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及湖南老照片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及湖南老照片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百科名片
第一师范(15张)
毛泽东题写的一师校训
湖南第一师范五连毕业同学合影留念
以下为档案馆资料图片,湖南档案馆2007
※民国初期,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大力推行新式教育。

图为该校学生正整队出发,进行校外活动。

※1911年湖南中路师范学堂改名湖南公立第
一师范学校。

图为1911年湖南第一师范原貌。

※拆墙筑路后刚竣工的天心路(1924年
※晚清时期烟波浩淼的洞庭湖
※晚清时期的岳阳楼远景
※晚清时期的长沙湘江风光
民国初年大西门外湘江
※晚清时期的茶陵古城门
※民国时期的长沙古开福寺(外景)
※晚清时期宁乡县回龙山白云寺
※白云寺门额“南天福曜”四字系左宗棠题
※晚清时期的长沙天心阁
※1924年的天心阁
※晚清时期长沙岳麓山下的自卑亭
※古麓山寺前门












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由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倡建,后取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改名爱晚亭。

※岳麓山魁星楼(今无)
※岳麓山古文庙前吹香亭
※火宫殿旧貌。

火宫殿又名乾元宫,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1826年重修,每逢农历六月三十举办庙会,后逐渐形成集曲艺和小吃为一体的市场。

※晚清时期长沙文昌阁大堂
※20世纪初的南岳镇

20











※民国时期南岳顶峰的祝融宫
※1938年“文夕大火”前的中山路
中山路是长沙市第一条柏油马路,于1930年建成。

东起小吴门,西止沿江大道,是长沙最早的东西干道。

全长1470米,宽17米,为纪念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而命名。

※30年代黄兴路
※20世纪20年代长沙红牌楼(今司门口至苏家巷
口)繁华市井
※1932年三角花园
(中山路与文运街交汇的三角地带)
※40年代长沙火车站(今无)
※抗战胜利后新建的长沙汽车东站
※抗战胜利后新建的长沙汽车西站
※20世纪30年代长沙湘江渡口
※小西门外大金码头(今无)
1904年,长沙辟为商埠,第二年在橘子洲上设长
沙海关。

图为1917年修整一新的长沙海关大楼。

※1899年11月13日,岳州正式开埠。

此为岳州开埠后建在岳州城陵矶的岳州海关。

※长沙开埠以后,新建在水陆洲上的英国领事馆。















※民国时期的湘雅医院住院部大楼
※1920年,英国基督教会在邵阳创办的普爱医院
※一九三二年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1927年落成于教育会坪,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

1930年不幸被战火破坏,1932年又由省政府拨款重建。

建筑正面仿罗马罗奥尼克式花岗岩柱廊,门窗均为花岗岩精雕细刻而成。







国货陈列馆在1928年长沙抵制日货高潮迭起之时开工,1932年10月正式开业。

大楼主体建筑8层,钢筋水泥结构,16根圆柱耸立在商场前部,雄伟高大,颇为壮观。

陈列室设在3-5楼,展出国货2万多种,一、二楼则出租给商人做营业铺面,也一律经营国货。

※1938年“文夕大火”前的司徒礼教堂
市井风采篇
※清末男女冬装
※清末年轻女子夏秋服饰
※清末老妇人服饰(图为曾国藩之女曾纪芬)
※民国初年长沙青年人的服饰:旧式的长袍、瓜皮帽与
西式皮鞋、学生装
※民国时期的妇女爱着旗袍
※20年代年轻女子服饰和发式。

图为
1927年长沙邮政局招收的中国第一位
女邮工贺勃。

※20年代男女服饰,图为红三军团指挥员陈毅安和夫人李志强在长沙合影
※民国婚礼服饰
※20世纪30年代湖南公共体育场自行车竞赛
※20世纪30年代长沙市网球公开赛
※长沙药王街镜蓉照相馆
文化踪迹
※国画大师齐白石(1864-1957),湘潭人。

早年为雕花木匠,后学画,遍游
名山大川,后回乡习画。

1919年定居北京,后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等校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图为齐白石(右)与同乡黎松庵(黎锦熙兄弟之父)合影。

教育家杨昌济(1871-1920),长沙人。

早年参加南学会,后留学日本、英国,攻读教育学、论理学和哲学。

1913年后在省立第一师范等校任教。

支持新文化运动,关心毛泽东、蔡和森等进步青年,支持新民学会,被称为新民学会的“精神导师”。

后筹备创立湖南大学。

1918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著名作家沈从文(1902-1988),苗族,凤凰人。

早年从军,192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历任中国公学、武汉大学、北平大学、西南联大教授。

主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

是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杰出作家之一,代表作有《边城》、《长河》等。

新中国成立后,从事历史文物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民国时期沈从文与夫人张兆和的合影
著名作家丁玲(1904-1986),安福(今临澧)人。

1927年发表处女作《梦珂》,成名作《沙菲女士的日记》。

1930年参加左联。

1932年加入共产党,任左联党团书记。

1936年赴陕北,长期担任文艺领导工作。

1948年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后获斯大林文学奖金。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等职。

1979年任中国作协副主席。

※丁玲30年代与母亲、小孩在上海的合影
※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1885-1956),长沙人。

早年入时务学堂,1905
年留学日本。

1911年回国,任职湖南教育司。

次年起在楚怡工业学校、
省立第一师范等校任教。

20年代后历任北大、清华、湖南大学等校教
授。

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省文史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

毕生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著述宏富,有《词诠》、《汉语文言修辞
学》等。

※民国时期,湘潭黎氏八兄弟才华出众,均分别在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方面颇有造诣,而以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作曲家黎锦晖、作家黎锦扬最为著名。

这是1930年黎氏八兄弟的合影,从右至左依次为:锦熙、锦晖、锦耀、锦行、锦炯、锦照、锦光、锦扬。

※20世纪初岳麓书院全景
※1903年至1904年,湖南巡抚赵尔巽创办的湖南高等学堂。

※1926年,湖南省政府将原湖南高等学堂等几所学校合并,成立了湖南省第一所公立大学——湖南大学。

这是20 世纪30年代的湖南大学全景。

※20世纪30年代湖南大学阅览室
※1911年湖南中路师范学堂改名湖南公立第
一师范学校。

图为1911年湖南第一师范原貌。

※晚清时期衡州府石鼓书院合江亭内景
※创办于1865年的宁乡县云山书院,于1905年改为云山小学堂,1912年又改学堂为学校,称云山学校。

※民国初年的船山学社,中共湘区委成立后在这里创办了中共最早的党校——自修大学。

※20世纪30年代的湘雅医学院
※韭菜园长沙临时大学校址
(今无)。

抗日战争初期,北
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
迁长沙成立“临时大学”,校
址设在原湖南圣经学校。

1938
年2月“临大”迁昆明,改校
名为西南联合大学。

※创办于晚清时期的长沙府中学堂,民国初改名为长郡联立中学(民国初年摄)。

※雅礼中学老校门(今无)
※创办于晚清时期的周南女塾,民国初年改名为周南女子中学(民国时期摄)。

※周南女校校长朱剑凡(1883-1932),长沙人。

早年留学日本。

1919年在长沙创立健学会。

1920年选为省议员。

1930年随宋庆龄等发起组织自由运动大同盟。

后病逝。

※长沙曾国藩祠内的浩园(民国初年摄),1875
年建成,占地数十亩,亭台楼阁,池塘水榭,
风景秀丽。

民国初年,曾国藩曾孙女曾宝荪在
此创办了著名的艺芳女子中学。

※1927年新建的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