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解表药
[性味归经 ]:辛,微温。归肺、胃、脾经。 [功 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 ]:
1 . 用于中暑证。新加香薷饮,暑季感冒发热 可用下方:白虎退热汤
石膏、知母、银花、连翘、香薷、青蒿、藿香、 钩藤、柴胡、粳米、炙甘草
2 . 水肿。需浓煎。
[性能特点]:本品辛微温,入肺、脾、胃经。 既能发汗解表,治外感风寒轻证;又善温胃 散寒、和中降逆而止呕,为“呕家圣药”, 适用于多种呕吐证,尤以胃寒呕吐最宜;且 能温肺散寒(干姜好)、化痰止咳,用治风 寒咳嗽。此外还能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之 毒。
香薷
药材
来源: 为唇形科 多年生草本石香 薷的干燥地上部 分。主产于江西、 安徽、河北、河 南等地,夏、秋 二季茎叶茂盛时 割取地上部分, 晒干。切段,生 用。
挖,除去须根,
பைடு நூலகம்
鲜用或埋入砂中
备用。
药
材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经。 [功 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
止咳。 [临床应用]:
1 . 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 . 用于多种呕吐证。呕家圣药 3 . 用于风寒咳嗽。用干姜 4、健胃消食解毒。 [用法用量]:煎服,3 ~ 10g,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及热盛者慎用。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 效]: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
蟹毒。
[临床应用]: 1 . 用于外感风寒轻证。杏苏散 2 . 用于脾胃气滞轻证。香苏散 3 . 用于食鱼蟹中毒轻。
[用法用量]:煎服,3~ 10g;治鱼蟹中毒 可单用至30~60g。不宜久煎。苏叶长于 发汗解表,苏梗偏于理气安胎。
第一章 解表药
教学目的: 1.掌握本章具体药物的功效、应用及功效
相似药物的异同点。 2.熟悉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
配伍方法及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的 性能特点、注意事项。
概述
1 含义: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 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2 作用与性能:本类药物多具有辛味, 性能发散,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 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具有发散 肌表的作用,部分解表药还兼有宣肺利 水,平喘、胜湿止痛、透疹等作用。
药材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 经。
[功 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 肿、温经散寒。
[临床应用]:
1 . 用于风寒表实证。麻黄汤
2 . 用于咳喘实证。射干麻黄汤
3 . 用于风水水肿。(麻黄连翘赤小豆 汤加减治疗小儿肾炎)
4、用于风寒湿痹、阴疽、痰核。阳和汤
[用法用量]:煎服,3 ~ 10g。发汗解表宜生用, 止咳平喘宜炙用。捣绒缓和发汗,小儿、年 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或炙用。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
? 本类药物味辛性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 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风寒表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 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部分药物兼有 宣肺平喘、利水、胜湿止痛等作用,还可用 治喘咳、水肿、痹证等。
麻黄
来源: 为麻黄科亚 灌木草麻黄、木贼 麻黄及中麻黄的干 燥草质茎。主产于 河北、内蒙古、甘 肃、山西等地。秋 末采收。阴干切段。 生用、蜜炙或捣绒 用。
麻黄与桂枝
药物 相同 发汗力 功效 点
主治
麻黄 辛 大 温 解
兼能宣 肺平喘,
利水退 肿
表寒 实证
桂枝 表 小
兼能温 表寒 经通阳 虚证
用法
自汗 盗汗 虚喘禁 用 温热 血热 月经禁 用
紫苏
药 材
来源: 为唇形科 一年生草本紫苏 的干燥茎、叶 ,
其叶称紫苏叶, 其茎称紫苏梗。 全国各地均产 ,
夏季枝叶茂盛时 采收茎叶,阴干, 切段 ,生用 。
桂枝
来源: 为樟科 常绿乔木肉桂 的干燥嫩枝。 主产于广西、 广东、云南、 福建等地,春 夏采收。晒干 或阴干,切片 生用。
药材
[性味归经 ]:辛、甘,温。归肺、心、膀胱经。 [功 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临床应用 ]:
1 . 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 2 . 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 等证。如温经汤、当归四逆汤。冻 3 . 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如:瓜蒌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 4、用于膀胱气化不利的小便不利,五苓散 5、用于子宫肌瘤、桂枝茯苓丸。 6、振奋脾阳用:苓桂术甘汤
[用法用量]:煎服,3~ 10g。
[使用注意]:凡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 月经过多者,均忌用。
[性能特点]:本品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 既能温通扶阳、助卫实表而发汗解肌,治外 感风寒表证,无论表实无汗或表虚有汗皆宜; 又能温经通脉、散寒止痛、通阳化气,治寒 凝血滞之痹证、脘腹冷痛、痛经闭经,或水 湿内停之痰饮、水肿及心阳不振、血脉不利 之胸痹、心痛或心悸、脉结代等证。
[使用注意]: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咳喘由于 肾不纳气的虚喘者慎用,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 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并可升高血压,失眠及 高血压患者慎用。
[性能特点]: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其气 微香,入肺与膀胱经,善达肌表,开腠理, 透发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为辛温发汗之 峻品,被称为“发汗解表第一药”;又可宣 通肺气以平喘止咳,凡肺气壅遏而致失宣降 之咳喘证,皆可配伍应用,为宣肺平喘之良 药;且能宣通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 利水消肿,以治风水水肿。此外,取其温通 宣达之性,散寒通滞以逐经络阴寒之邪,治 风寒湿痹、阴疽、痰核等证。
[性能特点]:本品辛温而芳香气烈,入脾、肺 经。既能发汗解表,治外感风寒表证;又善 行气宽中而止呕、安胎,治脾肺气滞、咳嗽 胸闷、恶心呕吐、妊娠恶阻。尤其宜于治外 感风寒兼脾胃气滞者。此外,尚可解鱼蟹毒, 以治因食鱼蟹中毒之腹痛吐泻。
生姜
来源: 为姜科多
年生草本姜的新
鲜根茎。全国各
地均产。秋末采
3 分类: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
注意事项: (1)辩明风寒与风热;
(2)适当配伍;如风寒夹湿的痹痛配祛风湿药, 风热表证配清热解毒药,气虚、阳虚、阴虚 等配补气、助阳、滋阴药等;
(3)用量不宜过大;发汗以微汗为宜;
(4)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 淋病、失血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
(5)因时、因地适当增减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