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1.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2.生态系统:一定空间内的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3.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4.耐性定律: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上限和下限(或称“阀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
5.△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生物长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自然选择和人为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6.△生态型: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群,长期存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遗传的类群。
7.生境: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8.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9.△生物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它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生物群落和种间关系的基本单位,是物种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群落构成的基本单位〉10.△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和生境中各种生物群落所构成的集合。
11.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记作r m12.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系统对该种群的环境最大容纳量。
用K表示。
13.化感作用: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对领近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抑制或促进的作用,这种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14.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入侵,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群落演替。
15.群落的稳定性:指群落在一定过程时间中维持物种的相互结合及各种数量关系的能力,以及受到扰动的情况下恢复原状的能力。
(包括四个含义:现状的稳定,时间过程的稳定,抗变动能力和变动后恢复原状的能力)16.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
(主要有: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7.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间构成的食物链结构和食物网结构。
18.边缘效应:在交错地带,环境条件明显区别于两个斑块的内部核心区域。
生物种类和系统结构都有明显的变化,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两个斑块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形成明显的边缘效应。
19.△食物链:生物成员之间通过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20.食物网:生态系统不同种类的生物总是相互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
21.△生物放大作用:生物放大作用又称食物链的浓缩作用,是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越是上面营养级,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越高的现象。
22.△初级生产:指自养生物利用无极环境中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在生态系统中,首次把环境的能量转化为有机体化学能并贮存起来的过程。
23.次级生产:次级生产是指导异养生物的生产,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能量进行同化,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的过程。
24.生态效率:通常指食物链各环节上能量的各种转化效率。
25.成本外摊:是指生态系统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自然资源成本和利用了自然环境成本,但没有在系统的经济核算中得到反映的现象。
26.收益外泄:指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增殖了自然资源,改善了自然环境,但没有在系统的经济核算中得到反映的现象。
27.△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系统机能,进行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循环,并按照人类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综合体。
28.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就是有效的运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群落共生原理,多种成分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原理,以及物质的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的原理,而建立的能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
29.逆生演替:逆生演替就是至原来的群落在外界因素,如采伐,火烧,开垦,放牧等的作用下,群落由比较复杂,相对稳定的阶段向简单,稳定性差的阶段退化。
30.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指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因素(栽培的植物,饲养的动物等),以及这些要素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和能量,物质在各要素之间的转移,循环途径。
(包括: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31.生态金字塔:指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小于前一个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或所含能量就是呈类似的埃及金字塔形分布。
32.能量转移: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生产食物能,食物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
33.生态入侵:指外源生物引入本地区,种群迅速蔓延失控,造成其他土著种类濒临并伴生其他严重危害的现象。
34.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35.物质循环的库与流:库即为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
流即为物质在库与库之间转移的运动状态。
36.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农业生物群体及其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立起的固定,转化太阳能和其他营养物质,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经过人工驯化的生态系统。
37.农业资源: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活动所利用的或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
38.生态效益:指农业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效果。
39.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生命有机体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内,沿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40.△地质大循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命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到生命有机体内,然后生命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层循环。
41.生物小循环:指环境中元素经过生命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不断利用,然后经分解至的作用,回到环境后,在为生产者利用,吸收的过程。
42.景观生态学:是研究一个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区域内(即景观),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作用过程的学科43.景观:一个大尺度的宏观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景观要素分为:斑块,廊道,基质)44.垂直结构:又称立体结构,是指农业生物之间在空间垂直方向上的配置组合,在一定单位面积土地上,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不同农业生物的特征特性,在垂直方向上建立由许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物质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养殖等的生态系统。
45.△辅助能:除太阳能外,通过自然补加和人工投入的方式,对生态系统输入的其他形式的能量,这些能量对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繁衍乃至食物链能领转化与传递起辅助作用,统称为生态系统的辅助能。
46.自然辅助能:自然界通过能量传递或物质流动等方式输入到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如风能,热能,水力能等,统称为生态系统的辅助能。
47.人工辅助能:在农业生态系统等人工或人工驯化生态系统中,人们还通过投入人力,畜力,燃料,农药等,辅助生态系统内以太阳能为起点的食物链能量转化,称为生态系统的人工辅助能。
48.生态对策的概念: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某一特定的生态压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为模式,称为生态对策。
49.△生产者: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在食物链结构处于第一营养级。
50.△生态因子:指环境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51.△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52.△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的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53.环境:指对某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54.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密度改变时,就必定会对相邻个体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55.营养级:食物链上能量和物质被暂时储存和停留的位置亦即每一种生物所处的位置(环节)称为营养级。
56.层片:是群落结构单元,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一致性和一定小环境的种类组合。
57.稳定性:生态系统与其组成成分(种群或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干扰所带来的影响和破坏能够自我调控,自我恢复和自我延续使其内部稳定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为稳定性。
58.生态农业模式:指生产农业实践中经常使用的,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形式。
59.阿利氏群聚原则:每个生物都有自己最适应的密度,过疏和过密都会产生限制影响。
种群总是避免过分分散和过分拥挤,使种群内的个体获得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条件。
60.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原理):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生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
61.竞争:广义的竞争是指两个生物争夺同一对象而产生的对抗作用62.捕食:是指一个物种的成员取食另一物种的现象。
63.寄生:是指一个物种(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生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64.偏害作用:指当两个物种在一起时,由于一个物种的存在,可以对另一个物种起抑制作用,而自身无影响的现象。
65.偏利作用:又称单惠共生,指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一方获利,而对另一方没有影响的现象。
66.原始合作:即两个生物在一起,彼此各有所得,但两者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
67.互利共生:是一种专一性的,双方都有利形成相互依赖和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共生关系。
68.次生演替:在原有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69.顶级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发展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的群落,称为顶级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