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复习提纲

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复习提纲

背景:
某住宅工程,建筑面积3000m2,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8层,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由某建筑工程公司承建。

该工程施工中,在第三层梁拆模后,发现局部混凝土梁表面有蜂窝麻面,有一处露筋现象,经现场混凝土强度检测,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问题:
1、梁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露筋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2、试述混凝土孔洞处理的步骤。

3、简述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
1、模板表面不光滑,并粘有干硬的水泥浆块等杂物,木模板在混凝土入模
前没有充分
湿润,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模板拼缝不严,浇筑的混凝土跑浆,混凝土保护层垫块厚度或放置间距、位置等不当,混凝土坍落度、和易性不好,混凝土浇筑时振捣不当,混凝土浇筑高度超过规定要求,且未采取措施,导致混凝土离析,混凝土拆模过早。

2、孔洞处理需要与设计单位共同研究制定补强方案,按照批准的方案进行
处理,通常
是将孔洞出的不密实的混凝土凿掉,要凿成斜型,以便浇筑混凝土。

用清水冲刷干净,并保持湿润72小时,先刷一层水泥浆或界面剂,然后用高一级微膨胀豆石混凝土浇筑、捣实后,认真养护。

有时因孔洞大需支模板后才浇筑混凝土。

在处理梁中孔洞时,应在梁底先用支撑支牢后,再处理。

3、主要因素有:
原材料及生产工艺方面的因素。

原材料方面的因素包括:水泥强度与水灰比,骨料的种
类、质量和数量,外加剂和掺合料;生产工艺方面的因素包括:搅拌与振捣、养护的温度和湿度、龄期。

【案例6】
背景:
某工地临时供电采用TN-S接地、接零保护系统,采取“三级配电”、“两级漏电保护”模式。

施工中发生多起事件。

事件一:一场暴雨后,由于开关漏电,导致线路起火,总配电箱初级漏电保护未动作,经查总配电箱漏电保护器失灵,开关箱未设漏电保护器,保护零线未做重复接地。

事件二:安全员在临时用电安全检查中发现,有个别用电设备未做保护接零,而是直接做了接地;有的开关箱未上锁,箱门敞开着;PE线绝缘皮破损。

事件三:经电工测定,开关箱中的漏电保护器,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为45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为0、6s。

在总配电箱(配电柜)中作为初级保护的漏电保护
器,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为65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0、8s。

问题:
1、试述事件一发生的原因。

2、请指出事件二中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3、事件三中电工测定的额定漏电电流数据是否符合要求?为什么?
解:
1、事件一发生是原因是:
1)现场临时用电系统配置不符合要求,总配电箱中设置的初级漏电保护器失灵,开关箱无漏电保护器;保护零线未做重复接地。

2)现场检查不到位,没能及时发现临时用电系统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3)开关箱质量不合格,不具备防雨功能。

2、正确做法:当施工现场与外电线路共同用一供电系统时,电气设备的接
地、接零保
护与原系统保护一致,不得一部分设备作保护接零,另一部分设备作保护接地。

施工现场所有用电设备必须有各自专用的开关箱,必须做到“一机、一箱、一闸、一漏、一锁”“单机单控”,实现操作岗位点式管理。

PE线绝缘皮破损应及时更换。

3、、事件三中电工测定的额定漏电电流数据不符合要求。

因为,开关箱中作
为末级保护的漏电保护器,其额定漏电电流不应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应大于0.1s。

在总配电箱(配电柜)中作为初级保护的漏电保护器,其额定漏电电流必须要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也必须要大于0.1s,但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与额定漏电时间的乘积最高应限制在30mAs以内,本案中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与额定漏电动作时间的乘积为48mAs,超出了规定的30mAs 要求。

【案例7】
背景:
某工程基坑开挖的长×宽×高尺寸分别为10m×4m×3m。

勘察报告表明:地基为饱和的粉砂土及部分中密的粘性砂土,土质不均匀,地下水位在地面下0、5m处。

在基坑施工方案中没考虑到设支护结构,拟采用机械直接开挖,轻型井点降水,单排线状布置井点进行施工。

问题:
1、该工程在基坑开挖方案中没考虑到设支护结构,这种做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浅基坑开挖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设支撑?
2、什么是井点降水法?施工单位在进行轻型井点系统的布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3、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除轻型井点外,还有哪几种?
解:
1、该工程不设支撑是错误的。

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可以不设支撑:在浅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