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细胞生物学复习题

医学细胞生物学复习题

医学细胞生物学一、名词解释1、联会复合体:在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之间,沿纵轴方向,存在一种特殊的结构,即联会复合体,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偶线期。

2、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来自同一受精卵的同源细胞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环境下逐渐衍生为在形态结构,功能和蛋白质合成等方面都具有稳定性差异的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3、X 染色质:上皮细胞等的间期核,用碱性染料染色后,在人的女性细胞靠近核膜处可观察到有一个长圆形的小体,为X染色质。

这是由于女性两条染色体中有一条非活性,而异常凝缩而成的。

4、马达蛋白:马达蛋白是指为细胞内组分的运动提供动力,使它们能够沿着骨架蛋白向不同方向运动的一类蛋白。

5、协助扩散:依赖于转运蛋白的才能完成的物质运输方式称为协助转运,也称协助扩散。

协助扩散可分为离子通道和载体两种方式,前者负责运输离子,后者负责运输单糖,氨基酸,脂肪酸等极性物质。

6、细胞学说:由施莱登和施万创立,包括①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③所有细胞都来自于已有细胞。

7、生物膜:细胞质内的膜系统与细胞质膜统称为生物膜。

生物膜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和各自高度专一的功能,以保证生命活动的高度有序化和高度自控性。

8、糖萼: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的糖分子侧链在细胞表面形成细胞被,又称糖萼。

糖萼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细胞,兼有润滑作用,还具有识别功能,eg人类ABO血型与糖脂的结构有关。

9、核小体:染色质的基本结构是核小体,由DNA双链包装而成,是染色质的一级结构。

10. 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多细胞生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为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而出现的主动死亡过程。

11. 灯刷染色体:灯刷染色体是普遍存在于鱼类,两栖类等动物卵母细胞中的一类形似灯刷的特殊巨大染色体,长度超过1m m,是未成熟的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时停留在双线期的染色体,大部分DNA以染色粒形式存在,没有转录活性,而侧环是RNA活跃转录的区域,灯刷染色体合成的RNA主要为前体mRNA。

12. 驱动蛋白:能利用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驱动自身及所携带的“货物”分子沿微管运动的一类马达蛋白,与细胞内物质运输有关。

体外实验证明驱动蛋白的运输具有方向性,从微管的(-)端移向微管的(+)端,是正端走向的微管的发动机,其分子结构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聚合而成。

13. 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科学,它在显微,亚显微,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上,以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特点,亚细胞器组成为主,并不断向探究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界相互作用等领域拓展,向探究细胞增殖,分裂,死亡等生命活动内在规律纵深的一门科学,可以说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目标是揭示生命的本质。

14. 质粒:在细菌细胞内除了核区DNA外,还存在可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因子,称为质粒。

质粒是裸露的环状DNA分子,可携带2 ~200个基因,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载体。

15. 细胞内膜系统:通常把细胞质中由核膜,内质网膜,高尔基复合体膜的小管,小泡和扁囊组成的系统称为细胞内膜系统,以区别于细胞质膜(外膜)。

二、问答题1.单一序列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真核细胞基因组中只有一个拷贝的DNA序列,称单一序列。

分类:依据DNA序列的重复程度分为三类:高度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单拷贝序列。

2.染色体的四级结构。

一级结构:核小体染色质的基本结构是核小体,由DNA双链包装而成,是染色质的一级结构。

真核细胞的染色质是由一系列核小体相互连接成念珠状构成。

核小体的结构特点:①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左右的DNA超螺旋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以及一个分子的组蛋白H₁;②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核小体的盘状核心结构,由两个H₂A/H₂B(中央)和两个H₃ /H₄(两侧)共四个异二聚体组成;③一段长度为146bp的DNA超螺旋盘绕组蛋白八聚体1.75圈;④两个相邻核小体之间以连接DNA相连,平均长度为60bp;⑤组蛋白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结构性的,基本不依赖于核苷酸的特异序列。

核小体具有自我装配的特性;⑥核小体沿DNA的定位受不同因素的影响。

二级结构:30nm纤维多以30nm染色质纤维的形式存在,在H₁参与下形成。

每周含6个核小体。

三级结构:超螺线管30nm纤维进一步的螺旋化形成直径为0.4μm的圆筒状结构,称为超螺线管,即染色体包装的三级结构。

四级结构:染色单体超螺线管进一步螺旋折叠,形成长2~10μm的染色单体,即染色质包装的四级结构。

3.核型分析与显带技术。

核型分析是对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排队,配对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

核型分析对于探讨人类遗传病的机制,物种亲缘关系及与进化,远缘杂种的鉴定等都有重要意义。

显带技术最重要的应用是可以明确鉴别一个核型中的任何一条染色体,乃至某一个易位片段;也用于染色体基因定位和研究物种的核型进化及可能的进化机制。

染色体显带法主要包括①Q带法②G带法③C带法④R带法⑤T带法⑥N带法4.灯刷染色体与多线染色体。

灯刷染色体:灯刷染色体是普遍存在于鱼类,两栖类等动物卵母细胞中的一类形似灯刷的特殊巨大染色体,长度超过1m m,是未成熟的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时停留在双线期的染色体,大部分DNA以染色粒形式存在,没有转录活性,而侧环是RNA活跃转录的区域,灯刷染色体合成的RNA主要为前体mRNA。

多线染色体:多线染色体存在于双翅目昆虫的幼虫组织内来源核内有丝分裂。

多线染色体上有明暗相间的带和间带。

在果蝇个体发育的某个阶段,多线染色体的某些带区变得疏松膨大而形成胀泡,胀泡是基因活跃转录的形态学标志。

5.核仁的超微结构的描述。

在电镜下,核仁是裸露无膜由纤维丝构成的海绵状结构。

可辨认出有三个特征性的区域:(1)纤维中心电镜下,纤维中心是被密集的纤维成分不同程度地包围着的浅染的低电子密度区域。

在纤维中心存在编码rRNA基因的rDNA。

每一个rRNA基因的袢环称为一个核仁组织区。

(2)致密纤维组分(DFC)在电镜下观察,DFC是核仁超微结构中电子密度最高的部分,染色较深,DFC包围纤维中心,通常见不到颗粒。

DFC是rDNA活跃进行rRNA合成的区域。

存在一些特异性的RNA结合蛋白(如核仁素和核仁纤维蛋白)。

(3)颗粒组分电镜下呈致密的颗粒结构,位于核仁的边缘部分,在核仁中占比例最大。

间期核中核仁的大小不同主要由颗粒组分数量的差异造成的。

(4)核仁基质核仁基质是一种无定形的蛋白质性液体物质,电子密度低,其中悬浮着纤维成分和颗粒成分。

6.核仁的功能。

核仁的主要功能是合成rRNA和装配核糖体亚单位。

rRNA的合成,加工和成熟:核仁DNA中含有许多个相同的串联排列在一起的rRNA基因。

rRNA基因由RNA聚合酶Ι转录,而每个基因都产生同样的初级RNA转录体,最终被剪切形成26~28S,16~18S和5.8S。

核糖体亚单位的组装在细胞内rRNA前体加工的成熟过程是以核蛋白方式进行的。

当45SrRNA从rDNA转录后,很快与核仁的蛋白质结合,形成80S的核糖核蛋白颗粒。

80S的核糖核蛋白颗粒加工中丢失一些RNA和蛋白质,形成大小核糖体亚单位前体。

核糖体的大小亚单位前体在由核内向细胞质转运的过程中逐渐成熟,到细胞质中后形成有功能的核糖体。

7.微丝的装配-踏车现象。

肌动蛋白的聚合与解聚是一个动态过程,若G-actin单体聚合到F-actin微丝的速率与解聚下来的速率正好相等,则微丝净长度没有改变,这种现象称为“踏车现象”。

微丝组装的踏车现象是由G-actin单体的临界浓度决定的,当G-actin的临界浓度处于正极和负极G-肌动蛋白临界浓度之间时,就会出现踏车现象。

踏车现象主要在无细胞实验体系中观察到,在活体细胞内,由于微丝末端通常被封帽蛋白结合,阻抑了G-actin单体在末端聚合或解聚,因此,在细胞内尚未观察到微丝的踏车现象。

8.微丝的功能及常用药物。

功能:(1)肌肉收缩(2)细胞运动(3)维持细胞形态(4)参与细胞分裂常用药物:①细胞松弛素B(解聚)②红海海绵素(解聚)③鬼笔环肽(聚合)9.微管的装配-踏车现象。

当微管正极游离α,β微管蛋白异二聚体的浓度高于Cc,而微管负极游离α,β微管蛋白异二聚体的浓度低于Cc时,异二聚体在组装正极组装成微管,而在负极从微管上解离下来,微管的总长度不变,这一过程称为“踏车现象”。

10.微管的功能及其常用药物。

功能:①支架作用:维持细胞形态是微管的基本功能;②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③作为纤维和鞭毛运动的元件;④参与纺锤体的形成与染色体的运动。

常用药物:①秋水仙素(聚合)②紫杉醇(聚合)11.中间纤维的六种类型。

⑴核纤层蛋白①LaminA ②LaminB ③LaminC⑵角蛋白①酸性角蛋白②碱性角蛋白⑶Ⅲ型中等纤维蛋白①波形蛋白②结蛋白③胶原原纤维酸性蛋白④周边蛋白⑷神经原纤维蛋白①NF-L ②NF-M ③NF-H⑸巢蛋白12.细胞增殖的方式。

①无丝分裂(直接分裂)②有丝分裂(间接分裂)③减数分裂13.精子的发生过程。

精子发生过程可以被分为 3 个过程{ HYPERLINK "/view/229042.htm" \t "_blank" |精原细胞位于的基底部,分为 A 、 B 两种类型。

A 型进一步分为 Ad 型和 Ap 型精原细胞。

在正常情况下, Ad 型不发生任何有丝分裂,应该被视为精子发生的; Ap 型精原细胞则通常为两个 B 型精原细胞。

B 型分裂增殖为,随后,初级精母细胞开始 DNA 合成过程。

精母细胞经历了的不同阶段。

时 RNA 的合成十分活跃。

的结果产生单倍体生精细胞,又称。

在精子生发过程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在这个阶段,相互重组、染色体数目减少并最终形成。

次级精母细胞产生于第一次后。

这些生精细胞含有双份单倍体染色体。

在第二次精母细胞演变为单倍体的。

第二次减数分裂后形成,是没有减数分裂活性的圆形细胞。

圆形的经过复杂的显著变化转变为不同长度的精子细胞和精子。

在第二次中,细胞核发生的聚缩和塑性,同时鞭毛形成和胞浆明显扩张。

全部变形的过程称为精子形成。

14.细胞分化的概念。

在个体发育中,来自同一受精卵的同源细胞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环境下逐渐衍生为在形态,结构,功能和蛋白质合成等方面都具有稳定性差异的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15.细胞核的全能性。

细胞核的全能性是指细胞虽不具备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的能力,但是当将其细胞核通过核移植等方法导入去核的卵细胞或受精卵,经过受体卵细胞质的诱导去分化,体细胞核和受体卵细胞质共同作用,依然可能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16.干细胞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干细胞是一类通过有丝分裂进行自身再生,且可多向分化的细胞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