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知识要点分析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知识要点分析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一、时段:1368——1840年(472年历史)。

明朝与清朝前期(鸦片战争前)。

二、特点
为什么以“繁盛”与“危机”来概括?
以往,我们常常用“封建主义的衰落”来说明。

从社会发展史角度,往往以社会制度的变化来定性的。

本次课程标准是从中国文明史角度来分析的,意在全面展现中国文明发展的全貌。

从“繁盛”“危机”两个方面说明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总体特点,实际上也是想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巩固同时,又出现了衰退的迹象。

从文明的发展而言,它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积累越来越多,所以达到了“繁盛”时期。

从社会发展而言,文明的发展中也可能出现“危机”。

所谓“危机”是指这个社会已潜伏着很多危险的因素。

任何社会都会产生危机。

因此,明清时期的危机早就存在,尤其是在与西方各国相比较时,面临着西方的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的挑战,中国落后的农业文明,缓慢发展的生产技术,闭关锁国的错误政策,缺乏活力的统治机制,更显现了它的落后,于是,这种潜在的危险也就酿成了社会的全面危机。

三、教学重点。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本课有三个子目,它们分别是:“明清帝国的更替”“皇权高度膨胀”“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第一目“明清帝国的更替”主要讲述的是这一时期朝代的更替,第二目、第三目分别从政治和思想角度来说明明朝和清初专制统治强化的情况。

其中以皇权高度膨胀为重点。

明清帝国的更替这一子目在教材中以小字内容出现,作为过渡,它突出了教材的特点:以中华文明史为主线,不过多追求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关于明朝专制主义问题。

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本课有三个子目:“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这三个子目都是重点。

这些斗争是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在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关于戚继光抗倭的性质:
“倭寇”是由日本武士、商人、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组成的。

因此,性质是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

明朝中后期,年轻将领戚继光受命抗倭。

未说是民族英雄。

倭患既包括海寇商人反抗明朝政府的海禁,又包含日本的倭患。

但王直等海寇骚扰具有典型海盗的特性,对于他们的活动不宜估计过高。

认为倭寇大多数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人,是以海上私商贸易集团为主体,联合其他各阶层人民反对明王朝海禁政策的斗争,是中国的内部斗争,若他们能成功,可能对中国以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关于郑成功的不同看法。

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本课有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平定准葛尔部、回部贵族叛乱”,第二子目是“驻藏大臣与将军、参赞”,第三子目是“多伦会盟与避暑山庄”。

这三个子目都是本课的重点。

三个子目从不同侧面叙述了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说明了清初民族政策的特点:刚柔并济。

“多伦会盟与避暑山庄”这一子目的设置,突出了教材的新意,紧扣新课标,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关于对清朝民族政策的不同评价问题。

第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本课两个子目:“明清皇宫”“雄伟的长城”,两个子目都是重点,并通过它们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关于明清皇宫,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故宫的门票、简介,课堂中安排学生对故宫中的重要建筑进
行介绍并播放有关资料片。

有条件的话可以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更能体会大一统国家的雄伟气派和博大精深。

关于长城作用的新提法。

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课程标准: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

知道《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以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本课包括“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明清小说”三个子目,课程标准它们只做最基本的要求,即识记层次要求。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理解这一时期中国科技的繁荣,以及对进行中外科技发展情况的比较。

每课一得介绍了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课程标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本课的两个子目“郑和下西洋”和“闭关政策”在课程标准中都有涉及,尤其是“闭关政策”,属于知识与能力要求的最高层次——应用层次要求。

关于郑和下西洋:
(1)对于下西洋的背景、过程、规模,没有什么变化。

(2)对下西洋的作用与意义也基本上与通常提法一致。

(3)对于它的目的与前提法有所不同:“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

”并说“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远洋航海的壮举也最终被当成弊政而遭废止。


郑和下西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确实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观之举,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航海史上的一个壮举,比欧洲远航早半个世纪。

但是,它没有为国内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明政府的贸易原则是“厚往薄来”,即高价收购外来货,低价出售中国货,且大量输入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品,与国计民生无关。

其目的是为了显示中国强大,满足自我虚骄的心理,加深以我为中心的观念。

所以,新教材在肯定它的影响同时,特别指出了它的弊病。

对于闭关政策,教材介绍了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表现,以及闭关政策的影响,教学中可以利用“材料阅读”,同隋唐时期进行对比。

关于“闭关锁国”政策。

关于课文“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的几点说明:
(1)自汉朝至明初,中国一直处在世界文化发展前列,在对外关系上也一直处于开放的心态。

(2)实际上自明末以来就出现这一倾向,清初更一反常态,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3)官方文书上并没有这样明确的言辞,而其实际做法就是处处与世隔绝,主观上中断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4)原因:
①中国自给自足经济的影响,不需要外国商品。

②封建统治固步自封,骄傲自大,团关自守。

③担心反清力量北上。

④外来殖民者武装讹诈,海盗,威胁清统治。

⑤害怕内外勾结,共谋反清生事。

(5)主要表现在:限制对外贸易,限制国产货物出口;减少通商口岸数量;禁止教外国人汉语;盲目自大;排斥西学;监视外商等方面。

(6)后果与影响:书中肯定它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尤其指出它的严重后果:造成国人闭目塞听,社会保守、中国停滞不前,远离世界发展潮流。

导致航海衰退;丧失贸易自主权;拉大与外界差距;
“每课一得”介绍了历史上华侨的情况,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同学进行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没有直接对应,但在对中国古代史的整体说明是如此概括明清时期特点的:“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

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本节教材包括三个子目,“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第一个子目叙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康乾盛世,中国手工业、商业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其水平超越前代,形成我国封建经济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高峰。

第二个子目讲述了明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封建社会中出现了向近代文明,也就是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

“列强挤压下的危机”把西方主要国家向近代工业国家转化和康乾盛世中国统治者闭关锁国、重农抑商、加强专制统治做了对比。

什么是危机?危机就是危险,就是潜在的矛盾爆发的危险因素或导致社会落后的危险因素。

从广义上说,任何时代都有危机。

而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危机是说社会各方面潜在这样的危险,如生产技术进步缓慢、土地短缺、人口压力、民族矛盾、统治制度缺乏活力、闭关锁国、文化落后等。

其中有一些是当时看不出来的,而一旦与西方资本主义接触后,就立刻表现为社会问题。

因此,所谓“社会危机”其实是在中西对比的意义上说的,因为这个时候中国这个传统的封建的、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已经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了,中国仍在自己的轨道上安步行进,这本身就是落后的表现,就是社会落后的危机。

本课难点:“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出现了一系列对于七年级学生较难理解概念,如近代化、人身依附关系、经营手段、农耕文明、工业文明、股份制等。

第25课设计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路线
设计思路:本课是中国古代史的总结,在教材中又补充了大量有关世界文明古国的图片,这就要求从古今中外时空的结合上,来设计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路线,目的是把古代史的学习和当今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想象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