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析当代大学生暴力犯罪现状及预防3

简析当代大学生暴力犯罪现状及预防3

简析当代大学生暴力犯罪现状及预防
【摘要】大学生暴力犯罪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大学生暴力犯罪的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原因。

这是道德的缺失?是性格的孤僻?还是教育的缝隙?大学是塑造高等人才的地方,是改变命运的转折点。

大学生是备受社会关心的群体。

本文从大学生暴力犯罪现状、原因、预防三个方面解析大学生从象牙塔迈向监狱的事实。

【关键词】暴力犯罪性格法律道德压力
1 大学生暴力犯罪现状及其特点
暴力犯罪,是指使用暴力手段(包括以暴力相威胁),以特定的或者不特定的人或物为侵害象,蓄意危害他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全的犯罪行为。

共基本特征为具有明显的暴力性质。

而今大学生暴力犯罪率呈现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学了草莽行为行凶。

对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如今,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象牙塔里的他们,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内心孤傲,怕被人看不起,也看不起别人。

承受不住家庭、学习的压力,对社会的没信心是大学生暴力犯罪的隐疾,一旦触发,不可设想。

而事实是这样的情况已然触发。

从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的事件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暴力犯罪的群体主要偏向男生。

大学男生正是精力旺盛、血气方刚的时期,暴力犯罪的学生一般心性高傲,争强好胜,思想偏激、容易激动、易走极端。

特别受不了刺激,恋爱失败、挂科、与同学发生争执等,这都是大学生暴力犯罪的表现形式。

其主要特点是:大案居多,后果严重;手段残忍,报复性强;具有突发性,难以预防。

那么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2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原因
2.1家庭压力过大,缺乏爱,受到的教育不够人性化
许多暴力犯罪的大学生,家庭背景都充满着严肃的氛围。

不够温馨的环境,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一抹黑白色。

父母盼望孩子成才,给孩子众多希望,对孩子要求严格。

等到孩子真的走进了名牌大学的门,足以证明他们是够优秀了。

但这样的优秀,背后隐藏的是孩子孤独的内心,是不健康的人格,他们被过去的经历束缚着,对过去自己所处的环境充满厌恶,对周围的人事都会带有消极的情绪。

2.2法律意识淡薄
大学生暴力犯罪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法律意识淡薄。

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只注重自己的接受专业技术教育,往往忽视最基本的道德法治教育。

另一方面,学校在培养学生时,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认为大学生是一个成年集体后,可能不会太多地去管教他们,通常学校都会以较为宽松的政策去管理大学生。

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下,没有认识到刚成年的他们,和未成年的学生,是没有太大区别的,这个时候没有正确地引导教育学生,没有注重学生的心灵培养,将会让某些学生以负面的情绪去判断社会事实。

林森浩是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与其室友黄洋不和。

2013年3月29日,林森浩在宿舍听见黄洋和其他同学说愚人节要到了,想要整人。

林森浩不爽黄洋,便计划投毒“整”黄洋,让他难受。

2013年3月31日中午,林森浩将做完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

2013年4月1日早上,黄洋起床后接水喝,结果喝了想要干呕,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

经审查,林森浩的行为已经构成故意杀人罪,最终被判处死刑。

通过此事我们能看到,一个高学历的研究生,只为了一点小事,对室友仇恨,莽撞地投毒,无视法律。

可以看到,高学历,高深知识,不一定会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明法、懂法。

淡薄的法律意识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一个原因。

2.3内心孤僻、抑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陷
暴力犯罪的大学生通常都是内心孤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喜与人交流,没有知心朋友,有什么事都是一个人默默地想,久了整个人就被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对外面的世界不够了解,让自己的身心都处在极度压抑的环境。

马加爵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2004年2月13日晚杀一人,2月14日晚杀一人,2月15日再杀两人,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

2004年3月15日被公安部列为A级通缉犯;2004年6月17日被执行死刑。

《中国青年报》报道,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为马加爵做了心理测试,分析其犯罪背后的原因。

其写出的《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报告指出,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引发了其连续杀人的后果。

还有的大学生,特别是男同学,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在寝室打游戏,把游戏当成现实,导致把游戏中的血腥带到现实世界里,从而导致了暴力犯罪的事实。

2.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走向暴力犯罪道路的大学生往往是长大了,但没有成熟,只是年龄的成长,内心依然是小孩子心性。

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个社会,没有基本的法律意识,不敬畏、不尊重生命,冲动、易怒、暴躁,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看待这个世界,不懂得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永远只看到事物的表面,没有正确认识到事物的内在,只想到自己的利益,没有看到他人的苦痛。

用仇恨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认为别人的都是好的,自己永远是悲情的那一个,被父母压迫,被社会束缚,被世间遗忘。

这样的思想在脑海里积淀,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悲催的世界观,悲情的人生观、悲哀的价值观。

这样最容易引发大学生内心的忧郁、孤僻的性格。

一个不好,暴力犯罪就会成为事实。

2010年10月20日深夜,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的事件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不由让大家深深地思考大学生光荣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如何不为人知的东西。

药家鑫的犯罪看似一念形成的,就如其辩护律师所说的激情杀人一样,但其实不然,就药家鑫的杀人动机和犯罪时的心理活动来说,他是在撞伤人后,害怕被受害者记住,从而产生了杀人动机。

就因为害怕受害者醒来会追究自己的责任,就夺取了一条生命,丝毫不把生命放在眼里。

这事件的背后反映了药家鑫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

3预防暴力犯罪
3.1父母要注重孩子的后天教育,不要只顾着望子成龙,更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关爱。

对于人性,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观点,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

不管善恶,后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降生在这个世界上,一片雪白,父母是孩子的指路灯,帮助孩子认识社会。

但是在引导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强加自己的观点在孩子身上。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是属于自己的,父母最好不要将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强加在别人身上,让孩子成为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

更多地要去关心关爱孩子的成长,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注重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样才能给孩子建立一个有爱的家庭,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长大后才会有一颗积极向上、有爱的心。

3.2加强法律教育,培养良好的法治观,正确的道德观。

加强法律教育,不仅仅是学校需要重视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更要求学生自己积极配合,重视法律,学法、守法、遵法。

以法律的观念要求自己的行动,凡事三思而后行。

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们要遵守这个社会的最基本准则,我们的人生才能是规矩的,虽说再不疯
狂我们就老了,但是疯狂也要有一个度,而这个度就是建立在法律的道德基础之上。

这样的疯狂才是青春岁月里最美的祭奠,而不是将别人置于痛苦之中,那样的疯狂是犯罪,不可违。

3.3建立良好的内心世界,学会宽容,尊重生命,与人交流,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相由心生,一颗积极健康的心是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保障。

大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心灵也会有些脆弱,因为过去的自己只知道读书,努力读书,却再时光里丢失了一些原本的美好,也没有认真去体会这个世界的美。

突然间受到刺激,很容易接受不了,因为过往的一切太过美好,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但大学最不缺的就是优秀人才,当你我他都是优秀的人后,心里容易产生不平衡感,世界不是围着自己转了,感觉很郁闷,这是许多大学生都会有的心理表现,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内心世界,与人交流,放低姿态,清醒地去对待周围的事物,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爱,学会包容,尊重每一个生命,这样才会避免自己一时的激动陷自己于不义,陷朋友于危险之中。

3.4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社会情感。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朝美丽方向发展的基石。

一个人如果思维偏差,待人接物都朝着极端的方向走,度这个世界仇视,看身边的人不爽,感觉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这样危险的意识要不得。

我们不仅要在专业知识上有高技术,在人生这本书上,我们更是要正面对待。

以正确的观点去写完,不要抹上一笔自己都无法原谅自己的败笔,或许这个败笔还有可能是人生的终结。

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社会情感,对社会心怀感恩,爱这个世界,享受这个世界的美。

总之,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注重智商的练习,书本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情商的培养,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多交一些真心朋友,不要让自己活在一个自我的圈子里,将自己围死,懂得遵守基本的法律制度,还心灵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法学概论》(第二版),主编:夏锦文,科学出版社
《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颜小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5月
《犯罪心理学》,梅传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2月第二版,
《大学生犯罪出现新类型:脆弱心理埋下犯罪苦果》,赵中鹏,千龙网
《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犯罪预防工作》,李翼,《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3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