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这堂课作为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第一篇说明文,在上新课时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做以回顾并且熟悉(上一课讲了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文的结构),所以效果很好。
《苏州园林》是一篇美文,应让学生多读,在美读的过程中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可我老是怕时间来不及,给学生读书的时间过于仓促。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苏州园林的美。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同样的,给学生想和说的时间还不够充分
(5)“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说明语言的严密性
2、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
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介绍我们所熟悉的一个建筑物。
学生分组展示,点评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
学会分析,品读语句
结合实际,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积累基础知识
合作探讨,研读文本
学会分析说明文语言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2.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1)这一节说明了什么?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1、作者介绍:
2、字词积累:形近字、多音字的积累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抓住了苏州园林建筑上的什么特征(共同特征)来写的?
3、这些特征从整体上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局部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揣摩语句,体会其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内涵;精读4、5两节:
1、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要准确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难点:恰当地安排文章结构,逐层说明
五.教学资源
及环境准备
多媒体、PPT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情境导入
二、梳理基础,感知课文
三、研读共品
四、揣摩语句,精读课文
五、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
本来准备的是用多媒体上课,因为这里的学生都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让他们只是读课文根本就不能有什么收获,想象不到园林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只有通过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在脑海中对此有个直观的了解,这样对上本课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名称
《苏州园林》
执教教师
学校名称
学科
语文
学段
初中
一.内容分析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课,是第五单元的第二课,在这一课之前学生学习了《中国石拱桥》,对说明文已稍有理解,以明确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学习为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对学习说明文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我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本课我准备分二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积累词语,培养语感;了解背景,体会感情;整体感知,理清脉络。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学习写作技巧,揭示文章主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
3、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在教师的带领下,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性。
学以致用
七、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总: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分: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图画美(总说)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分说)大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局部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角落图画美
门窗图案美(分说)小
屋瓦色彩美细处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感悟文本内容,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在读中品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尾拓展升华,让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品质,一种精神,学以致用,这是教学的最终归宿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