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赏析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题记
第一次看《呼兰河传》,觉得这本书应该是写关于呼兰河这个地方的爱情故事,那是印象中的第一感觉。
看过之后,对故事大体的了解,以及对萧红本人的了解,都让我深深地感动。
或许人的记忆里面有太多的东西难以忘记,所以语言成了最好的表达方式。
我们都在怀念生命之中的那点光。
萧红短暂的一生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坚强女性。
她总在为自己的命运抗争,却又总是被困扰其中,最后凄然病逝。
她是富家小姐,同时她也只是个初中文化的人,她留给我们的作品仅几万字,但是她却留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心中。
可能不是因为同情,也可能不是因为崇拜,更多的是喜欢。
喜欢她对于人生追求的执着,喜欢她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淡淡愁绪。
《呼兰河传》就是萧红人生的一部分。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不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而且也真实生动地勾勒出故乡人民的生活场景。
她用素描的手法,朴素地描绘出东北农村那种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画:大地冻裂了口子,后花园荒凉了,看台下的人声鼎沸,有二伯、冯歪嘴子、小团园媳妇…一座小城平平静静的过着自己的日子,人们不知道“外面”的情况,他们始终认为呼兰河这里的所有的东西才是正确的:人病了,请巫婆跳大神;女人想生孩子,去娘娘庙拜拜;鬼节,要家家户户放河灯。
他们对人生的认识就是,“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穿衣”“人死了就完了”。
这种典型的国民愚昧的思想和性格影响了他们的祖祖辈辈,直到今天的农村,还依然有这样的思想在腐蚀着劳苦的人民大众。
萧红领略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悲哀,她没有用居高临下的笔调来描绘,而是用一种同情和悲悯来述说人们的苦难。
她对自己的故乡充满了怀念和留恋,用她与生俱来的温柔,细细地体会着这一切。
而这一切,对于她来说,又是如此的悲凉和凄惨,可是她却无法改变,也无法自救。
《呼兰河传》就如同一条岁月的河流,缓缓流过人们的心间,留下一种淡淡的悲凉。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写的最多的是她的祖父和后花园。
祖父对她的爱使她对童年多了一份美好的回忆。
慈祥的祖父一天都在后花园里边,我也一天都在后花园里边,跟在祖父的身后,“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锄头的‘头’来铲。
其实哪里是铲,只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
也不认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
”在萧红的眼里,祖父整天都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像孩子似的。
她的童年就是在祖父这样的宠爱下长大的。
她爱她的祖父。
她觉得“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在她祖父死了之后,萧红觉得人世间的一切温暖与关爱都消失了。
在萧红的笔下,后花园中永远是纷繁热闹的景象,大红的外国柿子都红了,茄子青的青、紫的紫,溜明湛亮,又肥又胖,每一棵茄秧上结着三四个、四五个。
玉蜀黍的缨子刚刚才茁芽,就各色不同,好比女子绣花的丝线夹子打开了,红的绿的,深的浅的,胭粉豆、金荷叶、马蛇菜都开得像火一般。
其中尤其是马蛇菜,红得鲜明晃眼,红得它随时自己要破裂流下红色汁液来。
而那金的蜻蜓绿的蚂蚱,嗡嗡地飞着的蜂子、大红的蝴蝶,穿梭其间,又给后花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后花园,不仅仅是一个热闹的世界,更是一个自由的、生机勃勃的世界。
在这里所有一切的事物好像活了一般。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
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到天上去,也没有人管。
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
这里大自然赋予了花、鸟、黄瓜、玉米、蝴蝶们自由的天性,它们都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在属于它们的世界中自由自在地生长,它们不受任何来自时间、空间、人为的阻碍。
萧红后花园这一意象不仅仅是萧红儿时家,更是带给萧红温暖和爱的真正意义上的家。
只有这里才是萧红生命的归依。
她对后花园的怀念旧同她怀念她的祖父一样,他们都构成了萧红温暖的童年,以及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对家的怀念。
呼兰河里面对团圆媳妇的讲述,也是萧红人生命运的反应。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革命大潮中渐渐懂事的萧红,叛逆更是与日俱增,最终为反抗包办婚姻,与父亲彻底决裂,走上了娜拉式的不归之路,开始了她的流浪生活。
无家可归的萧红,在流亡途中把温暖和爱当成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但终其一生没有寻觅到。
萧红生命中经历的几个主要男性,汪恩甲在她身怀六月,贫困无路可走时把她抛弃;萧军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情真意切,却终因爱情的背板及性格摩擦而天各一方;端木蕻良在她陷入感情泥淖不可自拔时牵起她的双手,但在重病缠身时没有给她足够的关爱,最终使她孤独而遗憾地离开人世。
她一生的经历,形成了她的悲情气质。
使她在写中国旧式女性的,并没有去着重描绘女性的美好,而是从另外的角度写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被无情的世俗封建礼教折磨下的女性躯体。
《呼兰河传》中胡家的小团员媳妇,刚到婆家时,辫子又黑又长,脸黑乎乎的,笑呵呵的,最后被婆婆好意的规矩,折磨成面色蜡黄,眼睛老是充满了眼泪,大腿被拧得像一个梅花鹿似的青一块、紫一块,晚上瞪着眼睛,张着嘴,像杀猪似的连哭带叫,直到最后当众活活被烫死。
萧红对于团圆媳妇的描写,出于儿童的视角,她总是拉着她的祖父,跟她说,团圆媳妇没有病呢,还总是对她呵呵的笑。
一种天性的悲悯从萧红笔下一览无余。
也说明在那种年代下女性对自己命运的无法做主。
萧红反叛传统、追求艺术个性的文学创作,使她的作品在内容上另辟蹊径,别有天地,深深地按上了她自己个性气质的印记,呈现着独特的审美空间。
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出,萧红对于这些现实存在的事情的抵抗,以及她后来命运中对幸福追求的不屈不饶,都让我们从更深的角度来理解她。
萧红写作《呼兰河传》时,心境是寂寞的,茅盾先生在序中用了很多个“寂寞”来强调这点。
自身健康状况的折磨、个人情感的一再受伤、外部战争的威胁,尤其是与群体和时代主流背离的巨大压力,作者那种被忽视的孤独、欲反抗荒凉的心理情境,使得她在关切中国社会和民众苦难时,感觉变了,“我觉得我不配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咧!悲悯只能从下到上,也许能施之于同辈之间,我的人物比我高。
”她对一般童年逝去岁月的感慨,不是对芸芸众生居高临下的悲悯,而是一种渗透人生况味的沉郁,既有对故乡人永恒的哀伤和痛惜,也有作者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情。
在整本书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荒凉的人生况味,风物环境是荒凉的,人们的生存状态更是荒凉。
小说对呼兰河整体文化氛围的沉滞及个体生存状态的寂寞来表现城与人的存在所蕴涵的悲剧意蕴,并构筑“后花园”意象,传达出萧红对温暖与爱的憧憬与追求。
一本《呼兰河传》,让我们看到了萧红创作的艺术特性,以及在她的童年折射出的对幸福和爱的追求和向往。
她的灵魂和不朽的作品,将随着岁月之河的流动愈来愈显现出她的魅力。
中编0921:莫婷
学号:0910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