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困惑大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剖析_印度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困惑大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剖析_印度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04年第8期困惑大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剖析 ———印度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谭晶荣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发展中大国印度农业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粮食、土地、失业、贫困、地区差距、城乡差别等问题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也存在与印度相似的许多问题。

两个国家在对待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上虽有一些差异,总体而言多数处理方式都很相似。

印度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样也是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因此,两国之间需要相互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 印度 中国 农业问题 作为世界人口第二的发展中大国印度,自1947年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之后,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初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

但印度广大农民依然贫困,农业始终制约着印度社会经济发展。

1991年印度政府对传统的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但政策效力微乎其微,长期以来困惑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农业问题依然严重。

如何使印度农业走出困境,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是摆在现任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人口问题、粮食及食物问题 (一)由于人口增加导致对粮食及食物需求扩大 印度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人口方面的压力,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

根据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的初步统计结果,截止2001年3月1日零时,印度人口总数为10.2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6.7%。

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率高,因而对粮食和其他各类农产品的需求增大。

农业增长的大部分被人口增长所抵消,如果农业出现波动,印度的国民经济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印度既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

保证粮食和食物供给是印度政府的首要任务。

(二)印度政府用以解决粮食和食物供给的办法 印度在独立之前,经常闹饥荒。

独立之后,印度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

为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印度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发起了“绿色革命”,选择自然条件较好的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及北方邦西部等地,推广高产品种,增施化肥,扩大灌溉,加强植保,提高机械化程度,从而增加了粮食产量,在20世纪80年代初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

印度注重从西方科技中吸收营养,继“绿色革命”后,印度为了保障国民的食物供给,又先后发起了“白色革命”(奶牛产业)和“蓝色革命”(渔业产业)。

这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印度的粮食危机,还使印度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牛奶生产大国”,鱼类与水产品的出口也给印度带来了大量的外汇。

实践证明,印度的“三次革命”是成功的,它在农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一个主要成效是促进了印度农业技术水平的显著提高。

困惑大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剖析二、土地问题、失业问题、贫困问题 (一)由于土地改革不彻底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印度独立后,从1949年开始,印度实施了以废除“柴明达尔”地主为中心的土地改革。

改革的内容有三项:一是废除中间人即柴明达尔土地所有制;二是改革租佃制度;三是实行土地持有最高限额法。

土地改革废除了柴明达尔“中间人”地权制,改变了土地占有结构,加速了封建租佃关系向资本主义经营的转化。

印度政府在农村进行过数次土地改革。

由于多种原因,土地改革并不彻底,无地和少地农民仍然大量存在。

这些无地和少地农民约占农村人口的3Π4。

由于土地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致使无地的印度农民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当“契约劳工”,另一种是流入城市寻找工作。

农民一旦成为“契约劳工”,生活是贫困的;而规模庞大的民工潮则给印度的社会生活带来了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由于土地改革不成功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很多,其中以失业问题和贫困问题最为突出。

据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印度人口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有3亿多。

印度农村贫困人口约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0%以上。

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如果以印度经济增长较慢和政策对穷人较为不利的情况为基础,则印度穷人的数字还将增加1亿左右。

在贫苦农民中又以无地少地的农民占绝大多数。

如何解决约占人口一半的穷人问题,已成为印度经济发展中一个巨大难题。

(二)印度政府在解决土地问题、失业问题、贫困问题等方面的对策 印度政府意识到,印度农业的经营模式以及土地制度已越来越难以适应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土地制度改革与使用权的创新已势在必行。

新的改革内容中主要一项就是在无地农民和农村失业青年中重新分配限额剩余土地和废弃土地,并提供农业生产启动资本。

印度政府还在1983年8月实施了农村无地人口就业保证计划(R LEG P)①。

实施该计划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扩大乡村无地人口的就业机会,每个无地家庭至少有一个成员一年能获得100个工作日;二是为加强社区基础设施以满足乡村经济日益增长的需要而创造持久耐用的资产。

该计划规定,实施的各项工程只在有大量无地劳动者的落后地区或低工资区展开。

针对农村失业问题,印度采取了国家乡村就业计划(NREP)②。

此计划由印度中央政府发起,从1981年4月起执行。

实施该计划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在乡村地区创造带来大量收入的额外就业机会,目标是每年达到3—4亿个劳动日;二是创造持久耐用的社区资产;三是改善穷人的营养状况和生活标准。

同时规定,实施该计划还有三项优先:无业和非充分就业的乡村穷人优先;无地劳动者和无地穷人优先;残疾人和疾病患者优先。

几十年来,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印度政府为了改善落后地区的状况和面貌、缓解农村贫困,曾先后实施了旨在帮助落后地区解困的乡村综合开发计划(IRDP)③计划。

此计划始于1978—1979年。

最初选择了2300个社区,到1980年10月,又扩展为5011个社区作为该计划的开发区。

它也是印度政府实施的最大的帮助落后地区的计划之一。

实施此计划的对象均属于贫困线以下的人,按1979—1980年价格计算,5口之家年收入低于3500卢比,后来贫困线又提高为6400卢比。

实施此计划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为乡村穷人提供能产生收入的资产,二是创造就业机会。

该计划一般由各邦政府批准,而具体实施则是通过地区(Districts)层次的乡村开发机构进行。

总之,印度政府把扩大就业和扶贫解困作为自己的社会目标。

印度政府在解决农民失业和扶贫方面虽然采取了若干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如乡村地区就业计划的扩展不均匀,过分集中在少数地区;承包人和中间人卷入了解困计划,致使资金出现渗漏;在选择工程类型上缺少轻重缓急的计划;约有10%的受益者属于误定等等(熊坤新,2001)。

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冲减了扶贫解困效应。

①②③熊坤新,陶晓辉1印度帮助落后地区的措施、成就和经验1科技导报,2001(9) 《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04年第8期三、地区差距、城乡差别 (一)由于历史、政策、区位等因素导致的地区差距、城乡差别 地区差距、城乡差别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且是一个影响很大的问题。

如果这两个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和改变,甚至恶化,将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影响社会稳定。

印度地区差距、城乡差别由来已久,与城乡差别相比,印度的地区差距表现得更明显。

造成印度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①:(1)英国殖民统治的后果。

(2)政府资金投放和政策倾斜的结果。

(3)地理区位的影响。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印度南北地区和城乡分化日益加剧。

南方发展明显快于北部,城市发展明显快于农村。

占印度总人口25%的两个大邦———北方邦与比哈尔邦(均在北方)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印度计划委员会统计,这两个邦是印度人均收入增长最慢的,年增长率分别仅为1.24%和1.1%,而增长最快的古吉拉特邦则为7.6%。

印度南部月均工资在514—700美元之间,而广大北部地区则不到这个数字的1Π6;同样,城市中产阶级年收入达2000—4000美元,而一名农民工辛苦一年也只能挣60美元左右,相差约60倍。

(二)印度政府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别方面的主要措施 地区差距、城乡差别不仅阻碍着印度经济发展,而且影响中央和各邦的关系,危及国家安全和稳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独立后印度政府非常重视地区差距和城乡差别问题,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1)重点扶持落后地区。

(2)建立援助落后地区的咨询机构。

(3)重视对落后地区的资金援助。

(4)实施落后地区发展计划。

(5)促进向落后地区投资。

(6)把绿色革命引向深入。

过去,绿色革命主要集中在旁遮普邦等西北少数地区和小麦等少数作物品种,使旁遮普邦等与其他各邦经济差距扩大。

虽然经过艰苦努力,但印度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别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印度彻底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还要走很长的路。

四、印度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印度和中国在农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两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都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进和保护农业生产。

这些政策和措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大的不同②。

其相似之处在于:(1)在农业发展中重视粮食生产,在粮食产量能够满足国内基本需求时,开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畜牧业和渔业生产。

(2)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积极实施反贫困计划,扩大农民就业渠道或合理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3)重视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注重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农村技术投入。

(4)两国都在为缩小本国地区差距、城乡差别进行积极探索,寻找有效途径。

两国农业政策及措施的不同之处在于:(1)农业政策的效力和结果不同。

由于中国政府把解决农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所以农业政策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政策执行比较彻底,成效比较显著。

而印度的农业政策,并没有体现广大农民的利益,其政策受益群体是大农和富农,因而广大农民参与的热情不高,政策执行往往半途而废,收效较差。

(2)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农业发展在粮食产量完全能够满足国内需求的情况下,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业生产由追求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高,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发展深层次的问题。

印度农业则主要停留在追求量的增加阶段,因而采取的农业政策主要是满足国内的基本需求(于中琴,2001)。

换句话说,两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农业今天碰到的问题很可能就是印度农业明天将要碰到的问题。

通过对印度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我们从中得出以下几点启示:(一)要特别重视农村的土地问题 从印度土地改革不成功引发出的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土地问题事关全局。

由于印度土地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无地少地问题,致使无地少地的农民不得不流入城市或给地主当“契约工”。

中国的土地问题虽说解决得较好,但农民工流动、失业等问题依然存在。

若土①文富德1印度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初探1南亚研究季刊,1998(4)②于中琴1中国和印度农业比较研究1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10)困惑大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剖析地问题解决不好,那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相关主题