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型课和微课的区别

微型课和微课的区别

说课是把自己的教学设想说给大家听,基本环节是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材内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目的在于通过“说”自己的教学设想,引发大家研讨教学方案,
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

说课等于介绍自己的教学设想。

微型课是课堂教学的浓缩,是时间较为简短、没有学生参与、主要检测教师教学水平的课堂教学。

就像正常课堂教学一样来上课。

一、微型课的设计方面
微型课就是没有学生当作有学生的课,是有学生的各种活动,但却省去了活动的时间。

要求各环节俱全,设计课要以一节实战课来设计,课中要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能把传授知识和锻炼学生能力有机结合,可以体现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要设计出自己的风格和亮点,以便赢得评委的高分。

二、微型课的课堂结构。

微型课虽然时间简短,内容单一,但也要讲究课堂结构,既不能只讲主要问题,也不能不分主次全面开花。

微型课的课堂结构导入要简捷,一般1-2分钟进入正题,千万不能起步太远、半天导入不了正题,致使课堂重点不突出;导入正题后,就要把主要精力全部用在课题的中— 1 —
心上,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在有限时间内能够圆满的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最后,也要有小结,对本节微型课的教学内容加以言简意赅的归纳和总结,使微型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

三、呈现亮点,板书清晰。

微型课时间简短,如果平铺直叙,就显得没有亮点,不容易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微型课一定要在教法和学法上有自己独特之处,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水准。

另外,微型课也要讲究板书,不能因为是微型课就没有板书,板书是一个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

板书要精心设计,要精练、完整、美观,好的板书,要能看出整个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教学程序,能给听课者一个完整、直观的效果。

四、教师表现方面
微型课面对的对象是老师和评委,而不是学生,这一点定位必须要准确,所以授课教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要以“独角戏”的方式表现整堂课“老师和学生”的所有活动。

老师要声情并茂,即声音要抑扬顿挫,表情要丰富,似与学生交流,行为动作、肢体语言要像有学生一样具体到位,要有激情,要调动“学生”,也就是说要调动在场的听课老师和评委,不要只是对着课件自言自语或读课件,只走过程,放不开,这就是失败,至于一些小细节主要看—2 —
一、微型课不是说课
说课重在“说”,包括说课题,说教学目标,说教学的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总结等。

微型课是讲课,重在“讲”,展现的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教学艺术。

虽然两者课堂同样都没有学生的参与,但说课强调静态的课堂,解决的是如何上好课的设计问题;而微型课是动态的课堂,解决的是上好一节课的具体实践问题。

二、微型课,讲究一个“微”字
微型课有着时间限制,授课时间大多只有15分钟。

微,恰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中梁实秋形容梁启超先生的“短小精悍”,短小为其形,精悍乃其神,两者互为表里。

首先,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小。

一篇课文承载的教学资源丰富,一节15分钟的课,如果面面
俱到的话,就会失之肤浅。

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其次,教学内容的设定要深。

讲课如撒胡椒面似的多点开花而不深入,是教学的大忌。

小并不意味着浅,确定教学目标,向文本的深处挖掘,才能品味甘甜。

教学目标设定的小而深,体现着微型课的“短小精悍”。

笔者以两位教师的同题课《记梁任
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目标设定为例,加以说明。

一位教师设定的目标多而浅,包括作者简介、传主简介、课文朗读、人物形象分析、作业处理等,多达五六项的目标,教学过程为完成如此多的任务而匆匆忙忙,一节课多在架空分析,完全脱离了文本的解读。

另一位教师的目标设定小而深,紧扣题目“演讲“设置两个目标,一是讲什么,二是怎么讲,课堂教学只处理第一个问题。

梁启超的演讲包括三个内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就围绕这三个内容展开,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深入,对梁启超之所以选取这三者的情感揭示思路清晰。

听了这两节同题课,高低立现。

原因不全在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差异,而是与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短小精悍”,有着必然的联系。

三、学生缺位的课堂处理
没有学生的课堂,怎样上好课,是每一位教师面对的难题。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笔者从“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角度,分析一下微型课之“虚假课堂”的授课情况。

“虚假课堂”的特点。

一是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选择了“用教材教”的教学方法。

“用教材教”,教学对象应是真实存在的学生,它重在借助教材的载体,通过师生、生生、生本的对话,共
同达成新知的建构。

在微型课上,由于生生、生本对话的缺失,只有师生对话一种途径来完成“用教材教”的使命,而这个“生”又是缺失的,只有靠设想虚拟学生的存在,这样的课堂
是虚假的。

突出表现在课堂设置过多的师生问答,师生问答可以作为文本解读的由头,而不
应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问一答,自问自答,充斥课堂,讲课的人痛苦,听课?的人难受,假戏真做,真亦成了假。

二是教学语言的空白。

—位教师教学中设计了自读课文一分钟,他
居然给出了一分钟的时间,自己一言不发;在设计的问答环节,他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一分钟,又一言不发一分钟。

把假戏当真了,就太假了。

语言的空白即意味着思维的空白和苍白,这可以辩解说是教学设计的留白,但与不自觉的虚假课堂是脱不了干系的。

而有不少教师把微型课上成了虚假课堂,引人深思。

其实,微型课虽然没有学生,时间短暂,但它并不是一般的展示课、说课,更不是虚假课堂,它所展现的是一个教师把握教材重、难点的能力,对教材文本进行梳理的逻辑能力,深入解读教材的水平。

最后,借用韩军老师的一句话:“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老师。

”那么,微型课的教授可以极好地再现了一位教师对于教材感性的认知水平与理性的逻辑梳理能力。

微型课之“微”足见教师之“大”。

课的几点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