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教学课件一剪梅ppt课件篇一一剪梅ppt课件《一剪梅》是词牌名,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它的另一个名字是《腊梅香》。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李清照其人,赏析其词,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主旨的水平。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李清照生平简历的了解及其作品的赏析。
【教学难点】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来初步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吟诵,讨论、讲析结合,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导入新课】“愁”,中国古代文人吟咏出脍炙人口的诗句;“愁”,中国文学史留下熠熠生辉的篇章。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李白的诗句;“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是杜甫的诗句。
豪放的苏轼吟过:“新月与愁烟,满江红。
”婉约的秦观也唱过:“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而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似乎对“愁”更有兴趣,她以女性固有的丰富感情,以词人特有的才气,留下不少言愁之作,抒发情愁、家愁、国愁,如《点绛唇》《一剪梅》《念奴娇》《醉花阴》《武陵春》《声声慢》等。
【熟悉作者,知人论世】李清照(1084-1壹伍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境遇孤苦,词情凄黯,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
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学”(以意逆志――解读文辞,揣摩情意)【品读诗词,疏通词意】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玉簟秋罗裳谁寄锦书来解释下列词语玉簟:锦书:【诵读课文,感受诗情】先听范读,再齐读。
体会《一剪梅》所抒发的情感。
“探”(以意逆志――融入体验,体会情趣)【品读诗歌,回答问题】(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再探”(知人论世――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开头七组叠字怎样书写感情的?联系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
2.与《一剪梅》相比,两词的“愁”相同吗?原因呢?(知人论世)【本节小结】“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以意逆志”要做到“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也就是说: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除了我们平常理解的“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外,更要注意“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拓展延伸】1.清平乐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①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读ruó,“揉搓”之意。
写愁名句集锦:(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2)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4)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西厢记》)“测”【课堂检测】比较李清照的《一剪梅》与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的两个地名,均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
②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这两首词都写了“愁”,但其含义有所不同,试作具体说明。
(以意逆志)注意:两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联系李煜的生平,品读下面这首词中的“愁”(知人论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将进酒ppt课件篇二将进酒ppt课件学习《将进酒》,可以认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了解其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的情怀。
【指导思想与背景】《将进酒》是人教版高二年级《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古典诗歌学习提出的“要加强诵读,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要求,这篇文章的教学应当很好地进行诵读,但面对高中生,如何让他们做到“吟咏诗韵”,如何使之完成“因声求气”的任务则需要一个理解的前提,这就需要有一个较好的解读文本的过程。
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到了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能不能根据有限的材料信息(包括文本以及课下注释),对文本进行较为深入的解读;第二,一个成功的诗人在材料的选用上一定不是随意的,诗中提到的例子往往是诗人情感的重要载体,在高中学习阶段对文中提到的事例是不是要做一些更为深入的解读。
在这两个问题的引领下找到解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体现文本价值。
【教学目标】1、抓关键词句梳理文本,感受诗歌的凝练与跳跃;2、诵读文本,分析语句,感受李白情感的复杂性;3、体会诗人的矛盾情感,领悟一种逆境下不言放弃的人生境界。
【重点与难点】重点:把握诗歌的情感,体味诗人复杂的感情。
解决办法:通过关键字句的分析来完成。
难点:领悟诗人的志趣,培养良好的诵读意识。
解决办法:结合内容分析与诵读要求完成。
【教学方法】析读法、讨论法、朗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侧重材料补充)【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我们非常熟悉这样一句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与酒是如此恰切地融在了一起,是的,“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在文化人圈子里往往是诗增酒趣,酒扬诗魂,翻阅中国诗歌,随时都能闻到扑鼻的酒香。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带着浓浓酒味的唐诗,李白的“将进酒”。
(学生读题目)2、注意学生“将”的读音并释义;(明确:劝酒歌)诗中还有一处出现了这个字,在哪里?“呼儿将出换美酒”,解释、注意读音;一起来诵读作品。
(根据学生诵读情况解决读音)3、问题:既然是“劝酒歌”,那么他在劝谁喝酒?(岑夫子、丹丘生——隐士)(在这里注意对岑夫子、丹丘生的身份说明,一方面说明“劝酒”难度,另一方面为后面的主题解读做铺垫)在诗歌里找出劝他们喝酒的具体内容(读原文)解读“劝酒”的内容: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①不足贵——不愿醒;②饮者——圣贤;③陈王——斗酒十千(无所顾忌的“放”)④补充钟鼓馔玉的解释,相关链接:锦衣玉食在分析中得出,诗人怀有“留名”的渴望这样的结论。
(在这里要注意,“留名”对于隐者的意义)4、既然诗人怀有这样的渴望,那么我们就在原文中找出体现诗人借助“痛饮”以达到“留名”目的的语句。
前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后文: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关于这一部分,要注意让学生找出能感受到“痛饮”的字词,并加以解读)5、诗人选择了“痛饮”也实践着“痛饮”,是单纯为着一个“不愿醒”的醉酒生活吗?“不愿醒”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与尔同销万古愁”——解读真实目的:“销愁”,借酒浇愁,渴望的是一种解脱。
6、回顾刚才的分析,是否读到了让诗人发愁的事呢?那么,愁由何生呢?回忆刚才举到的例子“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饮者”以陈王为例,“陈王”何许人?(曹植)问题:“陈王”能不能划到“钟鼓馔玉”的家庭?(解读相关身世)什么人算圣贤?“陈王”算吗?(圣贤是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由“陈王”的例子引起对不做“圣贤”的质疑——李白到底想不想做“圣贤”?李白与曹植的共同特点:放荡不羁、怀才不被用结论:事实上在这里诗人流露出的是“有才而不被用”的无奈,是寂寞的圣贤。
7、在对“钟鼓馔玉”“圣贤”“陈王”的一番分析之后,诗人究竟对什么感到厌倦呢?“不足贵”的究竟是什么?仕途上的失落(赐金放还八年后的寂寞,①得罪权贵;②玄宗担心醉酒误事,胡言乱语;) (表面上看,诗人对官场是一种决绝放弃态度——不足贵)8、能真正放下吗?诗人是不是在抱怨中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仕途”追求呢?你能在诗中找到他的信心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作为一介书生,“还复来”的方法是什么?(再度入仕------文人的价值体现)春江花月夜ppt课件篇三春江花月夜ppt课件《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
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语: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