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家精品散文

名家精品散文

名家精品散文【篇一:名家精品散文】[] 作者:柏杨日期:2018-03-08 19:02:52 点击:6969 好评:18[] 作者:柏杨日期:2018-03-0819:02:29 点击:9 好评:0[] 作者:凹凸日期:2018-03-08 18:55:30 点击:2 好评:0[] 作者:余秋雨日期:2018-03-06 22:41:31 点击:5990 好评:53[] 作者:余秋雨日期:2018-03-06 22:40:52 点击:40 好评:0[] 作者:曾世杰日期:2018-03-06 22:38:16 点击:32 好评:0[] 作者:老愚日期:2018-03-05 18:26:04 点击:66 好评:0[] 作者:佚名日期:2018-03-05 18:25:47 点击:67 好评:0[] 作者:蔡澜日期:2018-02-27 20:17:48 点击:85 好评:0[] 作者:张小娴日期:2018-02-27 20:07:15 点击:85 好评:0【篇二:名家精品散文】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夺好书,可以滋养无数的美丽心灵。

本丛书共收录了二十几位现当代文学大家的经典力作,涵盖了人生、亲情、友情、感恩、审姜、励志、成长、成功,等多十热点话题,并附有名师的精彩评析。

细细品味,点燃智慧的澄净心灯;慢慢诵读,开启人生的芳香之旅……名家精品阅读:老舍小说散文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著名作家。

1924年在英国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写出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日》和《二马》,震动文坛。

1930年回国,任教于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出版了《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离婚》、《骆驼祥子》等优秀中、长篇小说。

抗战期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写了大量通俗文艺作品,并创作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新中国成立后,从美国归来创作了《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优秀剧本和小说。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

曾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并多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

名家精品阅读:老舍小说散文图书目录批注式阅读范例月牙儿我这一辈子马裤先生柳家大院上任微神柳屯的老字号断魂枪正红旗下小型的复活我的母亲宗月大师诗人想北平文牛养花名家精品阅读:老舍小说散文序言老舍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极为特殊的一位,他的创作并不如其它作家那样由短篇小说或散文为真正开端,而是出手就以《老张的哲学》、《二马》等长篇小说传其文名。

他的短篇小说的正式创作起步较晚,始于三十年代。

其时,正是我们展示老舍高深的艺术造诣和老舍创作的精神内核。

老舍的短篇小说显示了作者艺术视野的开阔,塑造人物形象的多样与鲜活。

出现在他短篇小说中的有反动官僚、革命志士、家庭妇女、知识分子;也有土匪、武师、巡警、妓女、小贩、车夫、士兵等等,三教九流,无所不包。

老舍把塑造人物作为“小说家的第一任务”,对人物的把握注重“揭示个性”,表现“思想与感情”,从而写出了人物的生存环境,生命状态,使人物形象充满了内心的张力。

同时老舍的语言为他的作品增加了艺术魅力。

他能用简洁的文笔勾勒出动人的画面,用浅显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做到“话到人到”,使人闻其声如见其人。

这些都足以显示老舍高深的艺术造诣。

但这些仅仅部是作为老舍创作精神的艺术显现,理解老舍的精神内核则是我们真正理解老舍的最重要的途径。

如何理解老舍创作的精神内核呢7老舍在他《论创作》一文中说,“看生命,领略生命,解释生命,你的作品才有生命。

看,看便起了心灵的感应,这个感应便是生命的呼声。

”这或许是老舍给予我们理解其精神内核的一种提示。

如《微神》,是老舍很少见的直接描写爱情的篇目。

作者采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借助男主人公连绵不断的独白,表现内在情感的流动,展现了一幕战栗的人生悲剧,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而那个把爱深埋在内心却为生活所迫,沦为娼妓的女孩子的悲惨一生的心灵苦痛,只有像老舍这样和人物的生命有感应的人,才能够有如此深刻的体察和感受。

再如《月牙儿》中那一对沦落为娼的母女的故事何以震撼人心呢?主要就在于作者给我们展示出了无助的生命的心灵悲剧。

黑暗残酷的现实压迫着孤苦无助的母女,无论她们怎样的挣扎,心中的最基本的吃饱穿暖的人生愿望都被无情摧毁,她们倔强的心灵遭到了无情践踏,她们的生命在绝望中随风飘逝。

作者只有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人物的心灵才可以在创作中达到这样的深度,才可以真正地震撼人心。

《柳家大院》中的王家的小媳妇为什么会惨死呢?谁是杀害她的凶手?她的公公,小姑子,丈夫吗?还是贫穷或者是所谓的“文明”呢?如果作者没有对生命的领略,对生命的解释,对人物心灵的感应,何以为这些孤苦的生命呼喊?如果没有这种心灵的感应,何以能对《断魂枪》中的沙子龙保守、没落精神的批判和对他想要执着守住心灵最后一点骄傲的细微体察呢?当然老舍的不少篇章并没有很直接表现对人物的某种情感,或者说有不少篇章更多地是导向对社会,文化的批判的,但我们可以看到老舍通过对社会文明的批判最终的精神则是完全地指向生命的。

这种对生命的心灵的感应,不只在老舍的小说中,在他的散文中也是丰富而充沛的。

老舍的散文比之于他的小说更显得自然而率真。

从而使得他们的内心更加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他的散文是不刻意使用技巧的,完全是凭着作者内心的感受在说话,或者可以说老舍并不认为那是在写作品。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老舍曾明确表示,‘不愿任何人收集整理编辑他的散文”,其中包括他的幽默诗文等。

也正是不刻意为文,不认为自己是在写作,所以我们可以从更直接的角度理解老舍对别人生命同时也对自己生命的感应。

如《小型的复活》就是对自己的感应,老舍对自己那一段岁月毫不隐讳地展现出来,不管是自己的好处还是自己的坏处,向我们展示了他自己的生命的轨迹。

这些内容的叙述本身就是对自身生命的感应与整理,他也在看自己的生命,也在领略和解释自己的生命。

《宗月大师》中,那位极为富有的刘大叔是慷慨助人的,笑声也是洪亮的。

财产一空,出家为僧的贫困的刘大叔——宗月大师,仍是慷慨助人的,笑声仍是洪亮的。

“谁见到这位破和尚也不曾想到他曾经是个在金子里长大的阔大爷”,这是怎样的生命呢?《我的母亲》中,作为儿子的老舍对母亲那种勤劳、善良、隐忍的描写何尝不是老舍对母亲生命的理解,何尝不是作为儿子对自己生命的感受呢?老舍散文中还有不少看似和生命无关的篇目,可以说是老舍从细微的角度,领略和解释生命的某些情绪吧。

如《想北平》体现的老舍对北平的爱,也许正可以为我们提供进一步领略和解释老舍这个北平人部分生命的机会。

“看生命,领略生命,解释生命,你的作品才有生命。

看,看便起了心灵的感应,这个感应便是生命的呼声”,这不光是我们理解老舍精神内核的钥匙,或许也是理解一切大作家大作品的一把钥匙吧。

2004年3月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词条标签:【篇三:名家精品散文】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在那园子里出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前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

为了让她骄傲。

“我心里一惊,良久无言。

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

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摇头,心想低俗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过于天真了。

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

”我想,他比我坦率。

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为他的母亲还活着。

而且我想,他的母亲也比我的母亲运气好,他的母亲没有一个双腿残废的儿子,否则事情就不这么简单。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待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岁呀!有那么一会儿,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和厌恶。

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我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似乎得到了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小公园,指的也是地坛。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

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

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