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政治理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政治文化的两种维度: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郑维东1,李晓男2(11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广东深圳518060;2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北京100089)【摘 要】大众政治心理和意识形态是分析政治文化的两个基本维度,二者之间存在着和谐与冲突的两种可能,处理好大众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使其尽可能保持一种和谐的状况,对于任何一种政治文化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政治文化;大众政治心理;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919(2004)01-0050-04Tw o dimensions of the political culture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ideology1.ZHE N Wei -dong ;2.LI X iao -nan(1.Management School ,Shenzhen Univer sity ,Shenzhen 518060,China2.Department o f Public Management ,China Youth College for Political Sciences ,China )Abstract :Mass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ideology are the fundamental dimensions to ana 2lyze political culture.There is the possibility of both s olidarity and conflict between thesetw o dimensions.It is extremely significant for any political culture to cope sm oothly withthe relation between mass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ideology and keep them in a s olidarityrelation.K ey w ords :political culture ;mass political psychology ;ideology 收稿日期:2003-09-26 作者简介:郑维东(1968-),男,四川邻水人,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中西政治思想史;李晓男(1964-),女,黑龙江北安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中西政治思想史。
一、大众政治心理:形成、特征和功能 大众的政治心理与政治家和统治者的思想观念相比,更像是流行音乐,体现了社会大多数的普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的初步认识和基本看法,通常体现为大众的政治观点、政治意识、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
这其中,如果说大众的政治观念、政治意识是对政治生活的粗浅认识,是一些没有经过加工的零散的“思想原材料”,那么,大众的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则是一些较为固定和持久的心理活动。
人们对社会政治一旦形成较强的情感,或某种信仰,那将是难以改变的政治心理因素。
而且,人们一旦产生某种政治信仰,其影响力也是不同寻常的,甚至可以超越社会环境的限制。
大众政治心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般来说,受两大因素的影响。
一是现实的因素,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文化的因素。
二是传统的因素。
一方面,大众政治心理是现实生活的产物,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比如,在政治统治高度专制集权的时候,大众的政治心理则显得隐蔽而单一,而在政治民主化程度较高的时候,大众的政治心理则显得多元而开放。
再比如,在社会经济相当发达或是相当落后的时期,人们对社会政治的认同感往往较强,而在社会经济的过渡时期,人们对政治的认同感往往较差。
另一方面,大众的政治心理又是历史传统的产物。
心理活动有着极强的历史传承性。
比如在中国,大众的清官意识、权威意识、官本位意识等根深蒂固,人们对权力者表现出较大的服从和敬畏,对于掌握权力的人有着这样一种期待和希望———为民做主和勤政廉洁。
在中国人的心理意识中,掌权者往往都是一些道德上经得起考验的人,而不是像休谟所说的那样———大凡从事政治活动的人都是无赖。
大众政治心理通常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第一,复杂性。
因为大众的社会利益要求千差万别,对政治生活的希望和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他们的政治心理也就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
各个阶层的人们往往有各自独特的政治心理。
比如在中国,农民阶层与工人阶层的政治心理不同,而这两个阶层与知识分子阶层又有差别。
差别的根源在于这些不同的阶层有着各自的利益要求。
第二,现实性。
大众的政治心理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而他们的利益要求又是十分现实的,所以,他们的心理意识也就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比如,对于大多数中国农民来说,有一个稳定的政策,摆脱较重的负担,就成为他们的基本要求。
此外,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由于世俗化的影响,对政治的希望更多地与他们的利益要求联系在一起,而缺少过去那种空洞盲目的追求。
第三,波动性。
正如前文所言,大众的政治心理尽管有历史文化的传承性,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从众心理和依附意识的影响,容易受到政治精英们的蛊惑,因而显示出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
不仅如此,在中国,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权威的世俗化进程的加深,大众政治心理受到各方面影响的机会和方式就更多,其不稳定性就更突出。
一般来说,大众的政治心理有这样一些基本的功能:第一,政治生活的晴雨表。
在西方民主国家,经常的民意调查可以反映执政者被认同的情况。
在中国,人们可以从一些民谣中洞察出大众对政治生活的看法。
比如,过去对于行政机关的日常工作有这样的描述:“一杯茶,一张报”,反映出行政效率低下;过去把人大描述成“橡皮图章”,反映出人大的职能没有很好地履行。
第二,政治活动的一面镜子。
既然大众的政治心理意识可以作为反映政治生活的晴雨表,那么,对于政治统治而言,无疑具有某种警示的功能。
因为说到底,政治活动最终是要依据人们的判断来检验的。
再好的政治,人们不具有认同感,不被社会成员所接受,就不能算是好的政治。
第三,大众要求的表达途径之一。
大众政治要求的表达有各种途径,有正式的、受法律所保护而有效的途径,也有一些非正式的表达途径。
大众的政治心理意识作为大众政治要求的一种反映,往往集中体现了那些不能够通过正常渠道反映出来的政治要求和观点。
大众的政治心理意识往往隐含了某些不满。
可以说,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表达途径和方式。
二、意识形态:形成、特征和功能 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或者说是政治文化的一个特殊层面。
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由政治权力支撑并极力传播的政治思想和观念。
与其他政治思想不同的是,其他的政治思想是以其合理性作为优劣的判断标准的,而意识形态则以是否正确作为判断标准。
其所以特殊,完全是因为权力在其中作祟。
尽管如此,对任何一种政治秩序而言,意识形态都是其必不可少的权力的组成部分。
它时而正面影响政治文化,时而又扭曲政治文化的真实面目。
但是,任何人都不应低估权力者对这张牌的运用以及所带来的后果。
意识形态的形成通常与一个政权的兴起和变革联系在一起。
一个新政权取代一个旧政权,它的合法性在哪里,它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它有什么样的理想和追求,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实行什么样的制度等问题,意识形态都必须全面系统地进行解答。
不仅如此,一个政权为什么要变革,合法性与合理性在哪里,它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等问题,也是需要意识形态进行全面阐明的。
意识形态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性。
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意识形态是政治权力作用的产物,或者说,意识形态是政治权力的精神表现。
任何一个政治统治,必须有其思想上的宣言和纲领。
意识形态就发挥着这样的作用,直接阐述政治统治的目的和原则,直接为维护政治统治服务。
第二,抽象性。
从表现方式上看,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通常都是选用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和话语系统来表达的,而且在逻辑上有自身的独特性:逻辑前提的先在性和不可质疑,逻辑推理的确定性。
这样一来,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就不同于其他的政治思想形式,必须进入它自身的逻辑系统当中。
因此,对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意识形态通常显得抽象。
第三,强制性。
意识形态的判断标准不同于其他的政治思想形式,它不是以合理程度作为判断标准,而是以正确与否作为判断标准。
换言之,在意识形态领域,不同于思想领域,可以争论的问题是有限的。
因此,一个时期的意识形态内容一旦确定,就要求社会成员必须接受。
第四,象征性。
意识形态是政治权力的象征。
一方面,意识形态的确立与政治权力的确立相伴随,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象征着思想认识上的正确。
换言之,意识形态象征着一种思想领域的判断标准。
概而言之,意识形态发挥着以下一些主要功能。
第一,引导功能。
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可以是多元的。
但是,意识形态在各种政治文化要素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它不仅引导政治权力的拥有者,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引导那些被统治者。
意识形态不仅是政治统治的航标灯,而且是被统治者的行为、思想指南。
第二,统率功能。
政治文化是多层次、多要素的混合物,在政治文化的结构中,意识形态无疑占据重要的位置。
在实际政治当中,意识形态总是试图发挥统率的作用,而把各个阶层、各个集团的思想意识统一,使得各个阶层和集团的政治意识与意识形态相符合,至少,不能与之相悖。
所有的政治权力都意识到这个功能的重要性,其间的差别只是使用的方法不同而已。
有些政治权力使用的是强制手段,有些政治权力使用的是说服方式。
第三,象征功能。
意识形态的确立常常是一个政治统治权力得以确立的象征,而意识形态的某些变化也往往象征着政治统治的某些变革。
比如,在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成为我国社会及政治改革的先声。
此外,意识形态的象征功能还体现在,意识形态所关心和阐述的问题,往往是不容质疑和不能被讨论的,它象征着某种被确认的正确性。
三、大众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和谐与冲突 大众的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作为政治文化分析的两个维度,在政治生活中,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强弱之分。
无疑,意识形态总是处于强势地位,而大众政治心理则往往处于弱势。
二者之间可以是和谐的,也可能发生某种冲突。
毫无疑问,它们之间的不同关系组合,将导致政治文化的不同结构特征,进而影响政治文化的功能发挥,在更为深刻的意义上,将影响到社会政治活动。
大众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的和谐关系通常表现为公众对政府有较高的支持率,对政府及其领袖有较高的认同感,执政者与公众在思想和行为上相互支持,简言之,是意识形态与大众心理的相互适应,尤其是意识形态更多地适应了大众的政治心理。
比如,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