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透明画法的方法是怎样的(1)素描初稿。
透明画法主要依赖于清晰、成功的单色底画——素描。
在这个阶段,可以用任何素描媒介——炭条、色粉笔等清楚地确定一个可填充底色的框架——素描稿。
之后,喷一层发胶或上光油。
(2)纯灰画法。
一般用白色与黑色调和的灰色作画,也可用赭石或褐色与白色调和。
基本要求是反差强烈的明暗层次,尽可能用亮色调表现,因为其后每一遍上色都会使画面变暗一点。
根据“肥盖瘦”原则,这一阶段尽可能少用油,古代画家多用铅白,因为铅白在油画颜料中最“瘦”,而黑油画色含油多,因而要少用。
在表现明暗层次反差强烈的肖像时,并不意味着越暗越好,在保持亮度的基础上,最深的调子处于中间灰色即可。
在画灰色画时,应常备一支扇形笔或油画滚子,不断用它把颜料抹平,一般只在确实需要的地方才画稍厚的笔触。
灰色画完成之后,至少要让它干两天以上再涂上一层润色光油,这利于随后的色层上光。
(3)着色。
开始时色层要概括,大面积涂上单纯的经过稀释的上光色是着色过程的第一步。
待一层上光色干后才能覆盖下一层色,间隔约为一至两天。
当然可以采用湿盖湿的画法,但不易控制色彩,所以很多采用透明画法的艺术家同时画几幅画。
(4)薄涂。
透明着色之后,为增加物象的体感、质感,高光及细节部分常采用薄涂方式强调,用大量白色调和大量的调色油涂于干后的上光色上,多加调色油是为了遵守“肥盖瘦”的原则。
注意:这一阶段不要使用松节油。
松节油只在灰色画阶段使用。
在透明画法中,上光着色与薄涂覆盖可以交替进行。
有时两三遍即可,也可能三、四十遍不止。
作品完成后需干燥几个月,然后涂一遍上光油。
有人说:有多少采用透明画法的艺术家就会有多少种技法,可见透明画法并不局限于上述方法。
画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探索属于自己的技法风格。
下面再介绍一种古典透明画法:首先用木炭起稿,然后用长锋勾线笔蘸乳胶调和的黑颜料或墨汁准确地勾出轮廓,再用大刷笔蘸“三合一”油(达玛上光油∶亚麻仁油∶松节油=1∶1∶3)调出赭色调的稀薄色,以松散的笔意涂满画面,再用抹布轻擦吸去多余的油。
第二步:用大笔蘸乳液(甲基纤维素乳液或干酪素乳液,详见“坦培拉乳剂的制作”),调钛白粉画出物体受光部分,趁白色未干时用笔轻扫,向暗部过渡,制造飞白效果显出中间色调,此时画面的明暗对比应概括、强烈。
第三步:白色干后接着用“三合一”油调色粉釉染,即所谓的“上光术”。
如果没有色粉可将油画颜料用高丽纸吸去油份再用。
第二步的提白与第三步的釉染反复进行,直到造型与色彩完美结合为止。
由于此技法使用乳胶调白,所以干燥迅速,釉染后能在短时间内结膜,故可连续作业。
应当注意:最初釉染不能用油过多。
另外,画布底子要有吸油性,初画干涩,渐呈光泽。
古典透明画法需要一个熟悉材料的过程,作画者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什么是透明画法和“光学灰”透明画法是已知架上绘画最古老的绘画技法,最早可追溯到15世纪。
它是19世纪以前欧洲传统的绘画技法。
透明画法主要是进行色彩罩染,使两种颜色通过视觉调和产生第三种颜色,它与物理调和派生的第三种颜色虽有相同的色相,但视觉效果不一样,前者更为深沉,具有珠宝般的光泽。
在运用透明画法的作画过程中,一幅画的素描关系是在不使用颜色的情况下完成的。
所谓不使用颜色,指的是以单色高调的形式将构图与物象的体积感确定下来。
然后,将颜色以透明的稀薄色或上光色添加上去。
透明画法包括:(1)透明色重显。
一般在背景及主体物的暗部用不调粉或少调粉的油彩进行多层罩色,透露布纹及底色。
(2)薄底透明罩色。
在中间调子的灰棕色底上用深棕色或银灰色画出较严格的素色油画,待干后罩上透明色,透明色避免过多调入白色,以免影响透明度。
为此,底画的素色油画需要预先提高明度,为多层罩色留下余地。
(3)厚底透明罩色。
指在底画厚涂平滑的表面及底画厚涂凹凸的表面上罩透明色。
厚涂平滑的表面指先用厚色待未干时扫平,干后罩透明色。
此法多用于古典风油画。
例如肌肤受光部分多用厚涂颜料,使其与背景等暗色部分的厚薄拉开距离。
厚涂颜料未干时用毛笔轻轻扫匀笔触进行平滑处理,干透后再罩透明色,能达到既厚实又透明晶莹的效果。
“光学灰”是透明画法表现出来的一种视觉效果。
古代艺术家在坦培拉或油性色底上用树脂光油进行釉染后,涂以透明或半透明覆盖层,使各色层通过重叠显露出来,即产生色彩奇异的透明灰色——“光学灰”。
这种透明灰色和调配出来的灰色相比,视觉效果不大相同。
它是直接画法无法达到的。
鲁本斯当时就以创造光学灰著称,他曾对他的学生说:“至少暗部最后一层色应是透明的。
”如图29是鲁本斯的油画局部。
坦培拉的乳液配制与绘画方法如何坦培拉绘画的媒介剂——乳液分天然乳胶和人工合成乳液两大类。
欧洲传统坦培拉绘画使用鸡蛋坦培拉乳液,现代画家也使用干酪素乳液和甲基纤维素乳液。
其配制方法如下:(1)鸡蛋坦培拉乳液①水性蛋黄坦培拉乳液:一个蛋黄加入等量或二分之一的清水,再滴入几滴白醋,使其乳化并防腐。
②油性蛋黄坦培拉乳液;(1∶2)达玛上光油与亚麻仁油按2∶1混合后,取两小勺混合剂加入一个蛋黄,再滴入几滴白醋。
③全蛋坦培拉乳液:即蛋清、蛋黄一起替代蛋黄使用,可以根据画家需要按上述两种方法配制水性或油性全蛋坦培拉乳液。
全蛋坦培拉乳液的另一配制方法:一个全蛋、半份(1∶2)达玛上光油、半份亚麻仁油和一份清水。
(2)干酪素乳液取50克干酪素放入盛有125毫升清水的电热锅中加热至沸腾,再加入15~20克碱式碳酸铵(先用温水溶化),不断搅拌,使干酪素充分溶解后,再兑入125毫升清水制成胶液,加1%的铅白用以防腐。
该胶液作为水性乳液可以直接用来调色作画,也可以加入适量的达玛上光油和亚麻仁油使用。
(3)甲基纤维素乳液取甲基纤维素31克,兑入2.2升清水,搅拌溶解后即可使用。
直接用于绘画时,最好混入半份或等量乳胶。
一份甲基纤维素加半份达玛上光油、半份亚麻仁油和一份水即可配成油性甲基纤维素乳液。
坦培拉绘画的方法:(1)多采用木板等硬支承材料,在底板上贴一层纱布或其它布料。
(2)白垩底子或石膏底子。
不使用油质底子。
(3)用坦培拉乳液调和色粉作画。
(4)在与画幅等大的素描纸上画出严谨、工整的素描搞,再拷贝到画底上,喷上稀薄的矾水后便可着色。
在作画过程中,坦培拉乳液最好随用随制,因为此乳液时间过长会变质或出现油水分离现象。
调色时根据着色需要蘸水稀释。
第一步,以水彩画方式用平头笔铺大体色,接着用小号毛笔以浑厚的小笔触逐步施色塑造。
由于坦培拉颜料的半透明性,大面积施色不易涂匀,故采用罩色与小线条排列的技法作细致描绘。
敷色原则是由浅及深、先薄后厚。
坦培拉的绘画特色:能精细描写物象,并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色彩的鲜艳度,而且干得快(落笔后几秒钟即干),可反复多层绘制。
什么是热画法与冷画法热画法与冷画法是欧洲最古老的蜡彩画技法,它们以使用蜡媒介的手段来区分。
适合于绘画的蜡主要是蜂蜡。
商店里出售的蜂蜡呈乳白色饼状或块状,柔润细腻,加热至60℃时能融于松节油、高级汽油和水中。
蜡彩画适合画在木板等硬支承材料上,也能附着在画布上。
画布底子一般采用胶质底子,也可以不做底子,但不能画在油质底子上。
(1)热画法选取优质蜂蜡8份,切成小块,加1份卡尔努巴蜡(进口蜡,呈蛋黄色碎片状,光滑坚硬,可以不用)混合装入金属容器中,用火加温使之溶化。
再取等量的(1∶2)达玛树脂光油调和在一起,并分盛于若干个小金属盒里,然后将各种颜色粉每色一盒分别搅拌在热蜡溶液中,即可做成不同颜色的蜡质色膏。
作画时将所用色膏盒排列在可加热的平滑金属板上,使蜡色保持溶化状态,即可用画笔蘸取色液作画,并能够在金属板上调色,必要时用松节油稀释。
蜡色涂到画面上会迅速凝固,可多层覆盖,亦可趁热用刮刀修改和润饰。
现代画家常使用热吹风器、特制电烙铁、可加热刮刀等辅助工具。
如图26。
完成后的蜡彩画呈亚光状态,可用绒布在画面上抛光。
(2)冷画法冷画法又分乳化蜡和皂化蜡两种媒介调色法。
乳化蜡:亦称蜡乳膏,标准的配制方法是:取30克优质蜂蜡,放入250毫升沸水中溶化,加15~20克碳酸铵(可先用少许温水溶解),沸腾冒泡后不停搅拌,直到冒泡消失,即可制成豆腐脑状的蜡乳膏。
绘画时用蜡乳膏4份+1份乳胶(或动物胶、干酪素胶等)调和颜色粉使用。
皂化蜡:将1份蜂蜡、3份松节油置于广口瓶中,封口,用水加热使蜂蜡溶化于松节油中,再兑入(1∶2)达玛上光油即可调和颜料粉使用。
冷画法比热画法更适于画布和纸,但冷画法蜡彩画若要抛光最好画在石膏底子的木板上。
怎样给油画起素描稿一般人看来,素描稿只是粗略的草稿,用几根随意性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大体外形而已,而决定画面最终效果的是色彩塑造。
对于采用直接作画法的艺术家来说,素描稿可能如此。
而对于古典写实绘画的艺术家来说,素描稿则相当重要,它是艺术家造型语言的全部。
因为素描是最基本的艺术表达方式,是艺术家与自然交流的第一步。
在这里我们研究一下青年画家朝戈起素描稿的过程(1)先勾出一个设想性的草稿,用铅笔在纸上画出大构图和人物大体表情,然后对照模特进行写生。
画家在写生时多以感性因素为主,人物的外形和神态尽可能接近对象。
(2)在写生过程中充分体味模特的内在气质,紧紧地抓住这一开启性灵的契机加以强化。
然后,画家根据写生稿进行加工、概括、提炼。
(3)在前两张素描稿连续嬗变和语言净化的基础上进行第三张素描稿的创作。
这一步强调轮廓线处理,使外形更加丰满,人物在光影的作用下产生一种浮雕感。
同时对局部的内容加以充实,画得更加肯定。
素描稿敲定之后,画家以极其严格的方法(方格放大法)将素描稿拷贝到画布上。
由此看来,起素描稿是一个灵活的造型过程,它允许甚至鼓励不断修改和调整,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确定一个明确满意的视觉形象。
在任何油画的起步阶段,都有理由也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起素描稿。
起素描稿并不一定上调子,可直接用线在画布上修改、调整,也可以用简单色来确定画面的主体色调与色彩关系。
下面介绍几种起稿用的工具。
(1)炭条。
炭精棒与木炭条都适于在画布或木板上画素描。
木炭条的性能更好,因为它的印痕较轻,更容易擦掉,用起来较为灵活。
炭精棒能留下很重的线条,使轮廓线较为明确。
(2)炭笔。
线条较细,更适于画细部。
有人不主张用铅笔,认为铅印会从油画色层底下泛上来。
(3)色粉笔与蜡笔。
在画布上使用不易过多,要避免使用白色或浅色。
在这种素描中过多使用色粉笔或蜡笔会使底子不稳定。
(4)水彩与丙烯色。
极薄的水彩不会对油画色的覆盖产生任何影响。
若要厚涂,就用丙烯色。
(5)水墨。
使用中国书画用水墨,是很有趣的事。
墨线既可以用油画色覆盖,也可以保留,它不会轻易被松节油洗掉。
(6)复写纸。
可将纸上的素描稿复印到画布上。
在起素描稿阶段,发胶、胶液等固定液是不可缺少的。
对于易脱落或泛色的材料有必要喷上一层固定液。
另外,各种橡皮、抹布等也是必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