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单元第9课 英国工业革命

第三单元第9课 英国工业革命

一工人回忆:“我的父亲每星期仅赚10先令6便士, 而我母亲的小学校也只添补2、3个先令。收入十分不 足,而4磅(相当于1.8千克)重的面包要卖到1先令 10便士。”
不列颠工业像吸血鬼一样,只有靠吸吮人血— —并且儿童的血——才能生存。 ——马克思
工人恶劣的生活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由于机器的推广和分工的发展,……工人变成了 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 、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因此,花在工 人身上的费用,几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 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挤在工厂里的 工人群众就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他们是产业 军的普通士兵,受着各级军士和军官的层层监视 。他们不仅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 ,并且每日每时都受机器、受监工、首先是受各 个厂主资产者本人的奴役。”
从17世纪开始,英国已成为欧洲的科学技 术中心之一。1662年,欧洲第一个皇家学会— —英国皇家学会成立,其宗旨是推动自然科学 尤其是实验科学的研究。
牛顿(1642-1727),英国 物理学家、数学家。曾 连续25年担任英国皇家 学会会长 。
材料1
早在1624年,英国议会就已经 颁布《垄断法》,为新产品的第 一个发明人授予专利证书,提供 不超过14年的独占保护。据统计 ,到1851年为止,英国总共颁发 了13023项专利,有力地促进和保 护了个人的发明积极性。(教材 P38)
生活方式变化
18世纪英国咖啡馆
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 个人穿袜子,一个世纪以前,五百个人当 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产业革命后 )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
——《机器的成绩》
童工
兰开夏(英国工业城市)最初一批工厂全用童工。 1788年,英国142个纱厂使用童工2.5万人,女工3.1万人, 男工只有2.6万人。童工在低矮、门窗紧闭、飞花时时 飘进肺里的厂房,常常工作14~18小时,仅有40分钟吃 饭时间,还得用20分钟擦机器。手指轧断,四肢被辗碎, 事故层出不穷。
贫富分化加剧
十九世纪中叶伦敦一家报纸报称: “泰晤士河在工业革命前水清鱼多,是 水禽栖息和豪门宴饮的理想场所,是英 国人的生命之河。但在工业革命之后, 该河的水质迅速恶化,病菌孽生,鱼类 几乎绝迹。河水的污染还使伦敦奇臭难 耐。”
环境污染
P41
1640年的伦敦市区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描写工业革命时 期的英国,指出:“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 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令人绝望的春天,这 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 我们前面什么都有。”
奴隶贸易: 三角航程一次航行六个月, 做三次买卖,获利100%-300%
发达的手工工场—分工、技术
英国手工工场里已实现了精细的 分工。如每织一尺布,平均需要14道 工序;生产一枚小小的胸针,需要经 过18道工序的操作。把生产过程分解 为一系列反复操作的环节,使运用机 器来代替手工劳动成为可能。 同时,精细的分工,使工人长期 从事某一工序的工作,因而具有了某 种特长,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和机械 师,他们已经具备发明机器和使用机 器的能力。(教材P39)
材料2
材料3
海外殖民、 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圈地运动 —政治前提 —劳动力、市场 奴隶贸易 —资本、市场 多种因素 合力作用! 材料5 材料4 发达的手工工场 —分工、技术
英国手工工场里已实现了精细的分工。如 每织一尺布,平均需要14道工序;生产一枚小 小的胸针,需要经过18道工序的操作。把生产 过程分解为一系列反复操作的环节,使运用机 器来代替手工劳动成为可能。 同时,精细的分工,使工人长期从事某一 工序的工作,因而具有了某种特长,培养了一 批熟练工人和机械师,他们已经具备发明机器 和使用机器的能力。(教材P39)
骡 机
水力织布机
1764年,哈格里夫斯 发明 “珍妮机” ——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
水 力 纺 纱 机
1764年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 纺纱机。依靠人力,用手摇动轮 子,能够同时纺成16~18根棉纱 。而旧式纺纱机,只能纺1根纱。
1769 年理发师阿克莱特发 明了水力纺纱机,生产率 提高了 10 倍。
小结
时间
条件
英 国 工 进程 业 革 命
影响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叶 资产阶级统治确立—政治前提 圈地运动、海外殖民、奴隶贸易 —劳动力、资本、 市场 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分工、技术 不断扩大的世界市场 —经济驱动力 开始标志:发明、使用机器(棉纺织) 动力革新:瓦特“万能蒸汽机” 新能源、新材料:煤炭、钢铁 运输:蒸汽机车、铁路 生产力发展 产业结构变化 阶级关系变化 城市化加速 .社会生活方式变化 .产生贫困、环境污染等新的社会问题
不断扩大的世界市场 —经济驱动力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甚至工场手工业不再满足需求了。于是 ,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棉纺织机器的发明
时间 (18世纪) 60年代中 60年代末 70年代末 80年代中 发 明 珍妮纺纱机 水力纺纱机 动 力 人 力 水 力 水 力 水 力 特 点 细而易断 粗而结实 细而结实 效率提高40倍
“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 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 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蒸汽和 新的工具把工场手工业变成现代的大 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 础革命化了。” ——恩格斯
第9课
英国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统治确立—政治前提
建立技术创新 的激励机制
早在1624年,英国议会就已经颁布 《垄断法》,为新产品的第一个发明 人授予专利证书,提供不超过14年的 独占保护。据统计,到1851年为止, 英国总共颁发了13023项专利,有力 地促进和保护了个人的发明积极性。 (教材P38)
火车
早期英国的火车
蒸汽机火车
汽船
蒸汽 时代
1825年,世界上第一 条全长37英里的客运 铁路建成通车
工 业 革 命 时 期 的 英 国
布拉德福德
布拉德福德
到19世纪中叶,英国 建成了以纺织、煤炭 、钢铁、机械为核心 的现代工业体系 ,工 业革命基本完成 。
工 业 革 命 时 期 的 英 国
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 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1851年,10万 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 工业城市的发展迅速,如曼彻斯特、利 物浦、格拉斯哥等。1851年,英国的英 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 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 初步实现 城市化。
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的 52%,1890年占90%,英国城市化 规模以空前速度发展。
不断扩大的世界市场—经济驱动力
这是18世纪的 绘画,描绘了 在英国朴次茅 斯港乘船及上 货的情形。图 片也反映了18 世纪英国对外 贸易的兴盛。
圈地运动 —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英国的海外殖民地
雄厚的资本
出程:欧洲港口载 上廉价货物到非洲 欧洲 “换取”奴隶
归程: 从美洲 运金银到欧洲
美洲 非洲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最 为典型。据统计,英国东 中程:运奴隶 印度公司在1757年-1815 到美洲贩卖 年间,从印度掠走了高达 10亿英镑的财富。
冶金、采矿等部门也采用机器生产和蒸汽动力
生产瓦特蒸汽机的工厂
纺织业:工业革命时期的纺织厂 采矿业:工业革命时期的一座煤矿
铁路交通的面貌也大大改观
19世纪早期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史蒂芬孙1814年他研制出第一台蒸汽机
车。1830年,在英国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 铁路线上,正式使用蒸汽机车牵引列车。
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城市化加速
伦敦:1800年100多万 人口,1850年达到200 多万,增长一倍多
布拉德福德
1760年,英国5万到10万人的城 市只有1个;1851年达13个,10 万以上的大城市已有7个
工 业 革 命 时 期 的 英 国
(工业化以后)这种生活方式有很 多新的特点,总的趋势是人们追求生活的 方便和舒适,无论是衣、食、住方面还是 在娱乐方式方面,文明程度都有很大提高 。
——《工业文明》
在农业社会,人们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 而息。白天和黑夜是作息的分界,日出和日落 是时间的尺度。工业化以后,劳动者不再按照 自然界的昼夜交替或人体的生物钟作息,而是 完全服从于资本的需要和机器的要求。日出日 落失去意义,钟表应运而生,人们的时间观念 一下强了起来。田园诗般的悠闲生活结束了, 取而代之的是快节奏的紧张生活。
1851年伦敦世博会
产业结构—工业比重扩大
1841年 1871年 19世纪英国各产业比重的变化
新生的工业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 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 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民间的一 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阶级关系—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The end
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 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
工业革命的局限性
在工业革命中虽然按人口平均的收入 有了明显的提高,可是富人的收益要明 显地大于穷人。……拿手织机织工来说 ,他们在拿破仑战争的早期年代里(工 业革命刚开始时)境况不错,可是后来 无论是他们的工资还是就业机会都急剧 恶化。 ——A· 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以英国为例: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 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它在 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 要多,还要大。” — 马克思
1848年英国主要工业指标 铁产量 煤产量 超过世界所有国家的总和 占世界总产量的2/3
棉布产量 占世界总产量的1/2以上 1848年英国基本国情 面积 占地球陆地面积的0.2% 人口 占世界总人口的2% 英国——“世界工厂”
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的发展
——奠定英国成为19世纪世界强国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