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边塞诗常见意象

边塞诗常见意象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 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 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 映实际生活,征戍者哪个个不是离乡背井?“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 《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王昌龄《从军行》
• • • •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关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以报生擒土谷浑。 关门 洮
• 大漠 红旗 河 土谷浑
吐谷浑
• 吐谷浑,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 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 涉归分户700使别部以牧。4世纪初,涉归 死,其嫡子奕(一作若)洛环继为单于, 与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 止于佨罕(今甘肃临夏桴罕山,即大力加 山),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侵逼氐羌, 成为强部。
• 例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2006天津卷)
• 凉州词(其一)张籍 •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 )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 【答案】(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 要分析。 • 【答案】(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 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 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大漠奇 异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燧烟是那么的直,黄河中倒 映着的落日是那么的圆,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精 神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 中,刹时一扫而光。抑扬顿挫的手法很好地突出了大 漠的壮丽、奇特和诗人的激昂情绪。诗人通过对大漠 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绝域 的将士们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首句并列两个地名“金河”、“玉关”,二者用“复”字关联,次句出以“马策”、 “刀环”,中间用“与”字连接,各有一个时间副词,一说“岁岁”,一日“朝 朝”。“金河”、“玉关”都是征战之地,在此意念上,二者绝无分别。“马策”、 “刀环”虽为两个事物,却是共同说明马不歇鞍,人不解甲的内涵。“金河”和 “玉关”、“马策”与“刀环”相比并。以其重复表现生活的单调,“复”字和 “与”字流露一种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感,换成今天的说法,即:不是金河就是玉关, 整天价手不离马策与刀环。而“岁岁”则把这种厌倦之感以时间的无限延伸极大地 加重了,就是说,这种生涯无休无止。“朝朝”又把令人烦厌的重复行为的频率推 到极致。教人难以忍受。诗人巧妙地利用诗句的蝉联偶对的特点,使此种情绪得到 最充分的表达。“马策与刀环”对应“金河复玉关”,“朝朝”对应“岁岁”,音 节增加一倍,意蕴上则产生相生互补的效果。从而诗的构思更显得细密周匝。 三、四两句是诗意的加深和扩展。“三春白雪”对塞外的环境特点稍作烘托,颇含 悲凉之意;全句着重点则是落脚的三个字:“归青冢”。“青冢”所在,其时虽属 唐辖境,但毕竟为胡域,诗人说“归青冢”(大约唐军无事时在这一带休整),由这个 “归”字,即可知征人无还乡之期。“青冢”在这里似也有一种象征意味;难道说 我们这些征人也如王昭君一样,将长留塞外么?结句说行军、转战。如果说前二句从 时间写征人的感受、情绪,那么,后两句则从空间张大视角,青冢——黄河——黑 山,给人以山高水长的距离感。诗人既以“万里黄河”展示地域之广阔,复以“绕 黑山”状征途之回转曲折。“绕”是绕来绕去,不同于单线征程,走过不再回头。 这个字,同前面的“金河”、“玉关”、“马策”、“刀环”的重复,单调感一脉 相承。诗的前半写征戍无止期,后半则写征途无尽头,结构上也恰好对称,而于字 句间透着“欲归无计”的渺茫。
边塞诗常见意象
• 边塞诗常见意象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 • 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旌旗、鼓、干、戈, 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 • • • 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 楼兰、阴山、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 单于、吐谷浑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 《关山月》
• 三是与边塞有关的景物:大漠、月、海风、瀚海、
李益《从军北征》
• • • • 天山雪后还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 常见意象 • 天山 雪 横笛 • 碛里 征人 月
《行路难》
王昌龄《出塞》
• • • •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 关 长征 龙城 • 胡马 阴山
王翰《凉州词》
• • • •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 葡萄 琵琶 马上 沙场 征战
• • • • •
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汉塞 归雁 胡天 大漠长河 燕然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 “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 “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 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 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 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 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 黄昏时分,边城阴雨连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中低飞, 似乎在寻找着什么?透过丝丝细雨,看见远处的沙漠在 低吟着,似乎在诉说着久违的感觉. • 河边的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每一片嫩嫩的叶子, 都被雨水洗刷着,争着向上生长,仿佛看到了春天的到来, 生命的希望. • 这时,从沙漠遥遥传来的络绎不绝的驮铃声,眼前仿 佛出现了一支驮运货物在缓缓行进的骆驼队伍,由远及 近,穿过沙漠,到达遥远的安西. • 同时,诗人的那颗无比沉重的心也随那逐渐向远方 消逝的驮铃声,越过了沙漠,飞到了那虽然远在视线 之外,却时时进入思念中的安西.
• 意境:壮阔、苍凉、雄浑、高昂
高考题举例
•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 江苏卷) • 征 人 怨 柳中庸 •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 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 (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 “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 【答案】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 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王之涣《出塞》
• • • •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孤城 羌笛 杨柳 玉门关
• 黄河
玉门关
• 关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 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 城。 • 玉门关,阳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 要道。 •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相传 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 汽车沿着215国道向西行驶,翻超阿尔金山,就可以到达 青海省的柴达木,西部油田,新疆若羌和西藏拉萨。 • 提起玉门关首先要讲到张骞出使西域的一段历史,丝绸之 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 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公元前121年---107年间,汉武帝 下令修建了“两关”,即:阳关、玉门关。 • 阳关,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 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重庆卷) • 从军行七首 ( 其二 ) 王昌龄 •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 意象: • 琵琶 关山 边愁 秋月 长城 • (1) “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 为什 么? • 【答案】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 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 (2)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 这 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 【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
楼 兰
• 楼兰,西域古国名。楼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 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 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 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 扼丝绸之路的要冲。 • 汉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来都经过楼兰。楼兰 屡次替匈奴当耳目,并攻劫西汉使者。元封三 年(前108),汉派兵讨楼兰,俘获其王。楼兰 既降汉,又遭匈奴的攻击,于是分遣侍子,向 两面称臣。后匈奴侍子安归立为楼兰王,遂亲 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汉,将情况报告汉朝。昭 帝元凤四年(前77),汉遣傅介子到楼兰,刺 杀安归,立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迁都 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其后汉政府常遣 吏卒在楼兰城故地屯田,自玉门关至楼兰,沿 途设置烽燧亭障。魏晋及前凉时期,楼兰城成 为西域长史治所。
• 关于龙城,传统说法大致有二: 一指匈奴大会诸部祭天的地方。其地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西侧的 和硕柴达木湖附近。 • 一指公元341年十六国时期前燕慕容所筑之城,故址在今辽宁 朝阳市附近。此为李广身后460年之事,更与李广不着边际, 故多所摈弃。 • 其实,诗中的龙城应认为就是代指成纪。盛唐诗人王昌龄,是以 龙马城省称龙城而代指成纪,飞将之前冠以龙城,是指代李广的 籍贯,所以,“龙城飞将”,其实质寓义就是“成纪飞将”。 • 更须指出,诗人选用龙城指代成纪,既是对史实的尊重,又是炼 字的匠心独运,既于事理畅达贯通,又使全诗意境陡然增色。诗 人的如椽巨笔,使“龙”与“飞”这两个动感强烈的文字天衣无 缝地予以对应,将“龙城”与“飞将”巧夺天工地予以组合,既 点明了李广的桑梓所在,也浓缩出一代名将纵横驰骋的英武气概, 更在人们心灵深处铸就了千古名将的不朽英姿。此句是全诗由悲 而壮急剧升华的耀眼亮点,读到此处,令人遐想无际。这正表明 了“诗家天子”王昌龄遣词组句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力。惟其如 此,才给后人留下了这首气势雄浑、格调高昂、韵味无穷的诗篇, 也给陇原大地留下了歌颂这片土地所孕育出的英雄人物千古绝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