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心编号:318学习中心名称:綦江区委党校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题目: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学生姓名高浩学号*************类型网络教育专业法学层次专升本指导教师黄国泽日期2015.3.31目录摘要 (3)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4)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6)三、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建议 (12)四、结束语 (17)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在校大学生中犯罪事件频繁发生,犯罪率逐年上升,日益成为干扰校园秩序、社会安定和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严重问题。
中国当代大学生是国民高素质文化的特殊群体,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现代化未来的重任,是社会的栋梁。
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应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
犯罪的原因分析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
犯罪的原因既有综合性又有层次性,是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地理因素、行为人的主观因素等诸多因素的产物。
大学生犯罪无论在原因、性质、种类和表现形式上,都具有与其他青少年、成人犯罪的不同特点,预防的策略与措施也应有区别,预防大学生犯罪要建立在对大学生犯罪现状的正确分析及其发展趋势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本文对大学生犯罪原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可操作性的预防对策,力争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将大学生犯罪降为最低。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原因:对策研究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和特点犯罪是指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触犯法律的,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现象是阶级社会中的社会现象。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同样以各种不同方式参与社会、接触社会,因而出现犯罪行为是一种正常现象。
对于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要夸大其词,耸人听闻,而应当正视,以便找出原因形成对策。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1976年青少年犯罪占整个刑事案件的87%,大学生约占4%。
“马加爵案件”,“云南大学杀人碎尸案”等典型大学生案件的发生,都让人触目惊心,难以忘怀。
可是,基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违法犯罪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如何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遏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已经成为亟需解决地一项重要的社会问题。
(一)涉案范围扩大首先,从犯罪的主体范围来看,以本科生、专科生为主,也有少量硕士生、博士生。
重点大学占了不少比例,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学生犯罪率高于内地大学生。
男生占犯罪人数的80%以上。
犯罪大学生中以3、4年级学生为多,但主体开始呈现低龄化,1、2年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犯罪日趋增多。
大学生中有因缺乏法律知识而犯罪的非法律专业的学生,也有知法犯法的法律专业的学生。
来自破裂家庭、单亲家庭的大学生的犯罪率明显高于家庭和睦的学生。
其次,从犯罪的种类看,表现为犯罪类型多样化,智能性犯罪突出。
据有关资料显示,某市2013-2014年间被处罚的在校大学生共32名,这21名受罚者中犯盗窃罪的19人,占全部犯罪大学生的59.4%;犯人身伤害罪的7人,占21.8 %;犯诈骗罪的3人,占9.3%;强奸罪的3人,占9.3%,这四类犯罪成为大学生犯罪的主要类型,其中大多因经济原因引起,人身伤害罪、诈骗罪与性犯罪的背后动因常常是物欲。
可见,经济犯罪是当前大学生犯罪的重点。
同时一些新的犯罪类型有所诞生。
大学生参与非法组织,与境外反华势力相勾结以颠覆国家政权为目的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也时有出现。
大学生群体是青少年群体的特殊阶层,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使他们的违法犯罪更具有明显的智能性。
在犯罪的过程中,他们善于运用心理学、逻辑学等社会科学知识,使得犯罪行为带有很大的欺骗性和周密的计划性,他们还会利用“高科技”手段犯罪给破案带来困难。
例如,97年,某高校化学系94级学生王某,只因多年好友、同班同学江某近来疏远了自己,竟向该同学水杯中投放了自制的百克剧毒物。
再次,出现了社会化趋势。
大学生犯罪已开始从校内扩展到了社会。
主要表现在与校外人员勾结作案,作案团伙化。
某省一高校2名体育系学生、1名计算机系学生与社会盗窃团伙合作陆续盗窃所在学校上课的计算机及其零部件,共计50万余元。
还有某一重点大学的学生田某与社会上一制造假文凭的犯罪团伙狼狈为奸,帮助制造销售假文凭等等。
团伙犯罪由于参与的人员较多,相互影响,作案时相互配合,因此多为恶性案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最大。
(二)性犯罪明显增加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生理发育大多成熟。
由于社会的宽松、多元化、网络黄色内容充塞市场。
在性的问题上,大学生普遍持开放态度。
据有关机构公布的大学生心理调查,有近60%的大学生对婚恋问题不谨慎,50%的大学生对婚前同居行为表示“可以理解”。
在对某高校男生调查问卷:“是否有观看黄色内容”,观看率达100%。
在问及多大年龄时开始接触黄色内容,大多回答高中时候,更有1/3初中时就开始接触黄色内容。
不少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极不严肃,有点甚至引发违法犯罪。
2000年山西省某高校的一位物理相关专业的学生,暑假在家偷看淫秽内容,结果一时冲动产生邪念,将该村一名14岁少女强奸后杀害,然后逃之夭夭。
女大学生犯罪中,性犯罪的比例仅次于盗窃罪,不少女大学为了享乐而出卖肉体,被“包二奶”的现象已不在少数,而参与卖淫团伙的也日益增多。
广东某大学女生李某出卖色相傍大款,并对大款实施诈骗行为,最终锒铛入狱。
如今,随着西方“性解放”思想的冲击,消费享乐风的盛行,今后一段时间,性犯罪在大学生犯罪类型中所占比例将会更加上升。
(三)网络犯罪成为犯罪的新趋势网络的负面影响已开始让人触目惊心,大学生的上网比例已高达84.6%,大学生上网主要用于聊天的占34%,主要用于玩游戏者占28%,主要用于查资料者占30%,其他占8%。
可见有60%及以上的大学生在网上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上网的大学生中(男生)90%以上访问过色情网站,经常关顾者占15%。
①有的还成为了年轻的网络色情传播者。
广东省东莞某高中生刘某一向学习成绩优秀,考入了一重点大学后,他除了喜欢网上浏览色情内容外,还迷上了黑客程序,随后他从因特网上下载了黑客软件,窃取了他人的账号、主页、密码,用因特网上收集的淫秽图片、音像等内容制作成黄色网页供人浏览,随后不久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判两年徒刑。
近几年来,大学生充当黑客犯罪者已不在少数。
这种行为和现实生活中的偷盗、故意纵火、蓄意毁坏他人财产没什么区别,由于现在的网络建设投资巨大,一旦破坏,就会损失惨重。
黑客如网络世界的“大侠”,很受大学生的青睐。
来自几所高校的调查表明,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当“黑客”富有挑战性,崇拜“黑客”并有想当“黑客”的念头。
②2001年8月,黄石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王某以“花花公子”的网名。
先后侵入“楚天人才热线”、“中国大治”、“科技之光”、“黄石热线”等网站,涂改网站主页,导致4家网站无法正常运行。
还有的大学生有意的利用黑客手段来牟取钱财。
更为严重的是,大学生的黑客行为已经从网上攻击其他网站发展向网下破坏延生。
北京的一大学生李某还未毕业就被聘为IBM公司的高级程序员,为了实现办自己的公司的梦想,残忍地杀害了日本三菱银行计算机主管。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犯罪原因是一个复杂体。
犯罪原因既有综合性又有层次性,是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地理因素、行为人的主观因素等诸多方面的产物。
长期以来,我们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总是充满道德责任色彩。
由于道德与法律的要求大体方向基本一致,对青少年违法犯罪作必要的道德评价并不影响我们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真实理解。
但是事实上,我们的研究者对于青少年犯罪尤其是作为“精英”层面的大学生犯罪感到痛心疾首,因而使得研究工作带来太多的感情色彩。
我们可能会把包含复杂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内容的大学生犯罪简单地归结为一种社会风①泉州晚报:《大学生网络现在调查》,2003-12-23第8版②赵永忠:《数字化侵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页气问题,由此会产生出这样的一种观点: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大量出现,只不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中所产生的一种道德失常现象,因而只要通过必要的道德规范调整和社会风气的整顿,就可以解决。
出这种认识而会影响到犯罪对策研究,极有可能会把复杂的对策工程简单化成一种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教育活动。
过分地重视道德的评判标准,会使得我们对大学生犯罪行为道德层面过于关心,以致无法对其做出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人们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准要求,显然要高于青少年中的其他群体。
如果一个农民抢劫可能会被大家忽视,但是如果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就会引起人们的更多谴责和思考。
但我个人认为,目前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只是一种个别现象,占全国大学生人数比例的很小部分,和其他群体相比犯罪概率并不高。
③所以我们对大学生犯罪原因的研究应当从单一的道德感觉状态中摆脱出来,要结合科学精神、历史感和社会发展意识,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结合加以分析。
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本质是好的,引起犯罪的原因既有外因又有内因,而个人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大学生普遍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与大学生行为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其次家庭、学校、社会都会影响大学生成长的轨道。
(一)从社会因素分析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他生存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在犯罪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因素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而行为人的思想意识即个体主观因素起着直接的作用,我们能够透过个体的因素分析找到犯罪的根本原因。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各种负面影响也不断产生。
主要表现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相脱节,这种脱节现象直接造成了商品经济冲击下拜金主义的狂潮,并间接导致道德的颓废与理想的沦丧。
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价值观的改变引发了道德行为失衡。
据调查了解近半数的学生认为“在奉献和索取的天平上,最好能平衡”。
大学生已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
当我们将如何看待“幸福”的问题交给同学们去回答,其中58.2%的学生回答“幸福在于为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所进行的努力”;只有10%左右的学生回答“为人民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就是幸福”。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成为大学生最喜欢③同济网:《大学生病了还是媒体病了》,2002.5.11的人生格言,充分说明了个人奋斗已成为大学生人生的目标。
商品经济的影响,高消费的刺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毒害,使一些大学生个人欲望开始膨胀,不少学生在学校中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享乐,互相之间兴起攀比风。
这种对物质生活的超前追求与大学生的现实状况有着很大的矛盾,因而就出现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占有钱财的欲望。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犯罪的类型大多是以追求享乐为动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