTb-ΔTa)与导热系数K成反比,K越 小,峰越高、尖,(峰面积几乎不变,因 反应焓变化量为定值)。因此可通过降低K 值来提高差热分析的灵敏度。
2019/9/12
16
(二) 在反应终点C, dH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