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转换层施工方案

转换层施工方案

1.2.5转换层结构图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 162-2008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4、测量员和班组长施放墙柱边线,工长和技术员进行复核。
5、采用50m钢卷尺从一层+0.50m控制标高向上量取四层楼面+0.50线,并做好标记,不得采用混凝土浇筑前引测在钢筋上的胶带作为基准。
6、架子排脚完毕时根据基准点采用水准仪引测到各立杆上,水准仪架设点应视引测距离的中点确定,以保证误差最小。
3.2.3、支模架搭设
竖向模板配置主要有墙柱及梁侧,根据实际情况,柱、剪力墙及梁侧均采用18厚木模板,其尺寸均为915×1830。施工时应根据图纸尺寸先放大样分配模板布置,之后决定如何裁剪模板。严禁不经思考直接裁剪大板现象,项目部根据工程量限制材料领用,实行限额领料单制度。
3.2.8、整体加固检查
当上部模板基本完成后,应对支模架、梁侧、柱或部分板的薄弱模板进行加固处理。
支模架加固检查:立杆间距、立杆垂直、扫地杆、横向杆、剪刀撑、扣件拧紧度、双扣件、横杆步距。
梁侧模板加固检查:模板接缝、梁侧内楞间距、梁侧对拉螺栓间距、螺帽拧紧度。
柱模板加固检查:模板接缝、轴线、对拉螺栓间距、抱箍步距、与梁接头部位加固。
转换层支撑架采用普通钢管扣件脚手架,不拆除下部两层的支模架,视下部梁板为弹性体共同参与受力。即转换层自重及施工荷载由二、三、四层梁板及传递支模架共同承担。根据施工进度安排,转换层施工时间将会在20天左右,当转换层混凝土浇筑时,其下部四层梁板混凝土应该已达到80%以上设计强度,而三层、二层梁板混凝土已达到100%设计强度。因此,支模架系统设计时,可考虑拆除地下室及一层的支模架,让四层梁板承担60%的荷载,二层、三层梁板承担100%的荷载,则二层、三层结构支模架可不必拆除,相应增加支撑来满足上部荷载要求,让下部结构梁板参与荷载承受。
考虑安全、质量、经济的要求,让楼板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且使脚手架得到充分周转利用,使支撑体系更加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3.2.1、施工工艺
模板施工顺序为:测量放线→支架→柱墙模板→梁模板→顶板模板→粱柱头模板→整体加固。
其中各段施工工艺流程:
柱模:放线→设置定位钢筋→木模板→拼装第一块→拼装第二块→背枋条→连接螺栓→背钢管→调垂直及加固;
梁、板模:轴线→水平线复核→搭设支架→支梁底模→支梁侧模→支顶板模→验收。
3.2.2、施工测量
1、四层梁板混凝土浇注后,根据内控点(板内预留孔)采用激光垂准仪将控制线引测到四层楼面上,建立井字型控制线。
2、测量组根据现场已经建立的场地控制点,对四层楼面的引测点进行复核和调整。务必多次符合。
3、测量主管与班组根据井字型控制线与各轴线的相对位置关系施放各轴线或控制线,工长和技术员参与复核。
1.2.2、梁
本工程转换层采用常见的梁式转换层,梁的各个工序施工成为了重点,根据已到图纸,本工程框支梁几种主要尺寸:500×1200、600×1600、700×1800、800×1900、900×2200、1000×2000、1000×2500。
与下部结构对应的情况:转换层横向框支梁下与之对应的下层梁,其梁尺寸基本为:300×700。而转换层纵向框次梁下与之对应的下层梁,其梁尺寸基本为:300×600,部分跨下部无对应的结构梁,其支撑必定直接落在下层楼板上,将成为支撑设计的薄弱部位。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2001
《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GBJ107-2010
《钢管扣件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1.2.1、结构板
根据1#楼图纸设计,转换层及其下结构的楼板厚度分别设计为:
楼层名称
板厚(mm)
备注
五层(转换层)
180
本方案考虑的作业层
四层楼板
120
本方案模板工程考虑的首层支撑板
三层楼板
100
本方案模板工程考虑的次层支撑板
二层楼板
100
本方案模板工程考虑的第三层支撑板
地下室顶板
180
本方案模板工程考虑的准备支撑板
3.2.7、梁柱接头模板
根据以往经验,梁柱接头为模板安装的关键环节,由于梁的贯穿,增加柱上口模板加固困难,通常情况下柱上口不方正,梁口模板与柱模接缝不严密漏浆或梁口部位柱子模板暴模等问题。因此,梁柱接头部位必须加强管理,柱子竖向内楞钢管必须伸至楼板下150mm位置,梁侧至柱子边范围沿高度方向照常设置穿墙螺栓,用短钢管(粗钢筋)作外楞夹紧,不得遗漏。最顶上一道抱箍设置距离梁底不得超过200mm。支撑完毕后应检查是否统角,包角模板有无内陷或突出。
墙模板支设与柱模板雷同,但墙内侧应设置水泥撑棍以保证墙体厚度。撑棍应成梅花型布置。
当墙柱模板立好后,由木工工长组织测量组就垂直度及轴线位置进行复核,偏差超过规范的应校正。木工工长应全面检查螺帽是否拧紧。
墙柱模板加固螺栓间距500mm、抱箍步距500mm
3.2.5、铺梁底板
根据楼面弹设的轴线用线锤引至柱子模板上口(如模板未立,可引测在箍筋上),按梁的分中要求量取边线,选择其中一边打下铁钉(或做好记号),两头拉线确定梁底位置,线应拉紧。根据拉出的梁边线设置梁底板,梁底板配置时方木接头应错开设置。当梁底板设置好后尽快在梁底小横杆上设置定位扣件,夹紧梁底模,防止后继施工导致梁底跑模。
安装到上层梁底(底板)后,在模板外侧设置钢管内楞,用铁钉加铁丝固定;穿设穿墙螺栓,套好PVC套管,用线锤检查柱模板的垂直度,经垂直校正后,立即用钢管抱箍固定,拧紧高强螺帽,柱子下部1/3高位置设置双螺帽,所有加固用山型卡必须双倍设置。调整轴线位置,调整垂直度,上口安放保护层限位卡及保证钢筋间距的内撑卡。柱根部单面开设清扫口,以保证在混凝土施工前清干净木屑等杂物。柱模板支设完成上口拉通线验收。
1.2.3砼
根据设计图纸:地下室顶板梁板采用的砼等级为:C40
二层梁板、三层梁板采用的同等级为:C40
四层梁板采用的砼等级为:C40
五层(转换层)梁板采用的砼等级为:C45
转换层以下柱子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5
1.2.4框架柱
根据图纸设计,地下室框架柱尺寸较大,至转换层柱子尺寸为800×800、950×1300、1000×1000、1100×1100、1200×1250。柱子较大受力是可不考虑变形。
梁底与柱接头位置方木不应空余过长,且梁底模板应压在柱子立板上,用铁钉固定。之后再次校核轴线位置,确保梁底模位置正确。梁底木楞间距应符合计算尺寸要求。
当有通长次梁时,底膜设置应拉通长线,现场木工工长应严格要求,避免梁底不顺直导致后续的装饰施工困难。
考虑梁大,钢筋绑扎困难,梁侧模板应在梁钢筋绑扎完毕后封闭,根据梁高配置梁侧面模板,侧模下口先于底模连接,用铁钉固定,根据计算间距打好螺杆孔,套PVC管,设置对拉螺栓,之后放置内外楞钢管,上山型卡,用螺帽拧紧。全面封闭前应确认梁内无垃圾,无杂物,已清理完毕。
立第一块模板,相邻两个的面的第一块模板接缝应错开设置,保证柱子模板的整体性。第一块模板与地面接触的外侧地面上应订制一块模板条子,防止地面不平导致漏浆,当缝隙过大,模板条子无法全部封堵时应采用砂浆在柱模加固后填补密实。之后循序拼装上部模板。在该层施工时模板已经过周转,板上多有穿墙螺栓孔,拼装时注意孔洞的对穿,方便套设PVC套管,且减少模板的孔洞。当碰到柱子主筋而实在无法避开时,才新开螺栓孔。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JG130—201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
《砼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2011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2002年版
本工程施工图纸
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转换层施工方案
本工程为***,位于***,东北角有甲方提供的电源位置,本工程总建筑面积约78187m2,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烈度6度,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正常使用年限为50年。
本标段建筑面积约50000m2,建筑高度95.8m,±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71.20m;包括地下两层,层高均为3.6m, ~ / ~ 地上一层,层高3.6m,其余部位地上裙楼4层,裙楼层高分别为一层4.8m、二层4.5m、三层4.5m,四层为转换层,层高6.6m,转换层以下为框架结构,经转换后为框剪结构。本工程转换层采用梁式转换层,转换层承担转换5~30层所有荷载,传递至柱,再传递至筏板基础,为本工程关键结构。
5、立杆步距按1.1m设置,当梁底位置超过1.5m时增加一道水平杆。
6、剪刀撑按梁侧立杆设置,纵横向贯通。
7、楼板模板立杆间距按1.0米设置,步距同梁步距
3.2.4、立墙柱模板
本工程墙柱模板多采用对拉螺栓加固,立模板前应先根据放出的边线设置定位钢筋,定位钢筋与墙柱主筋焊接牢固,端头平整,防止加固拉紧后击穿模板导致跑位。
在保障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梁与板整体支撑体系设计的一般原则是:立杆步距要一致,便于统一搭设;立杆纵或横距一致,便于立杆有一侧纵横向水平杆件拉通设置;构造要求规范设置,保证整体稳定性和满足计算前提条件。
3.1.2、方案的选择
本工程转换层属常规梁式转换层,为了使其施工方法得到优化,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采取以下施工方案:
3.2.6、铺平板
当板底钢管小横杆设置完毕后可进入平板模板铺设,先设置板底木楞,木楞间距应符合计算间距,板底木楞搭接接头应错开设置,板底木楞端头距离梁侧面150mm左右。之后计算平板尺寸,合理选择平板模板组拼方式,从板块的一侧向另一侧铺设整张的模板,最后填补空缺位置,模板接缝位置下面应有木楞,且应分中设置,接缝模板用铁钉与下部木楞钉牢,接缝应严密,当模板本身规格差异导致接缝偏大时,应采用镶贴条子板补填,当缝宽不大时可直接用胶带封堵。平板模板周边应压在梁侧、柱模板之上,便于拆模,但不得外露。柱角部缺口应方正,锯缝不得超出缺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