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1.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1.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1>什么是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首先,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他们现实的生命存在方式,它由三种活动方式整合构成,由游戏娱乐活动、学习活动和劳动活动构成。

生命的每个阶段都由其中的一种活动方式为主导活动,其余两种为辅助性活动。

如幼儿以游戏娱乐活动为主,学习和自我服务的劳动为辅;入校学习的学生则以学习活动为主,游戏娱乐和家务劳动为辅;参加社会工作后则以职业劳动为主,游戏娱乐和学习活动为辅。

所谓的主导性活动就是在个体生命发展的某个阶段,对其身心发展具有最为重大意义的那种活动方式,如幼儿的游戏,学生的学习,成人的职业劳动。

一个人的生存质量一是取决于主导活动的成败;二是取决于三种活动方式的构成的合理性,如学生和成人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走向另一极端,被剥夺了游戏娱乐的权利,都是对生命质量的践踏和破坏。

其次,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中介项——活动。

因此,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构成反馈环路系统,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其中,主体是宇宙间特殊的物理化学客体,而客体项主要指交往对象——人。

主体活动的性质与交往对象决定了他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

<2>什么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我们这里所讲的动力不是指某种活动的动机,而是指一个系统动态过程出现的最深层的动因。

个体的生活过程是一个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整合而成的结构性系统,这个系统的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自发地、自动地、自然地引起这个系统中的其他要素乃至整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个互动的变化过程就是动力机制发生作用的过程。

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主客体之间以活动为中介的互动过程。

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哲学理念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意识决定于他的实际生活过程。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实际生活的动态过程决定了他的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

我们必须对两种心理发展动力观提出质疑:一个是传统的心理学教材的提法,即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由环境或教育提出的要求转化为儿童新的需要和他们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简言之是儿童的新需要与旧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种从个体的心理世界内部寻找心理发展动力的做法,违背了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前面所提到的个体的实际生活过程从本质上讲则是一个物质性的实践系统。

另一种提法是环境决定了儿童心理的发展,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发展的动力观,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环境,归结于三项图式中的客体项,这种直线式的因果观从根本上违背了辩证法,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况且环境中的一大部分还不能成为主体的活动对象(即客体项)。

个体实际生活过程中的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才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植根于他的实际生活过程中。

在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构成的反馈环路系统中,其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中的其他要素或整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的心理结构在这个系统中掌握并适应相关的变化,于是随着个体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主客体之间的不断协调平衡,真实存在的生活过程就推动着个体心理不断地发展。

1.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化机制要搞清楚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我们必须掌握皮亚杰学说中的四个基本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蕴藏于真实的生活过程中,是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个体心理的发展,但使主客体之间协调平衡的机制却是心灵的功能。

<1>什么是图式图式是指一个有目的、有意义、有组织的动作结构,如注视图式,抓握图式等外部动作图式。

外部动作图式内化后就成为思维中的认知运作图式,如我们思考问题就必须借助于认知运作图式,像概念系统。

<2>什么是同化同化是指个体把他活动对象(客体)整合到自己活动图式中去的过程。

如婴儿摆弄新玩具,学生学习新教材。

<3>什么是顺应个体调整自己的活动图式以适应客体的特征或变化的过程,就是顺应。

如一个学生遇到一种新的题型,用旧的方法解不来,于是就调整自己的思路或认知方式,以适应新题型的特征或变化,这个过程就是顺应。

<4>什么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化机制个体遇到新问题,往往会有一种心理定势,即用旧的认知图式去解决新问题,结果遭到挫折。

这就是同化作用过于强大,个体处于自我中心状态。

当个体改变旧的认知图式,以适应新问题的特征或变化,即进行顺应然后顺利解决新问题,这就达到了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

平衡化的过程也就是新的认知结构进行建构的过程,也就是主客体之间逐渐达到协调平衡的过程。

平衡化机制推动着个体心理的发展。

1.平衡化机制的运作模式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活过程,为平衡化机制的运作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我们可以用以下控制论的反馈环路系统的模型去解读它:其中:I是新刺激或是输入信息;T是认知结构(或心理结构),A是同化作用,AT是认知结构同化新信息的过程,并由此而引发一个相应的动作;R是主体活动所引起的客化变化;FI是反馈信息,当它重新被认知结构整合时会影响或调整下一个动作的再输出,以顺应客体的特征与变化。

如此循环往复,直至主客体之间达到新的协调平衡。

这就是平衡化机制的运作模式,它符合控制论的自我调节原理。

1.中小学生心理失调产生的动力学原理心理失调按其严重性程度划分,大体上可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其中心理疾病又可分为轻性精神病和重性精神病。

无论哪种情形,都意味着主客体之间失衡,当事者处于自我中心状态之中。

从平衡化机制失调的角度看,自我中心状态是同化大大超过顺应,其显著特征是认知不客观,它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把自己想象的东西跟真实的情景混淆起来。

二是不能站在客体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想法与行为。

总而言之,心理失调也就是平衡化机制失调,进而出现主客体之间的失调,于是主体的情绪状态和社会适应就出现问题。

<二>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是综合性的,即整个的生命活动过程都在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发展。

换言之,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图式构成的实际生活过程中的各个要素都在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发展。

1.个体生理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个体生理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如大脑皮层中脑电波的发育程度对个体智力活动就有显著影响;又如内分泌系统中的性腺机能的成熟对于个体自我意识和性意识的发展就有显著影响。

2.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个体心理的发展水平又成为影响自身心理发展的一个要素。

如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可以影响他自身的心理发展,像归因就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

3.生活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生活环境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指物质生活条件,它可以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理发育和精神状态。

社会环境主要指个体所归属的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有各种划分标准,如性别群体,年龄群体,民族群体,职业群体等等,其中对于安身立命具有重大意义的是职业群体,学生身份是一个准职业群体的归属。

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及其社会地位对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生活环境为个体心理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社会历史经验。

4.活动的平衡化机制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活动的平衡化机制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前已述及。

在上述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诸因素中,平衡化机制起了核心作用,类似于交响乐团的总指挥,使各个对心理发展的因素协调发生作用。

平衡化机制发生了障碍,意味着影响心理发展的各个因素发生紊乱,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会随之产生。

5.生命过程的时间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生命过程是不可逆转的,生命运行的时间之箭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1>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存在生命节律如生理活动受生物钟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到心理活动的效率,如有的人清晨工作学习效率最好,是“百灵鸟型”,有的人夜间工作学习效率最好,是“猫头鹰型”。

女性的月经周期还直接影响到她的情绪状态和工作学习效率。

<2>个体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关键期也叫敏感期、危机期、临界期、最佳期等等。

生理发育的快速生长期有两个:一是1岁以内的第一个快速生长期;另一个是少年时期的第二快速生长期。

在心理发展方面,3岁是第一反抗期;少年期是第二反抗期,危机期过后,个体心理的发展将出现崭新的面貌。

所以危机期并不是消极的概念,而是身心急速发展的契机,但是要更加注意教育引导。

身心发展错过了关键期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3>时间之箭就蕴藏于三项图式系统中在上述的控制论反馈环路系统中,有一个循环往复的箭号。

它代表着不可逆转的时间之箭。

生活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难以逆转,平衡化机制对主客体的协调过程也难以逆转,身心发展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生命过程的可逆性只是一种错觉或主观虚构,有时是波浪形前进的过程使我们误认为生命过程逆转,有时使心理失调造成的行为倒退也使我们误以为生命过程逆转。

当一个人的心理失调达到一定限度,也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那么这种不可逆转的心理损害也就伴随着生命过程的不可逆转而直至终身。

1.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年龄特征<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年龄特征1.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已达到具体运算阶段<1>小学生已逐步具备各种守恒概念1.长度守恒。

小学生知道两根等长的木棒错开放仍是一样长。

2.液体守恒。

小学生知道由高而细的杯中把水倒入另一个矮而宽的杯中,水的量不变。

3.重量守恒。

小学生知道两块等重的泥球,不管它们的外形如何改变,它们的重量不变。

4.数量守恒。

两排数量相同的珠子,不管它们排列的间距如何,这两排珠子的数量不变。

此外还有面积守恒、容积守恒和体积守恒等等。

<2>小学生在心理上已逐步具备逆向和互反两种独立的可逆性1.逆向的可逆性。

小学生之所以能够推断错开后的两根等长木棒仍然一样长,是因为他们能够在心理上把错开的木棒倒退回去,对齐后仍一样长。

其他守恒概念的形成也可用此类逆向的可逆性来说明。

2.互反的可逆性。

小学生之所以能够推断错开的两根等长木棒仍然一样长,是因为他能够在心理上把木棒伸出来的部分用来弥补缩进去的部分,伸出来的部分越长,缩进去的部分也越长。

弥补之后的两根木棒仍然一样长。

其他守恒概念的形成也可用此类互反的可逆性来说明。

这两种可逆性是守恒概念形成的最核心的理性基础,但这两种可逆性还未整合成一个相互转换的系统。

<3>具体运算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倘若小学生脱离具体事物的支持,仅仅进行纯形式的推理,思维便会发生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