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当前女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其对策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思想多元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提速,一些有着高素质、受过良好高等教育、有着伟大抱负、本应成为祖国栋梁的女大学生却走上了一条犯罪的不归路,白白断送自己美好的前程,对自己和家人,对学校、教育界、社会、国家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而且从近些年来看女大学生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集青春少女与知识女性于一身的女大学生为什么走上犯罪不归路?怎样预防和减少女大学生犯罪?值得我们深思。
一、女大学生犯罪的特点从近些年来发生的多起引起重大社会影响和广泛社会反思的案件来看,我国女大学生犯罪主要呈现出如下五个特点:(一)犯罪数量迅速增长当前女大学生犯罪数量迅速增长,同时犯罪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犯罪女大学生过去多出自普通大专院校,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女大学生,甚至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硕士生、女博士生犯罪的消息较往年也明显增多。
文革”前,我国男女青年犯罪比例约为100:1,而到80年代后期达到10:1,也就是增加了10倍。
90年代男性与女性犯罪比例已成为7:3。
在校大学生男女犯罪的比例与此大体一致。
据南京市高校较集中的一个区的调查显示,在2002年上半年受理的大学生犯罪案件中,女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的案件占30%左右,比往年增长了100%。
毋庸置疑,女大学生犯罪已成为犯罪主体中的一个醒目的群体,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犯罪类型多样化当前女大学生犯罪的类型表现出形式复杂、种类繁多的特点。
在女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中,以盗窃诈骗性犯罪和卖淫等类型表现最为频繁。
她们由于追求物质享受,爱慕虚荣,当家庭经济不能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和其他生活需求时,就不择手段进行盗窃诈骗甚至轻视情感,走上靠色相生存的道路。
据调查显示,在校女大学生犯罪,从事卖淫和盗窃的占到了70%,女生盗窃与卖淫这类犯罪一是量大,二是具有普遍性。
(三)犯罪手段智能化女大学生因有较高的智商,注重案前策划,犯罪时利用高科技,反侦查能力强,往往能达到犯罪目的而不易被侦破如:有的采取事先探听同学的信用卡密码或存折密码的方法,趁其不备盗走信用卡或存折,将钱取出后又伪造不在现场的假象。
又如因作风问题和偷窃,被河南财政专科学校勒令退学的二年级女学生李某,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并作了长时间的预谋和准备。
她说:“我曾想用刀砍人,用匕首扎人,用硫酸泼人,可我又手无缚鸡之力,使用暴力不现实,我又怕流血,于是选择了投毒。
”为了搞清砒霜的性质、作用、使用方法,她到书店购买了有关书籍,走访学过化学的同学,从而了解到砒霜毒性强,能溶解于水,使用简单易行,不易被人发现。
此外,对作案时间、地点及砒霜购买等绞尽脑汁,也充分发挥了她的高智能作用。
李某的投毒,使近800名学生中毒住院,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并造成直接、间接经济损失100多万元和无法挽回的政治影响。
(四)作案方式隐蔽化女性胆小柔弱的特点,容易使人放松对她们违法犯罪行为的警惕性。
一些女性正是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特点,通常采取较为隐蔽的作案方式。
对于知识丰富的女大学生来讲,其手段往往更为狡诈阴险,她们的“蛛丝马迹”很难被人发现。
例如2009年7月,武汉某大学女生安某,因为室友对自己“不好”,将室友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偷走,用袋子装好,放在看门师傅处。
失主报警后,安为了避嫌将自己的1200元也放入袋中,谎称自己丢了1200元。
(五)情绪波动,激情犯罪女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丰富、细腻、复杂且不稳定,较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敏感而易受伤害,情绪多变却不愿流露,两极性明显。
一方面,个别女大学生缺乏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对事物不能冷静分析判断与周密思考,感情用事,走极端,以致犯罪;另一方面,女大学生的情绪丰富激烈容易产生激情,进而降低她们对外界刺激的承受力,不能正确调节内心冲突与社会要求的关系,导致激情犯罪。
如北外学生罗卡娜因琐事与该校女生发生争执,一怒之下持水果刀将女同学刺死。
女大学生犯罪行为表面看是个人的行为,其产生又是社会、学校、家庭及行为人的主观因素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有通过对犯罪原因的正确分析,才能对女大学生犯罪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及矫治对策。
二、导致女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一)自身原因1.心理不成熟,无法应对挫折女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未成熟,她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做事欠缺考虑。
当前女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从小被父母视若珍宝,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她们,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后,对挫折没有心理准备,一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情绪失控,迷失方向,产生过激行为。
一些女大学生因出身贫寒,或有某些缺陷,敏感自卑,嫉妒他人,心理不平衡,容易对社会产生不满和仇视。
除此之外,女大学生正在逐步踏入社会,她们对社会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喜欢沉浸在自己对未来的美好幻想中。
但现实情况却总不尽如人意,四处碰壁。
当她们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极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无法应对社会的一些不公和挫折,对人生悲观,以至于不能自拔,最终走向犯罪。
湛江师范学院文学系的一个女大学生被爱情骗子抛弃后,痛不欲生,失去理智,最终举起手中的刀,成了杀人犯,这正是心理脆弱和不成熟的表现。
2.生理因素女大学生在特殊生理期间,因为内分泌的平衡受到干扰,往往会出现不愉悦、冲动和烦躁,感情容易受刺激、易疲劳、易嫉妒、神经质性不安等情绪不良现象。
因此,在该时期女大学生容易产生冲动或与他人发生冲突,如果恰遇不良的致罪诱因,容易在冲动的促进作用下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英国学者多尔顿早在1966年研究中就发现女性所干的暴力犯罪行为大多数发生在经前4天和行经的四天内,43.6%的卖淫也发生在此阶段。
3..价值观存在偏差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尤其是20来岁的女生,大多有很强的自我展示欲望,很注重自己的形象,以期获得别人的赞美和推崇。
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攀比之风愈演愈烈。
,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和错位。
她们高消费心理突出,把穿名牌服装,买高档商品看成一种时髦。
有的甚至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成败得失的尺度。
对物质享受和满足虚荣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女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女大学生甚至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
主要原因就是虚荣心过强,喜欢攀比,贪图享乐造成的。
4.法制观念淡薄虽然女大学生文化水平较高,但并非所有人的法律意识都很强。
实践证明,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内化有助于其遵纪守法。
而现实教学中,一些高校的法律基础课课时少,内容多,使得女大学生触犯最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都未能讲授。
加之讲课教师多属两课教师,对女生违法犯罪事实缺乏了解,讲授内容又缺乏性别意识,因而针对性不强,学生兴趣不大,效果不理想。
一些女大学生心目中根本就没有法律,因而她们做出种种违法犯罪行为也就不足为奇。
例如某高校女生未经同学允许私自拿走宿舍同学的一部电脑和手机并卖给别人,被发现后却一直声称自己只是拿,不算是偷。
还有一些女大学生虽然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她们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或者开始由被害者转为加害者进行一系列恶性报复,很少有人在第一时间内想到寻求法律保护,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
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女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二)社会方面的消极影响1.不良流行文化的诱导网络不良信息对女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是导致女大学生犯罪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
在网络信息膨胀的现代,虽然大部分的信息发布者都能够遵守法律法规,发布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但是某些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信息发布者,放弃了社会道义与社会责任,发布色情、迷信、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信息。
这些信息成为了少数女大学生犯罪的催化剂,一旦受到外部条件的强烈刺激,已经存在的心理暗示,就很容易转化为具体行动,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如云南女大学生张超杀人碎尸一案,其手段之残忍,骇人听闻,令人发指。
而且,在高度开放自由的网络空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了现实社会的人际、法律、道德以及舆论的约束,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以及社会认同感难以对个体发挥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个体的人格缺陷,就如有的观点所言,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女大学生没有了现实社会中的诸多伦理道德的影响与束缚,极易放纵自己的身心,摒弃社会责任,只想随心所欲的支配自己,结果造成了自由意识的泛化与破坏预防的扩张,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市场经济的冲击市场经济的无序性引发了女大学生思想上的错位扭曲。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道德呈现出滑坡的现象,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物质利益已经不再被女大学生视为是“拜金主义”和“思想腐化”的反映,这块昔日烫手的“山芋”反而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头戏”,道德和操守早已被抛之脑后。
其中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情况最为突出。
很多高校女生把穿名牌服装,买高档商品看成一种时髦并私下相互攀比。
然而,由于大学生几乎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只能靠父母给予有限的生活费,在金钱的极其有限和现实强烈的物质诱惑之间便形成了巨大的落差,这种思想和落差诱发和刺激了她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甚至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
3.角色冲突,双重压力。
我国正处在社会结构转型期,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新旧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社会规则的混乱和社会调控能力的弱化。
我国传统女性角色是贤妻良母,其行为特征是顺从,温良雅淑、妩媚恭顺成了女性的象征。
但是社会结构的分化,强调男女地位的平等和女性的独立,女性同男性一样必须在社会中以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来谋求生活与地位。
然而在深层文化上人们仍然鼓励女性对传统角色的追求,这就产生了传统角色与现代角色的冲突。
这种现象使女大学生感到深深的困惑和焦虑,陷入事业和家庭的两难选择。
双重角色的困惑与苦闷使一些女大学生学习失去了动力,生活失去了目标,行为失去了准则,导致越轨行为乃至违法犯罪。
(三)家庭方面1、家庭结构缺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构成了社会个体重要的成长环境。
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可能会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他能否健康成长。
家庭结构的缺陷则是影响大多数女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
家庭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家庭成员的缺损即单亲家庭和家庭人际关系不和谐。
这两种类型的家庭,容易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健康成长,容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各种不良反应,尤其是对心思细腻敏感的女生,如得不到矫正,任其发展,在一定情况下容易产生犯罪。
研究表明,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犯罪率远远高于普通家庭的。
单亲家庭由于成员缺损,劳动力不足,经济负担较一般家庭更重,所以更容易造成经济贫困。
为了改变这种贫困的局面,一些女大学生很容易走上犯罪之路,出卖自己的肉体或者选择偷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