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社会和市场需求分析

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社会和市场需求分析


2000—2010年太阳能热水器节能减排量
年份 保有量/ (万㎡/MWth
节约 标准 煤/ (万 吨)
相当节 电/(GWh)
减排 SO2/ (万吨)
减排N O2/ (万 吨)
减排 烟 尘/(万 吨)
减排 CO2/ (万 吨)
2000 2600/18200 390 108.42 12.61 5.72 9.75 837.2
塑料 业
210.05
21.00
200
2007 医药 548.79 54.88
524


总计
25429
4.2太阳能在全部工业领域中所需集热器面积预测(全部工业用热 10%):
4.3 太阳能热利用科技进步,将解决大量的工业热利用需求: 太阳能低温热利用(80℃以下)的品质优化、成本降低,集热、
传热和蓄热技术的进一步优化,低成本、长寿命、更方便、无故障 承压运行,自动控制,与建筑相结合,多种能源的结合等技术的开 发可以更多适用于游泳池、食品行业、酿造行业、屠宰厂、化工、 酒厂等工业低温领域。
太阳能热利用大会”后,很多省市包括海南省、福建省、江苏 省、河北省、河南省、深圳市、济南市、日照市、烟台市、淄 博市、青岛市、邢台市、秦皇岛市、郑州市、三门峡市、呼和 浩特市、南京市、武汉市等地方政府颁布实施了关于促进太阳 能热水器推广利用的激励政策。并要求12层及以下(或多层) 民用建筑必须按照太阳能热水系统。为太阳能行业发展带来新 的发展动力 3、保障房建设加速,太阳能热利用产品迎来新机遇
2001 3200/22400 480 133.44 15.52 7.04 12.0 1030.4
2002 4000/28000 600 166.80 19.40 8.80 15.0 1288
2003 5000/35000 750 208.50 24.25 11.0 18.75 1610
2004 6200/43400 930 258.54 30.07 13.64 23.25 1996.4
根据规划,“十二五”时期,中国将加快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新建 各类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同时,国家将继续大力推进各类棚户区改 造。5年3600万套保障房,这就意味着将有3600万台的市场增量,配套 需求将为我国太阳能热利用产品带来巨大契机,太阳能热利用企业迎来 新的机遇。
4、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科技进步,拓展工业用热需求 我国工业产业的高能耗以及常规能源的日趋紧张,无论是政府的施
2015为 1: 94800/663600650 14200 31284
25% 高
2016- 增
26800/1876002020为 长
10% 25

10%
5400/37800
方 17300/121100107.7 2595 5709
13586/95102
案 40217/281521287
2011-
27326/1912822015为 2: 81401/569809649
4、 HCFC141b发泡剂替代,响应国家禁氟,还民蓝天的需求 国家为了履行《蒙特利尔协议书》关于讨论消耗臭氧层物质 的承诺,组建了以国家环保部为组长单位的“中国国家保护臭氧层领导 小组”,并由环保部外经办和有关部委、协会联合成立了“多边基金项目 管理办公室”来具体实施ODS淘汰工作。 目前,太阳能热水器水箱的发泡主要使用HCFC-141b发泡剂,将产 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到2015年,按照“十二五”发展规划太阳能热水器产 量将突破1亿平方米,保有量达到4亿平方米,聚氨酯的需求量将达到25 万吨。 绿色节能环保是永恒的主题。从行业的发展来说,让太阳能热水器 成为真正的绿色产品,就应当率先、超前实施HCFC-141b替代工作。只 有这样,才能让太阳能热水器产品变成真正环保节能的绿色产品。 2、 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市场需求分析 1、 “十二五”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前景恢宏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对洗浴热水的需求增长迅猛。在农村地区和 中小城市,太阳能热水器已经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重要手段。随着中高温太阳能热水器的开发以及太阳能与 建筑一体化技术的日益完善,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领域不再局限于 提供热水,正逐步向取暖、制冷、烘干和工业应用方向拓展,中国 太阳能热水器市场潜力巨大
政报告还是企业发展战略,节能减排都是不可忽视的工作,是刻不容 缓的事情。对太阳能产业来说是更大的机遇,市场很大,包括国际市 场。 4.1 8个行业太阳能工业加热节能潜力:
年份
行业
热力能耗 (万吨标 煤)
太阳能替 代10%省 煤量(万 吨标煤)
所需集热 器面器 (万平方 米)
2007 年
烟草 业
94.29
9.43
90
2007 年
食品 业
1091.06
109.11
1,042
2007 年
造纸 业
1723.68
172.37
1,646
2007 年
纺织 业
5744.9
574.49
5,485
2007 年
化工 业
16917.34 1691.73
16,151
2005 年
木材 业
305.24
30.52
291
2007 年
太阳能热利用产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会和市场需求分析
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是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本
实现产业化的民族产业,正在向现代化产业迈进。
“十一五”时期,太阳能热利用产品年产量从1500万平方米增长到4900 万平方米,保有量从7500万平方米增长到1.68亿平方米,产值从220亿 元增加到735亿元。 “十二五”开局之年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实现持续平稳发展,太阳能热利用 产业2011年产量将达到576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6%;销售额将达到 942亿,同比增长28.2%;出口国家和地区超过200个。

20%

2016-

2020为
20
15%

6032 12949 12949 28487
15%
5400/37800
方 17300/121100107.7 2595 5709

2011-
13586/95102
3: 40217/281521287 6032 12949
2015为
21880/15316020% 低 67297/471080542 2016- 增 2020为 长 10% 20 ~ 10%
太阳能行业的稳健持续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企业自身技术能
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更来自于广阔的社会和市场需求。
1、 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社会需求分析 1、 国家节能减排大战略的需要 能源问题关系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国际焦
点,国内难点、热点。2008年我国成立了国家能源局。2010年又成立 了以温家宝总理挂帅的国家能源委员会。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在发
总计
13647 3195.68 446.67 201.12 345.36 29291.60
2、 国家可再生能源法的推动 2006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这部法律立法之快,显示了可再生能源应用的紧迫性。在可再生能源法 的推动下,2007年4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推进全国太阳能热利用工 作实施方案》;同年5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下发了《关于加快太阳 能热水系统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要求提高和推动应用太阳能热水系 统重要性的认识,大力促进其推广应用,积极支持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技 术进度和产业发展。2008年10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民用建筑节能条 例》开始实施。《条例》第4条规定,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 措施,鼓励和扶持单位、个人按照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照明系统、供 热系统、采暖制冷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上述法律、法规的实施,大 大加强了国民对可再生能源的认知,有力的推动了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 发展。《可再生能源法》修订案自2010年4月1日施行,新法进一步确定 了国家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等制度,是对当前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 政策的肯定和推动,为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带来了 更大的活力。 3、 能效标准的执行落地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助推器 2012年我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第一个强制性国家标准-《家用太 阳能热水系统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以下简称“能效标准”)施行 在即,将对我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对于
产量 (万 ㎡/MWth)
增长率 (%)
方 案
保有量 (万 ㎡/MWth)
千人
CO2
替代
拥有
减排
标煤
(㎡/

(万

(万
吨)
人)
吨)
5400/37800
方 17300/121100107.7 2595 5709
16600/1162002011- 案 47200/330400339 7080 15576
2005 7500/52500 1125 312.75 36.37 15.0 28.12 2415
2006 9000/63000 1350 375.30 43.65 19.8 33.75 2898
2007 10800/75600 1620 450.36 52.38 23.76 40.50 3477.6
引领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对于行业技术发展产生深远 影响。
能效标准将对太阳能热利用产品热性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将促 使企业提升产品技术,增加研发投入,引领行业进入高效能时代。 同时能效等级有望纳入惠民工程,这就意味着企业今后的发展中将 获得更大的支持。能效等级的出台将促进企业规范生产和经营,助 力行业健康发展。
的发展战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国家七大战略支柱产业之一,太
阳能热利用是重点内容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的11年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累计节约标准煤总量 已达13647吨,相当于3195.68GWh电。累计实现减排SO2 446.67万吨、 NO2201.12万吨、烟尘345.36万吨,温室气体CO2 22291.60万吨,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显著,其历年节能和减排列表如 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