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物流经济地理知识点

大学物流经济地理知识点

种物流的地域布局问题的学科。

简答1-8-2学科性质:物流经济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它同许多相邻学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相互补充和借鉴,因而具有综合性特征。

1-8-3核心内容:生产的地域系统布局,在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基础上,集合经济发展特点,吸收其他学科成果,用全新的物流经济理论,对其研究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即创建了物流经济地理学。

1-8-5文件明确发展物流业P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第一次明确了物流产业的地位。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其理论依据是,现代物流业是跨经济领域,跨部门、跨地区的复合性产业,现代物流的发展虽然有不少是可以和其他经济领域、其他产业有一定差异和区别的“个性”领域,但是更多的是“共性”或者“通性”的领域。

1-8-6产业特点P8①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动脉系统,它连接社会经济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②物流产业通过对各种物流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实现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物流总成本的降低。

③物流产业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更为全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并在物流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增值。

1-8-7物流业发展的重点P9①加强中心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和管理系统的建设②加快物流企业改革步伐,按市场经济一般规律要求,组建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大型物流企业③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和标准化的建设④加强有关政策的研究经济渊源:①各类生产部门和企业所需要的空间条件上的差异性 ②地域空间上的各特定地区所具备的空间条件的差异性①统一计划原则 ②合理利用资源原则 经济原则 ③减少不合理运输原则 ④发展生产地域分工原则⑤尽可能地平衡发展原则 政治原则 ⑥缩小城乡差别原则 ⑦巩固国防原则 2-6-3中国生产力布局的重心演变经历4个阶段P23以协调沿海与内地关系为主线, 以争取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速 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度、宏观效益为目标,生产力 布局大幅度向东部地区倾斜 建设为中心,以备战和建设战略后方 施内陆地区 为基调,以工业布局为主体的生产力 发展战略 布局跳跃式向西推进④钟摆化原则⑧标准化原则③以厦门和福州为中心的环台湾海峡物流圈④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圈2-6-6物流基础设施P28现代物流是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与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物流基础设施:提供物流相关功能和组织物流服务的场所。

物流中心物流园区专门化设施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基本功能:体现在各项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服务上专业化设施各类运输场站仓储设施第三章中国物流经济分区地理3-5-1概念P33经济区划:经济区划是在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目的是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以及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

经济区: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具有特点①经济区的区内一致性和区外差异性②当经济区的层次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它的合理发展通常受到政府的重视,并通过经济区划和制定区域规划来规范经济区的发展。

经济中心:经济中心是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其集聚和辐射效果对整个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经济腹地:经济腹地是一个与经济中心或中心城市相对应的概念。

其内涵是经济中心的吸收和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其发展的地域范围。

经济联系:经济联系既包括经济区内的商品流通、技术协作、资金融通、信息传递、也包括经济区内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信网络。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划分的区域。

因此,行政区划也称行政区域。

简答3-5-2经济区和行政区关系P35①行政区经济具有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的特点,而经济区经济则具有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特点。

②行政区与经济区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行政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经济区则以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和比较优势为前提,经济区经常要跨越几个行政区。

③行政区经济以地区经济为着力点,经济区经济则以一个更大的地域甚至整个国家的利益为着力点。

3-5-4经济区划对物流影响P36①确立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区域物流系统发展格局形成②大区域规划方案正在编制,推动区域物流中心建设③城市化快速发展,促进物流系统向高效率演进3-5-5区域划分主要考虑因素P35①空间上相互毗邻②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③经济发展水平相近④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⑤社会结构相仿⑥区块规模适度⑦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⑧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⑨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第四章中国农业物流地理4-3-1名词解释P86农业物流:农业物流是从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农业生产的组织到农产品的加工、储运、分销,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包括信息传递在内的一系列计划、执行、管理控制的过程。

4-3-2农业物流的特点P86①农业物流涉及面广、量大②农业物流具有独立性和专属性③保值是中国农业物流发展的核心4-3-3发展农业物流的意义P89①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加强对农业物流的管理②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③大大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降低农业物流成本④通过农业化物流增值服务提升农产品价值,增加农民收入第五章:中国工业物流地理5-6-1工业物流的概念P117工业物流:以集中采购为主、零部件加工为核心,为工业企业产品出口搭建平台,引导仓储、运输、配送企业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果,降低企业间的互动成本,面向全球工业企业提供延伸和成套服务的系统工程。

5-6-2工业物流的特点P117①价格变化波动小②订单数量比较恒定③拆零方便④退货与更换容易⑤可满足企业客户的不同要求5-6-3工业与物流的关系P118①工业企业是拉动物流业发展的原动力②物流对工业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1)物流是工业企业生产正常运行的保证25-6-5工业物流分类P122能源工业重工业物流原材料工业机械电子工业工业物流纺织工业轻工业物流造纸工业食品工业5-6-6加快发展中国工业物流的途径P121①改变现有的商业运作模式②进入供应链,实现共赢③实现物流流程再造,推行物流外包,做强核心业务④实施企业的采购制度变革⑤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实行信息共享第六章中国商业物流地理6-14-1商业物流的概念和类型P149商业物流:就是通过批发、零售和储存环节,把各生产企业的产品在一定物流据点集中起来,然后再经过储存、分拣、流通加工、配送等业务,将商品以适当的数量,在适当的时间送到零售商业企业或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

根据商业行业分工的特点,商业物流可划分为批发商业物流和零售商业物流6-14-2商业物流的特点P149①供需调节特点②商流与物流分离特点③再加工特点④即时性特点⑤网络化特点6-14-3商业与物流的关系P151①物流是商业的重要内容②现代物流是商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③现代物流促进商业分工的深化和商业形式的创新④现代物流促进了商业体系的变革和商业组织的发展⑤现代物流促进了商业技术的创新,提高了商业企业的竞争力6-14-4中国发展商业物流的意义P153①有利于加速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②有利于带动全社会的物流需求③有利于提升第三产业的层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④有利于商业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⑤有利于吸引外资,加强国际经济合作6-14-5影响商业布局的因素P155①自然条件因素②消费状况因素③科技水平因素④交通运输因素6-14-6商业网点布局原则P158②坚持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呼应的原则④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②坚持兼顾均衡、重点发展的原则④坚持乡村城镇化发展的原则⑥坚持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配合的原则批发商业网点布局原则①生产地区批发企业的布局应该接近商品的主要产地,以便从生产企业及时采购和集中商品,并迅速分流到消费地区。

②中转地区批发企业布局应在交通枢纽城市、区域经济中心或主要对外贸易港口,便于利用各种运输方式转卖产区批发企业的商品,并兼营区域工农业产品的收购与批发业务。

③销售地区批发企业应主要设在交通方便、零售企业密集的销售中心,以快速接收、组合、分散从生产地或中转地批发企业采购来的商品,向当地零售企业和生产加工企业出售。

④根据各类商品购销分布的特点,以商品的主要流向确定批发企业的规模、密度、行业结构,以减少流通环节,便于商品购销。

零售商业网点布局原则①布局结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对经营居民日用品的零售网点,以分散为主;对某些高档耐用商品的零售网点,以集中为主。

②营业点规模大、中、小型相结合。

布局既有经营高档商品的大型商场,又要有经营一般商品的中型商场,也要有经营日用必需品的小型商店。

③零售商业与餐饮业、服务业相结合。

零售商业经营分散、方便消费者、自负盈亏,有明显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应与餐饮业、服务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发挥繁荣经济、满足消费者实际需要的功能。

6-14-8中国煤炭流向及省际煤炭交流方式P161基本流向:“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和“煤炭出关”。

省际煤炭交流中,南北向75%,东西向25%。

山西是最大的煤炭输出省,其输出量占全国省际煤炭交流量的45%。

省际(长距离)煤炭交流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①煤炭产区(铁路)沿海港口(海运)沿海消费区②煤炭产区(铁路)长江港口(水运)沿海消费区③煤炭产区(铁路直达)煤炭消费区6-14-9商业中心的形成、发展和分布的影响因素P165商业中心是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工农业产品流通的枢纽,与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影响因素①商品生产的发展水平②人口数量、密度和分布状况③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④生产布局状况⑤国家区域规划发展6-14-11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P172①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依赖性大②外商投资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③沿海开放地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④进出口商品结构有较大变化⑤能源等重要资源短缺制约中国对外贸易均衡发展6-14-13中国对外开放格局P175中国对外开放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产业开发区、保税区等形式,由沿海向内地推进,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的格局。

6-14-14经济特区P176①深圳经济特区②珠海经济特区③汕头经济特区④厦门经济特区⑤海南经济特区第七章中国交通运输地理7-7-1铁路提速P184第一次提速:1997年,京沪、京广、京哈三大干线全面提速,最高速度140公路/小时第二次提速:1998年,三大干线快速列车时速140-160公里/小时,一般列车120公里/小时第三次提速:2000年,范围扩大至“四纵二横”,最高时速普遍提高到160公里/小时第四次提速:2001年,涉及17个省市和9个铁路局,延展里程达到4434公里第五次提速:2004年,提速资源大幅提高,线路达到7700公里,160公里/小时及以上第六次提速:2007年,线路延展里程达到846公里,时速250公里/小时7-7-4中国公路运输的发展P1912004年12月17日,国务院审议通过《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