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八章 解表药
有些解表药兼能祛除湿邪并缓解疼痛,可 用于风湿所致的肢体疼痛。
风寒
表 证
风热
辛温解表药 辛凉解表药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Diaphoretics with Pungent in Flavor and Warm in Property
解表药中性味多为温辛,辛以发散, 温可祛寒,能够发散肌表风寒邪气, 治疗风寒表证的药物。
• 养阴——肺阴、胃阴、心阴等
• 性味、归经——推出来的和书上的不完全 一致,这主要有的来源于真实的滋味,有 的来源于五行学说,有的出自其他特殊的 中医药理论,有的反映某一时期或某些医 药家的独特学术见解——不要求掌握,但 有的内容知道了方便学习其他。
• 应用部分,文字最多,涉及基础和临床的 面最广,但只要在统一掌握各类药物共有 的主治病症基础上,弄清楚其个性特征和 典型配伍,就达到了学习的要求。
定义
发散风寒为其主要作用,部分药分别 具有平喘止咳、利水消肿、祛风除湿等作用。
功效
适应证
主治风寒表证: 恶寒发热,无汗 或汗出不畅,头身疼痛,鼻塞流涕,
舌苔薄白,脉浮等。
部分药物用治喘咳、 水肿、风疹瘙痒、风湿痹证等。
注意!
本类药多有较强的发汗 作用,虚人当慎用。
白辛香辛 芷荑薷温辛 胡苍苏解温 荽耳桂表解 防葱芥有表 藁柽生麻药 羌柳姜黄歌 。,,,
“理论。
• 而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祛风湿药、开窍药 等——辛味
• 又由“血由心所主,并归藏于肝“这一中医基础 理论,则活血药、凉血药、止血药、补血药—— 归心肝二经
• 除共性外,个性则必须逐一记忆。
• 4.配伍原则
• 概述中介绍的配伍原则,是根据各类 药物的功效和主治病症的病因、证型 总结出来的,不必死记。
苍耳子
Fructus Xanthii
葱白
Bulbus Allii Fistulosi
柽柳
Cacumen Tamaricis
白芷
Radix Angelicae Dahuricae
胡荽 Herba Coriandri
防风
Radix Saposhnikoviae
藁本
Rhizoma et Radix Ligustici
• 症候——湿阻中焦、湿邪困脾、湿困脾胃、 脾为湿困等等。
• 辛温解表药——发汗解表、散寒解表、发 表散寒、祛风解表、散风寒等,统统概括 为:发散风寒。
• 3.性能特点 • 共性 • 个性 • 寒热药性,是与所治病症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 所以,清热药、发散风热药、凉血止血药——寒
凉之性 • 温里药、发散风寒药、补阳药——热性 • “辛能散,能行“及辛可表示芳香之气的”五味
• 例如:化湿药物,都具有化湿的功效,皆 可用于湿阻中焦所致的脘腹痞满、恶心呕 吐、食少体倦、大便溏薄,舌苔白腻等, 而在苍术、厚朴、藿香、佩兰、草果等药 下,就不必反复记忆这些内容,而只需记 忆各自的特点和差异。
• 另外,中药的同一种功效和主治病症,大 多可以用不同的名词术语来表达。
• 例如:化湿药的功效——化湿、化湿运脾、 化湿健脾、化湿和中
才能全面理解和记忆
• 功效是重点中的重点,以功效为核心类推 其它,一般是动宾结构,动词不同:
• 迥异:例如:祛风-息风;化湿-燥湿; 胜湿-利湿
• 相近:化瘀-祛瘀、散瘀、消瘀、行瘀、 逐瘀、破瘀;化痰-消痰、祛痰、导痰、 涤痰、豁痰
• 清热解毒——清解热毒
• 祛风除湿-祛除风湿
• 功效层次性
• 清热——清气分、肺胃热等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 解表发汗、平喘、利水。
〔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 鼻塞,无汗,脉 浮紧等表实证。
本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 以发汗解表。
麻黄 甘草 桂枝 苦杏仁
干妈贵姓 ?
麻黄汤
恶寒 发热 无汗 头痛 身痛
喘咳
苔薄白 脉浮紧
肌表失其温煦
• 配伍,和方剂学联系多,这里只掌握比较 典型的配伍、例如:麻黄-桂枝,桂枝- 白芍,附子-干姜,半夏-干姜,黄芪- 防风,白芍-甘草,黄连-吴茱萸等具有 相须、相畏、相杀等典型配伍关系和十分 特殊的固定药对,其他不要求。
五、药物的毒性,特殊的用量,用 法和使用注意,必须专门记忆
• 中药多为植物药,无毒者多,用量不需特殊记忆, 只需根据总论里提出的用量原则,总体上把握即 可。一般用10g,药味浓烈的用量6g,质重矿物 药用量3g,
卫阳被郁
风
寒
营阴涩滞
素
表
太阳经气不利
,
营卫运行不畅
肺
气
肺气不宣
不
宣
风寒束表之体征
发 汗 解 表麻 ,黄 宣汤 肺 平 喘
麻黄
发汗解表,能发阳气、宣肺平喘。君
桂枝
苦 杏仁
发汗解肌,温经止痛、透达营卫, 助散风寒,除身痛。臣
宣降肺气,散风寒,与麻黄-宣-降 平喘。 佐
甘草
调和诸药,缓麻桂峻烈之性。使
2、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 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
第八章 解表药
Drugs for Expelling Superficial Evils
【目的与要求】
• 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 配伍方法、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 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
• 2.掌握药物13味,熟悉药物9味,了解药 物1味,参考5味。
•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 4.熟悉使用解表药时发汗不宜太过,煎煮
•
发散风热 着重介绍
• 但对麻黄——平喘、利尿;紫苏——行气; 菊花——解毒、平肝等,不作重点介绍。
• 所以,在各章的学习后,再反过来复习比 较,才能真正搞明白功效含义、特点和应
用规律。
三、学好章节概述,是掌握各类药 物共性和要点的关键
• 中药学规划教材是按药物的主要功效来分 类的,故概述部分,是以该类所有药物的 功效为核心,而概括出来的共性和要点, 理解和掌握了这些,就避免了相同内容的 重复记忆和学习,只需比较差异的一部分。
• 对少数有毒药物,例如:雄黄、朱砂、甘 遂、巴豆、马钱子,对其毒性、用量范围, 必须逐个记忆,一点都不能含糊;对贵重 药,比如麝香、冰片、牛黄、雄胆,用量 小,也需逐个记忆。
• 特殊的用药途径,先煎、久煎、包煎、烊 化,逐一记忆。
• 尽管我们说了那么多,但中药毕竟很多, 有了正确的方法,还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及时复习,学会总结,才能真正学好。
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
么
药,又称发散药。
是
解
大多具有辛味,主入肺经、 膀胱经,偏行肌表。
表
药 ?
部分还兼有宣肺利水、止咳 平喘、胜湿止痛、透疹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 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证。
部分解表药可用于水肿、咳喘、疹发不畅、 可借其辛散祛邪作用以宣肺散邪和疹子透发。
中药学的学习方法
• 清代本草学家汪昂曾风趣地告诉读者: “最能使人如寐如睡者,莫过于读本草”, 多数人反映中药难记。
• 1.中药为数众多,每一味药物自成一体,性 能,功效互异;配伍多变难测;
• 2.性能功用相似的同一类药物,其主治范围、 作用强度、用量用法、毒性和禁忌不同;
• 3.除了本学科以外,往往涉及中医药基础、 方剂学、诊断学及临床学科的知识。
7.和解少阳:治疗少阳半表半里证的一种方法.邪 在少阳,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 目眩,常用柴胡配伍黄芩来和解.
8.透表泄热:用辛味透散表邪,用苦味清泄里热, 治疗外感发热的一种方法。柴胡味苦,辛,性味 寒,常用于外感表证发热。
9.理气安胎:通过调理脾胃气机达到安胎之功,治 疗妇女因气滞导致胎动不安的一种方法。常用紫 苏配伍砂仁等。
时间不宜过长,以及禁忌等注意事项。
【本课内容的要点】
• 1. 发散风寒药 • 掌握:麻黄 桂枝 紫苏叶 防风 荆芥 羌活
白芷 • 熟悉:香薷 细辛 苍耳子 生姜 藁本 辛夷 • 2.发散风热药 • 掌握:薄荷 牛蒡子 桑叶 菊花 葛根 柴
胡 • 熟悉:升麻 蝉蜕 蔓荆子
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
什
•
• 有的要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中 医诊断学》去理解、类推和记忆。有的则 有待日后在临床学科中学习,例如:丹毒、 痄腮、疥癣、破伤风、中风,而在中药学 学习时,可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中药学的内容,不但与其他课程交 叉,其前后也重复交叉。
• 解表药——配伍补虚、理气、清热药等
•
功效方面 发散风寒
• 但是,中药学并非杂乱无章,其中有许多 规律性、趣味性,只要方法得当,并付出 艰苦劳动,这些困难就可以克服。
中药学的学习方法
• 一.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
我们大家都没有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在以
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穿插讲中医理论给大家
讲述,以便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 例如:中医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4.宣肺平喘:使用质轻宣散之品,宣通肺气,治疗 肺气郁闭,咳嗽,痰多,气喘的方法。
5.宣通鼻窍:使用辛散升浮之品,宣通鼻窍,治疗 鼻渊头痛、鼻塞、流涕的方法。
6.调和营卫:是纠正营卫失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方 法。风邪侵袭肌表,卫气与之抗争,引起营卫失 和,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此时,虽有汗 出,但表证不解,故用辛温发汗力缓和的桂枝配 伍酸敛的白芍,一散一收,最能调和营卫,以解 除风邪。
• 5.使用注意
• 一般是本类药物的病症禁忌。这些内容是 根据其主要功效,并结合中医治则和治法 原理而确定的,例如发散风寒药——辛温 之性(风热表证不用)。另外,有的使用 注意是该类药物的性状决定的,例如:芳 香性药物——不宜久煎;金石、贝壳类— —久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