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边城》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边城》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单元),同时也是新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的推荐书目,是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大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一部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小说。

以培养学生的四大语文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探究部编版教材中倡导的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价值和意义,结合《边城》人物简单、情节淡化、篇幅适中的特点,我尝试以《边城》作为师生整本书阅读的作品。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阅读小说的方法,同时,他们的思维也已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人物分析和概括能力;鉴于《边城》的篇幅较短,所以把阅读任务放到刚开学的两周来完成。

同时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促进学生整本书阅读。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小说优美的文字画卷,尝试以读促写,书写自己故乡的风俗美和人情美;2.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沈从文构建的“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树立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真正走进整本书阅读,并分小组探讨出不同特色的、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2.在“以学生展示”为主题的整本书阅读展示课上,老师要巧妙的连接起三个小组的展示成果,并且充分调动其他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做到人人阅读,全员参与。

【学习方法】采取“五步法”助推学生整本书阅读。

方法一:阅读指导:圈点精彩段落,批注感悟方法二:阅读思考:在阅读中记录阅读体会,形成自我认知方法三:读书报告:将体会诉诸笔墨,形成读书报告方法四:阅读展示:整合报告,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方法五:读书总结:总结点评学生的阅读情况,适当奖励,激励学生养成读书好习惯。

【课堂类型】阅读展示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课堂导入: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步入文学重镇《边城》,由同学们来亲手揭开她神秘悠长、自然古朴的面纱。

经过上周充分的阅读、交流、拓展资料,我们本节课以同学们为主角,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解读《边城》。

二、《边城》阅读成果展示:(一)第一组1.导语设计: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沈从文《致张兆和情书》对张兆和的万般情思,都化作沈从文笔下的一个个集“爱”与“美”于一身的人物。

首先,请第一组的同学赏析《边城》里的主要人物。

2.学生展示:时有序爱可期——《边城》主要人物分析(1)翠翠——爱与美的化身①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

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

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边城》第一节②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第一阶段:相遇和情窦初开。

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是谁?”“是翠翠!”“翠翠又是谁?”“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你在这儿做什么?”“我等我爷爷。

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他不会。

他答应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

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翠翠误会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正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边城》第四节(课本)图片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

第二阶段:翠翠爱情的觉悟阶段。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

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

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

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

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起云一颗星凝眸。

——《边城》第七节两年后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

第三阶段:翠翠对爱情执着的阶段。

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

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

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

③翠翠是坚强勇敢的。

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

总结:我们觉得翠翠不同于为爱肝肠寸断的林黛玉,也不同于热烈奔放的朱丽叶,她野性天真,像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精灵,是优美、健康的。

(2)爷爷——传统美德的化身爷爷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

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

①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

②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③他也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

老师总结:沈从文曾在《一种态度》中说:“中国人有儒家的严肃,墨家的朴实,道家的潇洒。

”在老船夫和顺顺身上所体现的热忱质朴、仗义疏财的精神;大老、二老身上所体现的热情正直的品格;翠翠身上所体现的自然、健康的生命形式;都与中国原始的儒、墨、道哲学精神中所强调的人性观一脉相承。

(二)第二组1.导语设计:人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静静坐着思维也是旅行,凡是探索、追寻、触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不论是风土的,或是心灵的,都是一种旅行。

——林清玄《玄想》沈从文生笔下的边城是一个名叫“茶峒”的湘西边境小山城,它宛如一幅宁静美丽的山水写意画,承载了沈从文这个“乡下人”对故乡的情思。

接着,请第二组的同学鉴赏《边城》里关于“水”的描写。

2、学生展示:万水有情温柔草木——《边城》里关于“水”的描写分析(1)文章中描写“水”的片段:我们找到了《边城》中一段关于“白河”的描写: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根据沈从文先生关于“白河”的描写,我们小组设计了(山水画、书签)其实文章中关于“水”的描写还有很多,如:翠翠和爷爷去城里看赛龙舟碰上大雨,于是在二老家的吊脚楼下躲雨;二老给老船夫送酒回来,正下着大雨,翠翠不顾爷爷的呼喊冒雨渡二老过河;爷爷去世那一夜,瓢泼的大雨……(2)“水”的意义:①象征如“水”一样纯洁的人性;(举一个细节例子:兄弟二人走水路公平竞争)②象征如水一样无情逝去的生命。

(如:爷爷的死,天保的死)老师总结:水的包容,水的清澈、水的柔韧,构成了边城中一个个生动的个体。

天宝、傩送都是水中的健儿,而翠翠又是水的精灵。

他们诗意的栖居于酉水边上,演绎了这样鲜活的、一半是明媚一半是忧伤的水边的故事。

(三)第三组1.导语设计: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沈从文《边城》《边城》里山美、水美、人美,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抱着最美好的最纯洁的目的去爱去成全,结果每一个善良的人又都成了悲剧的制造者。

最后,有请第三组的同学带来《边城》的悲剧美分析。

2.学生展示:“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边城》里的悲剧美分析(1)《边城》中的人物悲剧命运分析:①爷爷爱护疼惜孙女,为孙女能有个好的归宿而日夜操劳,在大老、二老和顺顺面前奔波,而最终不能如愿,他又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带着深深的忧虑、遗憾在雷雨交加之夜心力交瘁溘然逝去。

②大老、二老两兄弟,勤劳能干,性情豪爽、慷慨。

大老因爱愿难成,只能孤独的外出闯滩不幸而亡;二老也爱翠翠,他最后陷于“爱情”和“亲情”的两难选择中,孤独出走,远下桃源。

③翠翠的父亲和母亲也为了相爱相守而选择双双殉情。

《边城》中的每个人都在孤独中挣扎,而翠翠处于悲剧的中心。

特别是她和傩送的爱情悲剧:沈从文在最后写到: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2)翠翠的“等待”赏析:如果结局是傩送回来会怎么样,如果不回来呢?我们大都认为如果傩送不回来,会让《边城》保留一种悲剧美,这种美的体验会唤醒我们对文学作品永恒的品味。

最后,我们组的同学写了一段话送给还在等待中的翠翠。

学生配乐朗读《千帆过尽只此心》翠翠,终于有一天我走了你曾走过的桥去看了你曾看过的云守在你曾等待过的地方等到最后竟忘了有尽头在这笃定孤独的等待之间幽思潜夜流,荣辱尽抛洒情到深处,一眼万年我终于读懂了你虽沧海桑田尽变千帆过尽只此心老师总结:同学们从《边城》中的人物分析、“水”的解读、悲剧美的分析三个角度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成果,非常精彩!在这节课上,你们每个人都是文学大美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希望今天的阅读课是一个起点,它可以唤醒我们每个人心中文学的种子,你我都能成为这文学乐园里诗意的栖居者。

最后,老师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共同思考:沈从文在谈到《边城》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健康、优美,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基于此,不管是人物性格、人际关系,茶峒习俗等各个层面,《边城》都堪称一曲“乡土牧歌”,那么,同学们认为刚才所分析到的人物的悲剧命运与乡土牧歌的主题是否相违背?图片三、拓展延伸:思考:人物的悲剧命运与乡土牧歌的主题是否相悖?翠翠在吊脚楼下听两个水手议论卖唱的妓女:“她的爸爸在棉花坡被人杀了十七刀。

”需要多大的夙怨,要将仇人杀十七刀!这触目惊心的事件尽管以如此平淡的调子谈论出来,对现代读者仍是一个强烈的刺激。

在黄昏的河边,当翠翠暂时一个人在岸上时,她猛然想到:“假若爷爷死了?”她莫名其妙地害怕起来,大叫爷爷,执意让爷爷上岸来。

翠翠,还有爷爷,这种对当前和未来的不祥预感,在小说中十分强烈。

1.哀怨凄楚的挽歌成了乡土牧歌的天然组成部分。

“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

惟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

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