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

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

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这小节是第一章《走进技术的世界》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第一节内容,上好本节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万事开头难”,是否能上好本节内容关系到能否提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有:
1、技术的产生
2、技术的内涵
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这小节是第一章《走进技术的世界》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第一节内容,上好本节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万事开头难”,是否能上好本节内容关系到能否提起学生的兴趣。

所以,教师必须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学生的兴趣。

本节内容应该是基础的基础。

因此,不宜过于深入,不宜过于扩展。

对象分析
教师:本课程为新增设课程,教师并非本专业的教师,对于教本课程就比较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资料,对该教材认真的进行分析、研究。

新的课程及教材都需要教师的教学方式逐步发生转变。

学生:本课程为新课程,学生从未学习过,且该课程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

所以,学生会对该课程表现出很高的兴致和好奇,教师应该想办法保持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相互合作,让每位学生都参加到其中,让他们发挥他们的特长,保持他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技术的产生,理解技术的内涵,知道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行为目标:学生可以通过事例来说明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3、情感目标:体验技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4、能力目标:能分析多数技术或技术产品满足了人们的什么需求或什么愿望。

教学策略: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教学目标上的要求,我主要采用了教师讲授、学生阅读、讨论等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手段。

让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充分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动性,本人以课本案例、多媒体展示案例,学生分析案例,教师点拨,让学生自主思考,以及分组讨论,然后形成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并点明本节课的知识点。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与交流来达成。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技术世界里,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技术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走进技术的世界。

2、进行新课
(1)技术的产生
师:从远古到现代,人类发明、创造了数不胜数的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的文明的进步,技术是怎样产生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飞机的诞生”两个案例,并一起讨论:技术是怎么产生的,指出案例中的技术产生。

(学生阅读,相互讨论)
生:造纸术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需求;印刷术的发明是为了满足人类传播知识的需要。

飞机的诞生为了满足人类突破地球束缚的梦想。

所以,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师:我们人类在生活中,需要着衣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的产生;需要进食以补充能
量,于是有了食品烹饪加工技术以及农作物栽培、家畜饲养技术的产生;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抵御外来侵害,于是有了建筑技术的产生;需要出行以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有了车船制造技术的产生;于是有了车船制造技术的产生;需要交往以保持与别人的联系,于是有了通信邮电技术的产生……
下面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技术的产生源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让学生举例说明)
总结:
(2)技术的内涵
师:技术一词源于希腊文中,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讨论。

这个词出现后,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不断发展,所以技术的内涵也不断扩展,技术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有不同的内涵。

在古代:技术仅仅是指个人的技术和技能。

在手工生产条件下,技术是指手艺人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手段和配方等。

13~15世纪,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传到欧洲,对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540~1620年,以意大利为先导的欧洲各国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在技术发明和创新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逐步丰富了技术的内涵。

17世纪初,技术仅指各种应用技艺。

18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技术就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20世纪中叶,第三次技术革命开始,人们对技术内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所以,随这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技术发展到现在,人们通常会认为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

(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师:从技术的内涵看,技术要遵循自然规律,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下面我们阅读课本“一项立体农业生态工程“‘永动机’梦想的破灭”两个案例,一起讨论,填第6页的表。

(学生阅读,相互讨论)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所以,自然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资源。

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

我们要在保证自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合理地实现了自然为人使用的目的。

通过课件呈现下面两个案例
都江堰"活"的水利博物馆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人于公元前256年后建造的一座运用动力学原理,采用无坝引水建筑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

其主体工程规划学,布局合理,配合巧妙,联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学完整、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它既有灌溉、排水功能,又是水运通道,为成都和周边城镇的供水、水运、环保和防洪发挥了多种效应,还衍生了多种文化现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活’的水利博物馆。

荷兰风车
荷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1/3的土地在海平面6m以下,是一个“底地之国”。

几千年来,荷兰的土层持续缓慢下降,荷兰人不仅要防止海水吞没国土,还要围海造地,不断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

修筑堤坝和围海造地都需要大量的排水,古代没有电力,荷兰人便利用当地极为丰富的风力资源。

1229年,荷兰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座为人类提供动力的风车,后来还创造了高达9m的抽水风车。

风车成为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强有力的武器,大小风车日夜转动,起到了排出海水、灌溉田地的巨大作用,在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斗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

同时,风车还广泛用于榨油、脱谷等生产劳动中,为荷兰历史上的繁荣
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欧洲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帝创造了人,荷兰风车创造陆地。

这两个例子典型的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师:技术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属性。

阅读第7页“大面积蝗灾的成功防治”
(学生阅读)
之所以蝗灾那么快得到防治,是在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努力,国家的高度关注和支持,社会个方面的配合。

由此可见,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所以,技术具有双重属性。

3、小结本节内容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
经多位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做小结、补充。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且比较枯燥,如“技术的内涵”、“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在教学中容易犯传统的灌输知识的作法,如何来突破这些难点,提高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及对学习通用技术的愿望。

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中我发现教材的重组,优化是顺利、完满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课本中的教学内容、素材必须经过优化和重组,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和运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