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激励性评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东平县戴庙乡初级中学雷韶华提要: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对教与学起着导向、激励、调控的作用。
教学中证明,激励性评价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
我在教学中有效的运用一些激励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口头激励性评价,二、书面描述激励性评价,三、荣誉的激励性评价,四、用身体语言来进行激励性评价。
当然采用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地表扬,还要把握好尺度:1、适度;2、适量;3、适时。
灵活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激励性语言、体验进步、自信、学习兴趣正文:实施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改革评价制度。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教与学起着导向、激励、调控作用。
以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都高高在上地指责学生,“该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不热爱劳动”,“与同学关系不融洽”……,或是劈头盖脸地一顿训斥,从而形成了只以考分、升学作为评价学生的优劣、能力和前途的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
而今,素质教育的实践已深入到学校的各个领域。
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使受教育者的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
以往对学生的那种毫无艺术性的评价是没有益处的,是必须要改革的。
有感情的评价如春风一般,温暖学生的心,让他们在温和的情绪中改正缺点。
宽松的氛围、愉悦的心境、和谐的交流、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是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发展”这个素质教育的前提。
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对此,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主体性越来越强的今天,面对课堂上的越来越活跃的学生激励评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几年的教学证明,激励性评价方式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
特别是近一年的工作中,我有效地运用一些激励的方法,发挥激励功能,激发同学们旺盛的学习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口头激励性评价。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在他有名的“效果率”中强调,激励学生最好的方法是适时、适度地奖赏,及时地对他进行赏识性的评价。
所以,课堂中,我总是习惯于这样点评学生:“A同学的资料,正是老师一直在寻找而苦于不知道如何获得的信息,你能告诉我,告诉同学你是怎样找到的吗?”“B同学的材料非常详实,看来他可花了不少功夫。
”“真没有想到C同学表演的角色这么好。
”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和赏识性的的评价,让学生获得一种满足和成功感。
如果经常骂学生“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
时间长了,这位学生就真的成了你所说的“笨蛋”了。
因为这样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孩子的上进心,伤害孩子的自尊。
所以教学中必须力戒嘲笑、羞辱、责怪抱怨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
二、书面描述激励性评价。
在批改学生的作业和课堂练习中,我常采用书面描述激励性评价方式。
著名的心理学家克劳特的“标签效应”,即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它启示我们:针对学生的特点,写好作业评语,就如同给学生贴上“标签”,发挥评语的导向功能,产生引导效应。
如:我们班的王伟同学,原来书写很潦草,卷面很脏,做作业的积极性不高,常拖欠作业。
有一次,他交上来的组词本,做错了题,我在他的作业本上写道:“你及时完成了作业,真棒!但要听清楚作业的要求,好吗?”第二天,他交来更正过的作业本。
我发现他第二遍的作业比以前工整了,书写也有进步了,于是,我在他的作业本上写道:“你能主动更正作业,而且卷面整洁,书写有进步,老师为你的转变而感到高兴!”隔一天,他又把作业本教给我,原来他又重做了一遍,这一次他不仅书写又有进步,而且每个字都组了很多词。
我忍不住数了起来:好家伙,有一个字竟然组了31个词,我简直不敢相信他的转变!于是,我提笔就写:“你的作业连续更正两遍,直到得满分为止,多有上进心啊!一个字能组31个词,多了不起啊!”后来我还把他的作业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在他的影响下,同学们做作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以后做的组词作业中,全班同学都能及时上交,而且书写工整并组了很多词。
三、荣誉的激励性评价。
为了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他们的情感,我也常采用荣誉激励性评价方式。
学生在学习中都希望老师在他们表现出色时给一些奖励,所以我制作了一些小红花、帮助星、智慧星、进取星、合作星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方面表现出色,我就给他相应的星星。
我觉得这种形成性评价对后进生尤为适宜,因为他们能在这种评价中体验进步,重新认识自我,从而建立自信。
四、用身体语言来进行激励性评价。
除了有声语言之外,教师还需要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
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摸一摸学生的头,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
当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行之有效的体态语言能体现出教师在评价时感情的投入,与学生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共振。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几种激烈性评价方法。
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
”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动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当学生写出工整又美观的一页作业,我除了给他一个“优”,再写上一句“老师真喜欢看你写的字呀!”当一个平日胆怯的孩子能上台发言,我除了给他灿烂的笑脸还摸摸他的头,说:“老师为你高兴!”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通过老师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
激烈性评价帮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激励了进步;也帮助了教师发现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了学生的潜能。
班里有个男学生,由于家庭原因,性格一直很孤僻、自卑,在众人面前不爱讲话。
我激励他说话,课堂上经常提问他,并即时评价,夸他表现很突出。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果真有了进步,不仅性格开朗起来,众人面前能随便说一句话,而且活动课上还能唱上几首动听的歌。
当然,采用激励性评价并不就是一味的表扬,不要批评。
激励性评价要把握好尺度,学生犯了错误还大肆表扬,这是纵容不是激励。
那么怎样把握好激励性评价的尺度呢?1、适度这里的度,是指在激励性评价教师激励性语言的轻重,它直接影响着激励性评价效果的大小,理论与实践都证明,激励性语言的强度与效果呈抛物线形:开始,两者间成正比,在达到一定高度后,效果则自然减退。
所以,在以激励性评价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时,初始阶段的激励性语言的强度可以大一些。
特别是针对某些学习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即使他们取得点滴进步,也要以较大的强度给予激励。
2、适量适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激励性评价的次数要合适。
太少,对学生情感触动轻微,起不到激励性评价的作用;太多,容易使学生不以为然,默然视之,形成疲塌的心态。
对于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的学生,激励性评价的次数要吝啬,只有在其取得较达成功时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其感受到获取激励性评价的不易,从而努力投入以获取激励性评价。
而对那些平日学习较为懒惰、少有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的次数可以多些,此时老师千万不要吝啬激励性评价。
一次,在阅读课文时,我班的一位性格内向的孩子举起了小手,我让他起来朗读,他脸涨的通红,我鼓励他“不紧张,慢慢来”终于他结结巴巴地把课文读完了,我及时表扬他“不错,你有勇气读完课文,老师为你骄傲,如果不紧张读得再流利些就更不错。
”之后,只要他每次举手我都给他机会,并始终以及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渐渐地他的阅读有了很大的进步,也能克服紧张的毛病,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因此可以看出在老师的激励性评价中,既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又指导了学习方法。
但是,随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日趋提高,激励性评价的次数也要随之递减,以保持其对激励性评价的渴望,从而保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持续。
3、适时“赏不过时”,是说奖励应该选择在最佳时机,而这个最佳时机就是要及时,激励性评价也是如此。
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并取得成功时,教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正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赞许与肯定。
而这种肯定,特别容易满足学生要求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也就更能激发他们继续主动、积极投身学习的情感。
清代教育家颜旱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点心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滋味。
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吝啬赞许与鼓励,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每当学生答得好时,及时称赞,“说的很有道理”、“对了,相信你下一次答题你会回答得更好”“见解独到”等,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
所以,激励性评价一定要及时,对事过境迁的激励性评价,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
记得有人说过:“激励性评价是最富有魅力的语言,它是一把打开希望之门的钥匙,教师、家长精心地说,科学地说,激励地说,使平凡变得伟大,从而说出一个精彩的世界。
”让我们大胆地使用激励性评价吧!无论是在教育还是在教学工作中,它都会使你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