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二」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予,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哪句话从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
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
其妻的这些顺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
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
(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他知道仅凭自己“曾小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
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
(意对即可)2.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足聪明。
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
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慰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究会成功的哲理。
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足“智”,而是真正的“愚”。
(意对即可)3.愚公移山困难有:(1)山高而且大;(2)运土石的工具很小;(3)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问长。
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三」(二)阅读下列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甲】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愚公移山(节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甲诗的作者是_________(人名),乙文选自《_________》。
(2分)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对甲乙诗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上述诗文都写到了在人生前行的道路上所面临的各种不同困难。
B.面对困难,甲诗作者和愚公都有一个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过程。
C.甲诗中的“停、投、拔、顾”等动作,是诗人内心苦闷的表现。
D.乙文中的“长息”表明愚公为智叟所表现的顽固思想感到悲哀9.甲诗中的“____________”和乙文中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都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4分)答案:(二)(12分)6.(2分)李白《列子》(《列子·汤问》7.(3分)你太不聪明了!(惠倒装)8.(3分)B9.(2+2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论有多大困难,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行动态度1分,结果1分)《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四」洪水滔天,鲧①窃帝之息壤②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③杀鲧于羽郊④。
鲧复⑤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注释】①鲧:传说中原始社会部落首领,禹的父亲。
②息壤:古代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
③祝融:传说中的火神。
④羽郊:羽山下的郊野。
⑤复:肚子,现在写作“腹”。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汝之不惠:(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曾不若孀妻弱子:(4)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而山不加增朝而往,暮而归B.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 始一反焉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6分)(1)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2)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8.老子曰:“慈故能勇。
”请运用愚公移山、鲧治水这两个事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参考答案:5.(4分)(1)通“慧”,聪明(2)地面所生的草木(3)比得上(4)铺填6. D (3分)7.(6分)(1)持着蛇的神听说了这件事,担心愚公不停止(挖山),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天帝。
(2)鲧偷窃了天帝的“息壤”用来堵塞洪水,(却)没有经过天帝的同意。
8.(3分)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怀着慈爱之心,爱所有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你就拥有与一切破坏力量做斗争的勇气。
(1分)愚公爱大山,爱民众,希望让他们过上更便利的生活,于是他拥有搬走大山,征服自然的勇气(1分);鲧热爱百姓,在洪水泛滥,百姓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之际,他挺身而出并冒死窃取了天帝的“息壤”,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慈而能勇,勇而无惧。
(1分)(意对即可)《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4题。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阳之北河阳:黄河南岸B、且焉置土石焉:怎么C、始龀,跳往助之始龀:刚刚长满乳牙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即使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小男孩参与搬运土石),从冬天到夏天变换了季节,才出现回家一次。
B、[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和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清除不掉了,又怎么对付那些沉重的泥土和石头呢?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的思想真是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你怎么就不能像孤儿寡妇那样开明呢。
D、[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智叟都劝说不了愚公,担心他不停地挖下去,就把愚公移山这件事告知了天帝。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愚公要移山,目的是能到达汉水,通过水路到达更广阔的世界。
为此,他想别人之未敢想,干别人之不敢干,终于感天动地,成功移山,造福后人。
B、愚公提出移山,家人纷纷响应,连妻子也献策支持:邻人踊跃参与,连京城氏的一个小孩也热心参与其中。
可见,得人心之举自然就能一呼百应,老少云集。
C、从人物的名称上看,两个老人,一愚一智,反映了常人的思维习惯和评价标准;而在作者笔下,愚者大智若愚,智者理屈词穷,褒贬之情分明。
这种似褒实贬、似贬实褒的写法,形成鲜明的对照,让人印象深刻。
D、交通不便是古代人们经常面临的痛苦,在大自然面前人们总是显得渺小而无力。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但这篇寓言中愚公移山的故事及其精神,则更具有儒家积极有为的处世态度,激励人们不怕困难,积极有为,改造自然,实现梦想。
答案:2、D3、B4、B《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篇六」愚公移山北山愚套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迭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A.毕力平险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争高直指(《与朱元思书》)C.杂然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