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一、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包括生物的分布、组成、种群数量变化、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生态学分类1、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结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2、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
4、全球生态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生态影响。
三、生态学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指环境中的物质在生物体之间循环转化,包括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2、能流: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转化,包括光能、化学能和热能等。
3、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更新等功能。
4、生物多样性: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分布的均匀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5、演替:指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等。
四、生态学应用领域1、环境保护: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农业生态学: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3、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4、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5、水域生态学:研究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定义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这些机制,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二、主要概念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其生活的非生物环境组成,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2、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3、生物多样性: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4、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如废气、废水、废渣等,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5、可持续发展:在不损害后代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
三、研究内容1、生态系统研究:研究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环境污染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探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3、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如何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使其恢复到原始状态或实现新的平衡。
4、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农业发展等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
5、可持续发展研究: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四、学习方法1、理解基本概念: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等。
2、构建知识网络: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热点问题:当前的环境问题,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培养分析能力:学会分析问题,从多角度考虑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名词解释1、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调节与管理的科学,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目标。
2、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等部分。
3、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整个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4、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等多个层次上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5、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的能力,包括水肥气热的供应能力、缓冲能力、抗逆能力等。
6、农业害虫:是指对农作物产生危害的昆虫,如蝗虫、蚜虫、螟虫等。
7、有机农业:是一种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而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措施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
8、生态农业: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
二、问答题1、简述农业生态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答: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调节与管理的科学,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目标。
其研究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管理、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等方面。
2、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作用?答: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等。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等途径获取能量和物质,维持整个系统的运行;消费者通过摄食生产者或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和物质;分解者则通过分解死亡的生物体和其他有机物来获取能量和物质。
非生物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条件,为整个系统的运行提供必要的条件。
3、简述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及其意义?答: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反馈机制和协同进化机制。
反馈机制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调节,使整个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协同进化机制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适应环境变化。
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多样性,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4、简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其保护措施?答: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直接价值包括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等;间接价值则包括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宣传教育等。
5、简述土壤肥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答: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的能力,包括水肥气热的供应能力、缓冲能力、抗逆能力等。
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包括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种类、气候条件等。
一、经济法基础概述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发展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经济法基础的主要内容(一)经济法的基本原则1、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2、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3、维护经济秩序;4、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经济组织法1、经济法主体亦称市场经济主体,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独立自主开展生产经营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企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2、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
3、个人独资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4、合伙企业法:合伙企业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有收益,共担风险,并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5、公司法:公司是依公司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公司是西方资本主义最典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也是世界各国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
公司具有法人资格。
6、国有企业法:国有企业是指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代表国家所有权人具体行使其所有权的一种组织形式。
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的经营管理国有资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
国有企业的利益分配中国家以税的形式获得一部分收益外,不直接参与企业的利益分配。
因此,国家制定企业法等调整国有企业内部关系的法律规范,以保障国有企业的顺利发展。
7、城乡集体所有制企业法:城乡集体所有制企业是指按照本法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联营企业。
城乡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范围包括原城乡集体所有制企业、各种形式的联营企业、农民和渔民投资兴办的集体企业以及以其他形式批准成立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城乡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或部分集体所有。
其经营活动和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集体所有制企业是不同于公民个人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它有自己的名称、场所、必要的财产或资金、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经营场所,有一定的从业人员和与经营范围相适应的设施。
其内部管理方式是民主管理,重要的生产经营问题由集体成员共同决定。
其收益分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城乡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登记机关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
8、私营企业法:私营企业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私营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属于私人所有,其经营和管理受法律保护。
私营企业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并依法进行登记。
其内部管理方式是投资者决策、经营者执行、劳动者参与管理和监督相结合的方式。
其收益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和资金分配相结合的方式。
私营企业应当依法缴纳税金和各种费用。
9、外商投资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中国投资者与外国投资者共同投资或者外国投资者单独投资的企业。
外商投资分为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种类型。
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和管理应当遵守中国法律的规定,不得损害中国的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依法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外商投资企业应当依法进行税务登记,依法缴纳税金。
其财务会计制度应当按照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建立。
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应当依法建立工会组织,开展工会活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外商投资企业应当接受中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10、破产法:破产是指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依法将其全部财产抵偿所欠各种债务,并依法免除其无法偿还的债务的一种法律程序。
破产法是关于破产程序和破产清偿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中国破产法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非全民所有制企业。
一、会计基础知识1、会计定义:会计是一门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管理学科。
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
2、会计的职能:会计的主要职能包括核算、监督、预测、决策、评价等。
3、会计的对象:会计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包括资金投入、使用和退出等各个环节。
4、会计假设:会计假设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5、会计原则:会计原则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包括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等。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1、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分类,是账户的名称。
2、账户:账户是用于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变化的基本单位。
3、账户的分类:账户可以根据其反映的经济内容、账户结构等进行分类。
三、会计凭证与账簿1、会计凭证: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变化的书面证明。
2、账簿:账簿是用于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变化的基本工具。
3、账簿的分类:账簿可以根据其用途、登记方式等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