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复习)及答案(一)《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诫子书》(一)咏雪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重点句子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白雪纷纷何所似?(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4、谢太傅跟儿女们谈论诗文时,为什么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5、文章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6、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7、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8、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洋溢着浓郁的书香书,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
B、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文中“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C、“柳絮”在写法上,将动态为化静态,把寒冷的雪天,转变为萧瑟的秋天,是常景中的新意,给读者别开生面之感。
D、文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雪”比作“柳絮”;比作“撒盐空中”。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重点句子翻译。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待君久不至,已去。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误。
4、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5、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
C、“怒”与“渐”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用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三)诫子书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
年.()与时.()驰...()则不能治性(),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重点句子翻译。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6)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____ ___5、本文作者主要从_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____ ___6、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_____ _ 7、关于修身养性的问题,古人有过许多名言警句,请你写出任意两句。
____ ___8、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的中心论点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文章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C.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作者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D.本文作者主要从修身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
9、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答案(一)咏雪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泛指小辈,侄儿侄..(家庭聚会),与儿女女)讲论文义..(不久,一会儿)..(文章的义理)。
俄而雪骤.(急速,大),公欣然..(高兴的样子)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像)?”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大体)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不如,不及)柳絮因.(趁,乘)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重点句子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白雪纷纷何所似?(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3、寒雪日,内,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欢快、轻松、融洽。
4、主讲人出题考听众时,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就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5、对兄女的答案满意。
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6、“柳絮”一喻好,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而“因风起”写出雪花漫天飞舞之态,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生动传神,而且“柳絮”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7、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8、C(二)陈太丘与友期行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不至.(到),太丘舍.(放弃)去.(离开),去后乃.(才)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丢下、舍弃)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感到惭愧),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2、重点句子翻译。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待君久不至,已去。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过中不至无信无礼4、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
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
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5、聪明、机智。
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
对粗俗的客“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不失礼: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距之于千里之外.有失礼仪。
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6、B(三)诫子书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明(明确、坚定)志,非宁静无以致(达到)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放纵懈怠)则不能励精(振奋精社),险躁(轻薄浮躁)则不能治性(修养性情)。
年(年纪)与时(时光)驰(迅速逝去),意(意志)与(跟随)日(时间)去(消失),遂(于是,就)成枯落(比喻人年老志衰),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来得及)!2、重点句子翻译。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6)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5、修养学习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须要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6、示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问题,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要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集中精力去做事。
7、示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A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