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基坑边坡抢险施工方案(专家论证)

深基坑边坡抢险施工方案(专家论证)

基坑边坡抢险施工方案编制人:审核人:审批人:编制单位:编制日期:二O一六年五月目录第一节、编制依据 (02)1、前言 (02)2、编制依据 (03)第二节、工程概况 (04)1、工程概况 (04)2、基坑边坡支护立面图1 (06)3、基坑边坡支护剖面图2 (06)4、基坑边坡支护剖面图3 (07)5、基坑边坡支护剖面图4 (08)6、施工平面布置 (09)7、施工总平面布置图5 (09)第三节、施工工艺技术 (10)1、技术参数 (10)2、工艺流程 (10)3、施工方法 (10)4、检查验收 (17)第四节、工期计划 (17)1、施工进度计划 (17)2、材料与设备计划 (18)第五节、施工保证措施 (19)1、组织保证措施 (19)2、安全保证措施 (21)3、技术措施 (21)4、整体排水系统剖面图6 (22)5、基坑内排水系统平面图7 (23)6、地表排水系统平面图8 (24)第六节、应急预案 (25)1、目的 (25)2、应急领导小组及职责 (25)3、应急反应预案 (25)4、应急通信联络 (26)第一节、编制依据一、前言:我单位承建的基坑成型时间一年有余,由于近期降雨,导致基坑局部出现垮塌。

1-31轴/J轴方向碧海大道一侧长151.25m,煤气、供电、供水等管网密布,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经各参建单位现场代表现场堪察决定进行边坡加固。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我施工单位制定以下抢险施工方案。

附施工现场照片:二、编制依据(1)业主提供的施工图;(2)业主提供的《毕节市碧海新区拆迁安置房2号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3)现场实际踏勘情况;(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6)《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311-2013);(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8)《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10)《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12)《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1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14)《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15)《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11;(16)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文] ;(17)其它的现行国家、贵州省地方标准、规范、规程和标准。

第二节、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1.1工程简介工程为25层商住楼,群楼2层,下设3层地下室,工程总建筑面积:51014.55平方米。

其中商业部分建筑面积为9622.81平方米,地下车库建筑面积为9352.48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32039.26平方米。

建筑总高度71.00米,建筑工程等级为一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等级为二级。

本工程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为桩基础。

本工程位,1-31轴/J轴方向15m内含有煤气管道、电缆沟、排水沟、碧海大道人行道(距6.5m为煤气管道、9.5m为电缆沟、11.5m 为排水沟、15m为碧海大道人行道),1-31轴/A轴方向距16.5m为项目部活动板房,1轴/A-J轴方向距25m为乡村道路,31轴/A-J轴方向距14m为当地活动板房搭设4S汽车店。

本工程2层地下室区域平均面积约为7703.93平方米,基坑平均深度为7.8m。

场地较平坦,地面平均高程为1481.920(-5.380),本工程基坑支护属于临时抢险边坡支护工程。

1.2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工程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地岩土自上而下依次分述如下:1、杂填土(Q ml):为近期场坪开挖施工的残留物,由粘土混块石、碎石、角砾等组成,局部以块碎石为主,结构松散。

场地内均有分布,厚度3.2~7.7m,分布均匀。

2、淤泥质粘土(Q al+dl):灰黑色、深灰色,局部含植物根系及有机质。

场地内均有分布,厚度5.3~12.8m,分布均匀。

3、场地下伏基岩(T1yn):叠系下统白云质灰岩,灰色、深灰色,薄-中厚层,不均匀混含泥质。

具缝合线。

含方解石细脉、条带,局部呈网状。

节理裂隙较发育。

按风化程度可分为强风化白云质灰岩、中风化白云质灰岩两个亚单元。

1)强风化白云质灰岩:灰色、灰黑色,细晶,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常被切割成碎裂状结构,岩芯破碎呈碎块状、砂状、砾状。

分强风化岩体溶蚀裂隙很发育,裂隙中充填红粘土,俗称土夹石,属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

场地内局部有分布,厚度0~6.7m,分布不均匀。

2)中风化白云质灰岩:深灰色、灰色,薄至中厚层,中-粗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见缝合线,方解石脉充填。

岩芯以碎块状、短柱状为主,见少量柱状。

属较破碎岩体。

岩块岩样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f rk=34.6MPa,属较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

1.3抢险方案根据以上地质资料,结合场地实际,边坡上覆为杂填土厚4~5米,硬杂质达70%以上,成分为炮渣石,现基坑边坡坡角为1:1左右,是基本稳定的,其下卧层为淤泥质粘土揭露2~3米,因亲水性强,易软化,存在滑塌隐患,针对边坡地质条件,抢险方案为:上部杂填土部分采用土钉喷锚C20混凝土加固,下部分淤泥质粘土部分采用C20混凝土挡土墙加固。

详见附图:1、基坑边坡支护立面图1;2、基坑边坡支护剖面图2;3、基坑边坡支护剖面图3;4、基坑边坡支护剖面图4;基坑边坡支护立面图1基坑边坡支护剖面图2基坑边坡支护剖面图3二、施工平面布置该工程施工场地为荒地,经前期场平施工后,已形成7000m2平面场地,基本满足施工总平面布置安排的需要,见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详见附图:5、总平面布置图5;总平面布置图5第三节、施工工艺技术一、技术参数1、基坑支护:本工程1-31轴交J轴筏板基础底标高(-15.25m)至-8.75m高6.5m段采用C20混凝土挡土墙,挡土墙每隔8m设一道2cm宽沉降伸缩缝,挡土墙基础底面应埋置在承台底以下0.5m,施工时从1-31轴中段向两边延伸施工。

31轴/A-J轴、1-31轴/A轴、1轴/A-J轴、及1-31轴/J轴上半部分(-8.75~-5.38m,高3.4m)采用钢筋土钉加钢筋网片C20混凝土喷锚。

本工程采用土钉支护、混凝土挡土墙的支护形式:基数参数:土钉采用长1.5米,16钢筋间距1.0m×1.0m梅花型布置,混凝土喷锚厚度150mm,混凝土强度为C20,钢筋网片: 6.5@200×200双向布置;喷锚面布置泄水孔,泄水孔直径为110的PVC管,按间距1500×1500梅花型布置。

二、工艺流程(一)、混凝土挡土墙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测量放线——基槽开挖——验基——立模加固——砼浇注——安装泄水孔——浇筑混凝土——拆除模板——交验——养护(二)、土钉墙支护的施工工艺流程:修坡(机械、人工)——安装土钉(人工)——绑扎钢筋网片——焊连接筋——检查验收——喷射面层混凝土三、施工方法(一)、混凝土挡土墙1.1施工场地准备1.1.1测量放线,定出中心线及开挖边界线。

1.1.2清除挡墙用地范围内的树桩、杂草、垃圾等所有障碍物;在基槽周围挖设排水沟,排除地表水。

1.2开挖1.2.1基槽开挖采用挖掘机进行基槽开挖,开挖长度根据现场地质情况进行分段开挖,每段长11米。

机械开挖至基底设计标高以上10cm时,重新进行测量放样,确定开挖正确不偏位的情况下改用人工进行基底清理,确保基底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1.3基础施工3.3.1混凝土采用沿槽浇筑,浇筑过程中,选用商品砼,严格控制配合比, 1.3.2采用插入式振动棒进行振捣,砼振捣密实,振捣过程中快插慢抽。

无漏振,无蜂窝麻面等。

1.3.3砼浇筑完成后及时养护,防止由于内外温差过大而产生砼收缩开裂。

1.4墙身施工1.4.1基础浇筑完成后,根据设计图及现场高程放出挡墙浇筑边线。

1.4.2模板安装.(1)模板采用木模板,禁止使用有缺角、破损的模板。

(2)保证混凝土结构和构件各部分设计形状尺寸和相互间位置正确;(3)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重力侧压力及施工中可能产生的各项负荷。

(4)模板的接缝不得漏浆;在浇筑砼前,木模板应浇水湿润,但模板内不应有积水(5)模板与砼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脱膜剂,但不得影响模板结构性能。

模板使用后应按规定修整保存。

(6)模板之间粘贴双面不干胶带,以减小模板缝防止漏浆,以保证砼面的观感质量。

(7)模板采用M14×500螺栓与预埋钢筋拉结配D48×3.5钢架管横、竖龙骨加固,并配以大号蝶形卡紧固,对拉螺杆按1000×500的间距布置,设置时将泄水孔位置与螺杆紧贴布置,紧贴模板的竖向龙骨间距不得大于300㎜。

3.4.3浇筑砼(1)混凝土浇筑前应做好如下准备工作:a)制定浇筑工艺,明确结构分段分块的间隔浇筑顺序(尽量减少后浇带或连接缝)b)根据结构截面尺寸大小研究确定必要的防温防裂措施。

c)施工前应仔细检查模版、预埋件的紧固程度。

(2)浇筑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要求:a)混凝土应分层进行浇筑,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

b)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

当因故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应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或能重塑的时间。

不同混凝土的允许间歇时间应根据环境温度、水泥性能。

水胶比和外加剂类型等条件通过试验确定。

d)新浇混凝土与邻接的已硬化混凝土或岩土介质间的温差不得大于15℃。

f)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或浇筑完成时,如混凝土表面泌水较多,须在不扰动已浇筑混凝土的条件下,采取措施减少泌水。

g)浇筑混凝土期间,应设专人检查模板稳定情况,发现有松动、变形、移位时应及时处理。

h)浇筑混凝土时,应填写混凝土施工记录。

i)自高处向模板内倾卸混凝土时,为防止混凝土离析,一般应满足下列要求:从高处直接倾卸时,混凝土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以不发生离析为度。

g)在混凝土施工缝处接续浇筑新混凝土时,一般应满足下列要求:抗渗要求的混凝土结构,施工缝宜做成凹型、凸型或设置止水带。

(3)混凝土振捣a)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随时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并使其均匀密实。

振捣宜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垂直点振。

b). 混凝土振捣过程中,应避免重复振捣,防止过振。

应加强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和接缝的密合情况,防止在振捣混凝土过程中产生漏浆。

c). 采用机械振捣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混凝土时,插入式振捣器的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且插入下层混凝土内的深度宜未50~100mm,与侧模应保持50~100mm的距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