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学期教科书内容概述本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的有机整合。
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册教科书主要以科学现象或科学事实为依据,遵循“问题引领下的科学探究”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理念,围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方法、步骤”的目标,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以学生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建构了《我们吃什么》、《水里有什么》、《植物的生活》、《空气和水的力》、《热的传递》、《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共24个课题,32课时。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我们吃什么》单元从吃饭入手,由食物到营养,再延伸到饮食与健康,通过对食物进行分类、检测并进行营养搭配,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使学生感悟到科学可以服务于生活、服务于人类,生活处处皆科学;《水里有什么》单元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引领,让学生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再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寻问题的答案,对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
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基本的方法、步骤,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植物的生活》单元以身边常见的植物为观察点,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精心做科学。
引导学生借鉴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解暗箱”的方法对植物的内部构造进行猜想与假设,再通过直接与间接的科学实验,认识植物身体的构造功能。
通过对植物生活的研究,让学生体验到直接与间接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掌握从事物的表象探究其内部构造的方法,对植物各个器官的功能有较深的了解;《空气和水的力》单元以“力”为探究点,展开观察、实验、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做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关注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的力量,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热的传递》单元以“热”为载体,展开观察、对比实验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热在不同物质中传递的方法,验证太阳能热水器所选用的材料、摆放的位置与热的关系,体会到利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探究方法,具备独立做科学的能力;《研究与实践》单元,选用与本册研究密切相关的“食物”与“太阳能”知识,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让学生走入社会生活,深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
本册教科书从整体上看,所选内容是以生活经验及其相关链接构建单元,知识只是作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收获之一。
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才是教科书的灵魂。
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内容在各单元的探究活动中各有侧重,并皆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第一单元《我们吃什么》单元说明科学饮食是人类健康的基础,《科学课程标准》在生命世界部分中明确指出,应让学生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编排设计了认识食物的主要种类,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知道人们需要的营养物质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会从合理、全面饮食方面考虑设计食谱等探究活动,构建了“我们吃什么”这一单元。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借此深入探究人类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对生命的本质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本单元主要落实《课程标准》中下列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2.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不迷信权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3.科学知识:知道食物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知道食物的丰富多样;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了解合理的饮食结构;知道日常饮食卫生常识。
主要的相关链接本单元包括《我们的食物》、《我们的营养》、《饮食与健康》3课内容。
本单元从学生的饮食这一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切入,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人类需要哪些营养;知道人们需要的营养物质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
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饮食;会从合理、全面饮食方面设计食谱;养成科学饮食的好习惯。
逐步从探究科学饮食的多种活动中意识到要珍爱生命;善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通过本单元学习,为学生以后探究人的生长发育等方面知识打下基础。
本单元各课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我们的食物》是本单元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用观察和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一些食物,知道我们的食物主要来源于大自然。
《我们的营养》一课是让学生学习用简单的实验方法鉴别几种常见食物的主要营养,进一步收集资料,并作简单分析。
《饮食与健康》主要阐述任何一种或一类食物都不能为人体提供全部所需的营养素,所以我们要学会从营养学的角度认识食物的分类,合理地搭配日常的膳食。
在对信息作进一步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认识到营养全面的重要性。
1.我们的食物一、教学目标1.能调动多种感官观察食物,并用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食物的特征;能通过对多种食物的比较,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给食物分类;能利用调查访问、查阅书刊等手段获取有关食物的知识;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并对他人做出正确评价。
2.想知道有关食物的更多知识,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愿意把自己的材料介绍给同学,并尊重同学的劳动成果;了解到大自然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树立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知道食物的丰富多样;知道食物主要来源于自然界;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二、教科书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食物的丰富多样性,了解食物的主要来源。
教科书循序渐进地安排了认识常见的食物名称、给食物分类等活动。
通过交流,让学生理解我们的食物种类是多样的,体会自然界食物种类的纷繁多样。
活动准备:提出了本课要探究的问题及主要的探究任务:“我们的食物从哪里来?研究一下吧。
”让学生做好心理上和材料上的准备,把探究活动有效提到课前。
同时用文字指出学生材料上的准备:“了解我们常吃的食物,搜集有关食物的资料”。
资料的准备主要以常见食物的名称、外形特点、口味特点为主,也包括后续学习将要接触到的有关营养与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几天布置学生注意观察日常饮食,首先把食物名称记录下来,了解日常食用的食物名称。
为便于课上交流,实物的搜集很重要,但是,也应引导学生准备一些常见食物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在网络上搜集更多关于食物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
活动过程:活动一:我们的食物有哪些?教科书以图片的形式出示了一组常见的食物,种类包括蔬菜、粮食、肉、蛋等,在种类上没有做明显的分类,并且都是学生日常饮食中食用过的,旨在提示学生交流更多的日常食物。
教科书还呈现了一个表格“食物统计表”,通过卡通语言“昨天我们吃了什么?”提示学生回忆平时的饮食情况,交流日常饮食中食物的名称,利用表格中的提示做好记录。
探究活动可按教科书提供的顺序进行,即先让学生列举常吃的食物,接着让学生介绍虽然不常见但自己知道的一些食物,以便扩展学生的认识。
也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爱吃的食物,说说喜欢吃的食物及喜爱的理由。
通过比较充分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食物是丰富多样的,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
活动二:给我们吃的食物分类。
在学生列举了大量食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食物的来源问题,从而让学生初步知道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科书出示了一幅图,图上既有自然界的庄稼、苹果树、蔬菜等植物,又有牛、羊、鱼等动物,这些都是食物的来源。
卡通语言“有的食物来自动物,有的来自……”意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食物的来源有哪些途径?同时,教科书呈现一段正文语言:“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动物性食物还是植物性食物,都来自于自然界。
教科书还提供了一个活动情景图:三个学生用食物图片在进行分类活动。
提示学生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给食物分类。
给食物分类的方法很多,既可以按照食物的来源给食物分类,也可以按照口味给食物分类,等等。
教科书隐含了给食物分类的标准,旨在通过学生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活动,理解食物种类的多样。
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插图的提示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诸如“大米和面粉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吃的牛羊肉是怎么来的?”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交流。
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我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大自然,如鸡鱼肉蛋来自于动物,米、面、蔬菜、瓜果来自于植物,香菇、木耳来自于微生物等等。
教学时,教师可以适时地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关于给食物分类的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对带来的食物进行分类。
分类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能各有各的分法,只要能说出比较恰当的理由,就可以肯定并给予表扬鼓励。
如果学生准备的食物不充分,也可以利用图片进行分类活动。
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保护学生的自主精神,尽力做到让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不统一分类标准,不搞一刀切。
自由活动:教科书设置了一个活动指向:“我是美食小导游。
”呈现的情景图极富活动性,一个学生作介绍:“这是我们的地方名吃,欢迎品尝。
”其他学生一边听取介绍,一边准备品尝美食。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一是可以组织“美食小导游”活动,让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美食绘声绘色地介绍给大家。
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三、四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做“小导游”,向“游客”作美食介绍,看谁的讲解最有诱惑力,最能吸引“食客”。
课堂上也可以举办“美食一条街”的模拟活动,让学生自愿组合,开办美食店,几家美食店组成一条街。
几位“食客”随“小导游”游览美食街,“品尝”美食,然后评出最佳导游。
二是可以组织演讲会或辩论会,对社会上只讲美食不讲生态环境的行为慷慨陈辞。
在组织这部分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就教科书上的例子发表看法,也可以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类似的话题,如湖区常见的炸鱼、电鱼,山区里的打野兔、打山鸡等,让学生畅所欲言,张扬个性。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和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他更实际、更方便的教学活动。
拓展活动:教科书提出了一个活动指向:“调查我们当地的饮食习惯。
”这个活动虽然是安排在课后,但是题目依然有点大,学生难以单独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课后拓展活动灵活性强的特点,分成小组安排活动,或者分时段安排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