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反思
贾荣
一、分析成绩落后的原因
1、低年级基础没打好。
上初中后,作业拖拖拉拉,并且连最基本的口算都经常逃避不肯练。
“口算基础没有打好,阅读的习惯也没有养成,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
这主要是因为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
”
2、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等、靠、要”的坏毛病,等老师来教,靠别的同学来帮忙。
甚至动歪脑筋,课间跟几个成绩好的同学勾肩搭背,搞关系。
所以上课一拿到题目,不是想着我要快点想、快点做,而是磨磨蹭蹭的拖延时间,一到下课铃声响,连忙用眼睛看着别的同学,示意别人:快来教我。
3、家庭缺少必要的辅导、教育
每天的课间或放学一有时间,我就请他到办公室来补作业,想尽各种办法:画线段图、利用学具等形象化手段帮助他理解题目意思,教给他解题方法。
他当天是会了,可是过几天同样类型的题目给他做却又不会了。
这说明他当时没有真正弄懂,或懂了以后回去没有消化,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效率太低了。
二、措施与对策
1、加强心理沟通,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我利用课余时间找李根同学谈心、交流,甚至还邀请他与我一起进行早锻炼。
这样尽量使他与我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消除对数学的恐惧和排斥,渐渐地,他也比较愿意向我敞开心扉。
数学学起来似乎也不那么令他感到头大了。
2、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我坚持对他以鼓励、表扬为主,以朋友的立场去引导他,增强他的学习自信心。
3、联系家长一起教育。
吸取前面的教训,我与他家长联系,尽可能地说一些他的点滴进步。
比如:小家伙实际挺聪明的,好好学肯定
能学好;今天又比昨天有了一些进步;运动会上表现非常好,你生了一个非常棒的孩子等等。
这样使家长对管好自己的孩子也有一定的信心,增强教育的合力作用。
4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学习任务,重点是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掌握,以及对基本能力的培养。
为此,我在对他帮扶的过程当中侧重于“双基”,强化重点,主要采取“三步法”的做法:第一步:课前指导预习;课前的预习,有助于“学困生”尽早地进入课堂教学状态,有助于对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有助于学习自信心的培养,可以尽量减少因为课堂听不懂所产生的溜号。
自从对袁佳伟同学进行课前的一些预习指导,他的听课效率明显得到了提高,注意力也集中了。
第二步:课堂强化基础;对于“学困生”的帮扶,不能够丢掉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当中不能忽视这部分“学困生”的存在,尤其对于一节课的基本知识,尽量要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中过关。
对于袁佳伟同学,每节课课堂上的提问自然不可避免,主要选择一些较为基础的问题让他回答,重点关注他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及时的鼓励当然不可缺失,虽然降低他知识学习的要求,但树立的是继续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第三步:课后巩固基础;有人说,数学是做出来的。
其实很多数学“学困生”产生的根源在于课堂不听课,课后不做作业,久而久之,成绩自然就差了,而要让他们做作业,可不能一味的不加选择,基础好的学生做什么,他们也做什么。
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一方面可以避免他们抄袭作业,另一方面更有助于他们主动完成作业。
对于袁佳伟同学,每天我有针对性的布置他一些数学基础作业,可以说是班级当中独一无二的,断绝了他一时懒惰而抄袭的想法,并且对他的作业进行面批,出现的错误及时辅导,并加以巩固。
三、效果
通过以上的几步,主要想法是通过把握课堂教学当中的几个关键环节,降低“学困生”学习数学的重心,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多扶一把,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当中的问题与障碍,及时的加以鼓励,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与热情。
经过对袁佳伟同学一年的帮扶,他对数学不是
那么排斥,我请他到办公室来做题,他也基本能按时过来,脸上也浮现出一种“有所谓”的神情。
从中能看出自信心在他心里慢慢滋长,只是很不稳定,随着一次次成绩的好坏而起伏着。
成绩在逐渐地上升,虽然有小幅度的反复。
在这次期中考试数学考了62分,与别人没法比,但跟他自己比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反思
我觉得自己在辅导袁佳伟的过程中,虽然使他的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我付出的精力似乎还是不成比例的。
我想这可能是我的辅导,缺少理论的支撑和指导。
因而缺少更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法。
因此,他趁暑假时间好好地拜读了一下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有关理论,颇有感受。
后来再反思自己以前的辅导确实非常不到位,事倍功半也就在所难免了。
1、以狭隘的观点来看待学习,看不到学生学习的全貌。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七种智能:语文、数学、空间、音乐、运动等,每人在这七种智能的发展上不是平均的,而是有所侧重的。
袁佳伟是一个运动型智能占优势的学生,如果能利用他的这一特长来发展他的能力,并促使他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那要比单独地为他补单纯的课程效果要好得多。
2、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
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如果给袁佳伟同学搜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让他经常阅读并思考,那么他对知识的感受性肯定会越来越敏锐,那我的工作就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