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第五单元脾系病证细目一:鹅口疮发病特点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发病特点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蔓生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
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多见于初生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儿。
病因病机由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
其主要病变在心脾。
因舌为心之苗,口为脾之窍,脾脉络于舌,若感受秽毒之邪,循经上炎,则发为口舌白屑之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患者。
舌上、颊内、牙龈或上颚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
重者可向咽喉处蔓延,影响吸奶与呼吸,偶可累及食管、肠道、气管等。
取白屑少许涂片,加 10%氢氧化钠液,置于显微镜下,可见白色念珠菌芽孢及菌丝。
鉴别诊断白喉:是一种传染病。
1 / 25白喉假膜多起于扁桃体,渐次蔓延于咽或鼻腔等处,其色灰白,不易擦去,若强力擦去则易出血,多有发热、喉痛、疲乏等症状,病情严重。
残留奶块:其状与鹅口疮相似,但以温开水或棉签轻拭,即可除去奶块。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本病重在辨别实证、虚证。
实证一般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积,周围红,疼痛哭闹,尿赤便秘;虚证多病程较长,口腔白屑较少,周围不红,疼痛不著,大便稀溏,食欲不振,或形体瘦弱等。
治疗原则本病属邪火上炎,治当清火。
实火清泄心脾积热;虚火滋肾养阴降火。
病在口腔局部,除内服药外,当配合外治法治疗。
分证论治心脾积热证证候:口腔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红赤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治法:清心泻脾。
代表方剂:清热泻脾散。
虚火上浮证证候: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著,形体瘦弱,颧红,手足心热,---------------------------------------------------------------最新资料推荐------------------------------------------------------ 口干不渴,舌红,苔少,脉细或指纹紫。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
其他疗法外治疗法 1.生石膏 2.5g,青黛 1g,黄连 1g,乳香 1g,没药 1g,冰片 0.3g。
共研细末,瓶装贮存。
每次少许涂患处,1 日 4~5 次。
用于心脾积热证。
2.选用冰硼散、青黛散、珠黄散。
每次适量,涂敷患处,1 日 3 次。
用于心脾积热证。
3.吴茱萸 15g,胡黄连 6g,大黄 6g,生南星 3g。
共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晚上涂于患儿两足心,外加包扎,晨起除去。
用于各种证型。
西医治疗 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洗口腔,制霉菌素甘油涂患处,1 日 3~4 次。
预防与调护孕妇注意个人卫生,患阴道霉菌病者要及时治愈。
3 / 25注意口腔清洁,婴儿奶具要消毒。
注意小儿营养,积极治疗原发病。
长期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者,尽可能暂停使用。
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白屑变化,如发现患儿吞咽或呼吸闲难,应立即处理。
细目二:口疮发病特点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发病特点小儿口疮,以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
若满口糜烂,色红作痛者,称为口糜;溃疡只发生在口唇两侧,称为燕口疮。
本病可单独发生,也可伴发于其他疾病之中。
口疮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发病年龄以 2~4 岁为多见,预后良好。
若体质虚弱,则口疮可反复出现,迁延难愈。
病因病机病因:外感风热之邪;或饮食不节,蕴积生热;或禀赋不足,气阴两虚。
其主要病变在心脾胃肾。
因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舌本,胃经络齿龈,若风热乘脾,或心脾积热,或虚火上炎,均可熏蒸口舌而致口疮。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有喂养不当、过食炙煿或外感发热的病史。
---------------------------------------------------------------最新资料推荐------------------------------------------------------ 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点,大小不等,甚则满口糜腐,疼痛流涎,可伴发热或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偏高或正常。
鉴别诊断鹅口疮:多发生于初生儿或体弱多病的婴幼儿。
口腔及舌上满布白屑,周围有红晕,其疼痛、流涎一般较轻。
手足口病:多见于 4 岁以下小儿,春夏季流行。
除口腔黏膜溃疡之外,伴手、足、臀部皮肤疱疹。
辨证要点本病以八纲辨证结合脏腑辨证。
口疮有实火与虚火之分,辨证根据起病、病程、溃疡溃烂程度,结合伴有症状区分虚实。
治疗原则实证治以清热解毒,泻心脾积热;虚证治以滋阴降火,引火归原。
并应配合口腔局部外治。
分证论治风热乘脾证证候:以口颊、上颚、齿龈、口角溃烂为主,甚则满口糜烂,周围黏膜焮红,疼痛拒食,烦躁不安,口臭,涎多,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伴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
治法:5 / 25疏风散火,清热解毒。
代表方剂:银翘散。
心火上炎证证候:舌上、舌边溃疡,色赤疼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指纹紫。
治法:清心凉血,泻火解毒。
代表方剂:泻心导赤散。
虚火上浮证证候:口腔溃疡或糜烂,周围色不红或微红,疼痛不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紫。
治法:滋阴降火,引火归原。
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其他疗法冰硼散少许,涂敷患处,1 日 3 次。
用于风热乘脾证、心火上炎证。
锡类散少许,涂敷患处,1 日 3 次。
用于心火上炎证、虚火上浮证。
---------------------------------------------------------------最新资料推荐------------------------------------------------------ 吴茱萸适量,捣碎,醋调敷涌泉穴,临睡前固定,翌晨去除。
用于虚火上浮证。
预防与调护保持口腔清洁,注意饮食卫生,餐具应经常消毒。
给初生儿、小婴儿清洁口腔时,动作宜轻,避免损伤口腔黏膜。
选用金银花、野菊花、板蓝根、大青叶、甘草煎汤,频频漱口。
(清热泻火解毒)注意口腔外周皮肤卫生,颈项处可围清洁毛巾,口中涎水流出及时擦干。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粗硬及过咸食品,忌饮食过烫。
细目三:泄泻发病特点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调护发病特点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
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其证候表现有所不同。
2 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
病因病机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
7 / 25其主要病变在脾胃。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冒风受寒、感受时邪病史大便次数较平时明显增多,重症达 10 次以上。
粪便呈淡黄色或清水样;或夹奶块、不消化物,如同蛋花汤;或黄绿稀溏,或色褐而臭,夹少量黏液。
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重症泄泻,可见小便短少、高热烦渴、神疲委软、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等脱水征,以及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大便病原学检查可有轮状病毒等病毒检测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培养阳性。
鉴别诊断痢疾(细菌性痢疾):急性起病,便次频多,大便稀,有黏冻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
大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本病以八纲辨证为纲,常证重在辨寒、热、虚、实,变证重在辨阴、阳。
治疗原则:以运脾化湿为基本原则。
---------------------------------------------------------------最新资料推荐------------------------------------------------------ 分证论治常证湿热泻证证候: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躁,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代表方剂:葛根黄芩黄连汤。
风寒泻证证候: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代表方剂:藿香正气散。
伤食泻证证候: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9 / 25代表方剂:保和丸。
脾虚泻证证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
脾肾阳虚泻证证候: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白光)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代表方剂: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变证气阴两伤证证候:泻下过度,质稀如水,精神委软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最新资料推荐------------------------------------------------------ 健脾益气,酸甘敛阴。
代表方剂:人参乌梅汤。
阴竭阳脱证证候: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代表方剂: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预防与调护注意饮食卫生,食品应新鲜、清洁,不吃变质食品,不要暴饮暴食。
饭前、便后要洗手,餐具要卫生。
提倡母乳喂养,不要在夏季及小儿有病时断奶,遵守添加辅食的原则,注意科学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